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医学心理学 > 第六节 常见的几种心身疾病

第六节 常见的几种心身疾病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对冠心病病人在治疗时应采取综合性措施,除内科治疗外,还应定期与病人接触,帮助病人制订休养计划,帮助病人调整生活习惯,限制脂肪摄入,坚持清淡饮食,减少吸烟、饮酒,改变A型性格,稳定情绪,尽早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等。这些对冠心病的预防和康复有良好的效果。

三、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一种主要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患病率为3%~9%。一般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高,城市比农村高,在工业化社会中,高血压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此病是最早确认的一种心身疾病。

高血压病的病因尚未明确,有关因素除年龄、家族史、饮食中含盐量高、肥胖外,注意力高度集中、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突变等,均易使血压升高。

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怀特黑德(Whitehead)等训练25名志愿实验人员自我监测他们的血压,每天测4次,观察病人发生焦虑与愤怒时的血压变化情况,从统计学上所见,过分焦虑与收缩压变化呈正相关。动物实验也表明,使动物长期处于紧张刺激下可诱发高血压,有人使8只来自不同群体的大白鼠长期在一个笼子里厮打、争食,不久,这些大白鼠均患了高血压病。

高血压患者多具有一定的人格特点,这类病人大多具有雄心壮志,争强好胜,办事认真,容易激动,具有被压抑的敌意、焦虑乃至抑郁。另外,高血压病人的个性特征并非是特异的。一般认为各种精神因素特别是焦虑或愤怒情绪外露时,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及甲状腺素水平明显增高,其生理机制被认为是丘脑下部和交感肾上腺系统激活的结果。开始是精神紧张状态下的阵发性血压升高,经数月或数年的血压波动,最终形成持续性高血压病。

对原发性高血压病除了内科治疗外,还应采取心理治疗。有人采用鼓励114例高血压病人讨论其生活问题及早年经验的方法,结果有12%的人血压恢复正常。对有焦虑、抑郁者,可给予少剂量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及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与抗高血压药物等结合起来,能取得更满意的效果。近年来,生物反馈疗法及气功、音乐疗法也在高血压的治疗与预防上显示了良好的前景。

四、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种支气管、气管反应性过度增高的疾病。它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患,也是最早被确认的心身疾病之一。

虽然对这一病症很早就有研究,但目前对此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当前人们认为支气管哮喘的病因有三:特异性体质的患者吸入或接触过敏源、感染和心理因素。维里斯(Williaus)对487例不同年龄的各种哮喘病人致病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外源性过敏原因素引起者占29%,呼吸道感染者占40%,由突出心理因素引起者占30%,仅1.2%是由单纯性精神因素所致。心理因素对于产生IgE抗体者及有支气管哮喘素质倾向者,常能促使哮喘发作。

一般认为,单独心理因素虽不能引起发病,但由于心理因素激起的强烈情绪可改变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影响机体的免疫机制,当接触到变应原和上呼吸道感染相互作用时,则可引起支气管哮喘。另外,母亲过高要求或过分爱护患儿的母子关系,也可导致支气管哮喘病的形成。有人观察到儿童离家、在校、住院或下乡劳动时,哮喘发作常可减轻。

研究证明:支气管平滑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实验表明生物、理化因素或紧张的情绪可刺激迷走神经,兴奋肥大细胞膜上M胆碱能受体,增加鸟苷环化酶的活性,促进三磷酸鸟苷转为环磷酸鸟苷,加速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引起哮喘发作。交感神经在支气管的分布虽然很少,但支气管平滑肌内分布有肾上腺素能β2受体和α受体,前者受刺激后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后者使其收缩,在正常情况下,二者处于平衡状态。若交感神经功能低下,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同样可引起哮喘。

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除去消除病因、控制发作和预防复发外,还应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过度疲劳,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戒烟,控制情绪,并积极争取心理治疗,如催眠疗法、松弛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等,常能取得一定效果。

五、癌症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人患癌症,美国在1974年统计每年死于癌症者有36万人,占死因第二位;日本1983年统计有17.6万人死于癌症,占死因第一位;中国每年至少有60万人死于癌症。人们心理上已把“癌症”的概念与“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联系在一起。但另一方面,由于癌症研究进一步深入,临床诊断技术日益完善,癌症患者的存活率、治愈率也显著增加,癌症病人的心理反应已日益受到临床医学的关注。

对于癌症的病因迄今尚未阐明,据目前所知,可能与物理刺激、病毒、慢性感染、药物、遗传因素等有关。但也不能忽视环境、社会、经济、职业、个性、情绪等心理社会因素对癌症发生的影响。事实表明,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紧张刺激所引起的不良情绪,常是引起癌症的重要因素。情绪忧郁、压抑、仇恨、悲观、敏感、孤独、绝望等常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并行。不少学者在对癌症的回顾性调查研究中,都发现负性情绪具有削弱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而加强了机体对癌症的感受性。美国一位医生在研究白血病及何杰金氏病患者的心理时发现,情绪忧伤会促使癌症的发生发展。美国癌症研究所对同期进行手术治疗的恶性黑色素瘤病人进行观察发现,对治疗怀疑、丧失信心、焦虑者常常复发,具有压抑情绪者预后不良。

动物实验用人工制造幼鼠的母爱剥夺或恶性刺激,成年后让它们罹患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结果其存活时间比幼年无创伤者短得多,揭示幼年的精神创伤对急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影响。

心理社会因素在癌症发病中的机制可能是:心理社会因素(尤其是失去亲人等不幸事件)作用于具有独特人格特征的个体,个人根据以往生活经验作出认识评价,大脑皮层的认识兴奋灶与边缘系统联系的结果产生相应的消极情绪,导致下丘脑—垂体及垂体以下的内分泌腺功能失调,激素间和激素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免疫机能降低,利于肿瘤的生长。

从临床角度看,癌症患者往往表现出否认诊断,拒绝承认残酷的现实,照常工作学习,以暂时维持心理平衡。但一般来说,完全否认诊断的病人很少,更多的是压抑自己对疾病的强烈情绪反应,不主动要求亲友给予情感上的支持。采用否认机制使情感表露迟钝、犹豫,在心理上将自己封闭起来,常产生孤独、被遗弃感。更为突出的是,人们听到“癌症”二字,必然会引起恐惧,加之患者个性特征影响到对癌症的正确认识,容易产生恐怖感。如有人认为癌症具有传染性,亲友的疏远以及配偶间因疾病治疗使以往亲密关系疏远,都会加强患者产生孤独和被遗弃感,并易发展为抑郁。对此,应积极开展有关癌症医学常识的宣传,同时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家属的谈话应适度掌握,注意提高谈话的技巧,解除患者的恐惧和抑郁心理,使患者与医务人员紧密配合,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

(韩长赋 王海 王红鸽 田川 薛倩 杜晓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