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周易哲学解读 >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四十一)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四十一)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我们这里已举的三本相关《周易》的说法,在《周易》一书的概念上可是三种的说法。胡适称的《易经》是包括了《易传》,因为他说:“《易经》除去《十翼》只剩得六十四个卦,六十四条卦辞,三百八十四条爻辞,乃是一部卜筮之书。”这与《辞源》和《中国哲学史》里的说法是不一样的。这三本书里是三种说法,是三种不同的概念内涵。

我们再听听大哲学家冯友兰是如何对《周易》一书定性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对《易经》和《易传》的说法散见于不同的篇章里。既没有把《周易》或《易经》作为专章专节来讲述,就连《周易》这一称谓也没有出现。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在第四章讲“孔子”时说了这么一句话:“《易经》原来是一本卜筮之书,后来儒家把它作为形而上学来看待。”

单从这句话里的《易经》,不知是包括了《易传》否。但从后半句分析,冯先生称的《易经》内容,当指《周易》。这就是说《周易》是卜筮之书,后来儒家把这部卜筮的书看成哲学了。

冯的意思应该是指做《易传》的儒家们,把卜筮之书当做哲学看待了。这里出现了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来。冯先生说的“形而上学”是指西方哲学上的一个概念,要说清何为“形而上学”也得用不少的话,才能说清来龙去脉,但不是在这里要说的事。不过读者别把这个“形而上学”理解为在**时期常用的那个“形而上学”的含义就行了。那含义是指“对事物是用静止的,不变的,孤立的方法去看待”,就是说认识事物不是用辩证的方法看待。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上的统领地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没有出现以前的欧洲哲学都是“形而上学”的看待这个世界。在**时期,提到的“形而上学”,给人们一种认识,就是坏东西,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而冯先生说的“形而上学”,可不能理解为“后来儒家把那《易经》这卜筮之书,从静止的不变的,孤立的立场去看待和认识。而恰恰是说“后来儒家把一部卜筮之书当成最根本的哲学看待了。”

“形而上学”本身是指西方哲学上的最根本问题的哲学含义。“形而上学”在古希腊时期叫第一哲学,这一词原是出自《系辞传》“形而上者之谓道”,学者考证是近代日本翻译西方哲学所用了“形而上学”一词而命名,后来中国跟着采用这一称法。

冯先生这里用了一个“形而上学”,实质含义就是说,后来儒家把占卜之书当成最根本的哲学看待了,即宇宙论了。可在这里凭空蹦出来这么一句话,一般读者是难辨头尾的。

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在第十二章里有一个小题目叫“《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又涉及到《易经》:

“后来,阴阳的理论主要是和《易经》联系在一起。《易经》原书是为解释“八卦”(正式名称是“八经卦”)。每卦包含三个完整或分成两截的直线,如

如果把任何两卦组合在一起,可以发展出六十四个排列组合样式,称为六十卦(正式名称是“六十四别卦”)。《易经》本文就包含这六十四卦,以及对每一种卦象含义作出的解释……现代学者认为,八卦的前身是商朝盛行的以甲骨受火龟裂的纹路占卜……现代学者认为八卦式的六十四卦便是这种蓍草占卜的结果。然后对照《易经》,以解读卦象所示的吉凶。

这大概是《易经》的起源。这部书称为《易》(意为“变易”),大概也是此而来。后来时《易》的补充解释渐渐增多,有些是关于道德方面的箴言,有些是形而上领域的看法,有些是对宇宙的看法。这些补充解释直到周朝末期甚至汉朝初年才以“附录”形式写入《易经》后面称作‘十翼’。”(《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 新世界出版社 2004年版 第121页)

这里冯先生虽然是通过别人的认为而说出《易经》是蓍草占卜的结果,但冯先生也认为“这大概是《易经》的起源”,归根结底说明《易经》是一部占卜书。而冯先生所说的“《易经》原书是为解释“八卦”的”,这可是冯先生的新创举,没有学者这样说过。冯说的《易经》就是《周易》,而《周易》里六十四篇文章是独立体系,既无“八卦”二字,也不涉及“八卦”学说,“八卦”卦学之说,是《易传》作者们通过春秋史巫筮卜,而总结出的占筮学说,是对《周易》的以讹传讹。冯的这种说法,无疑证明《易经》是一部占卜之书的性质。因为“八卦”无疑是卜筮所运用的方法形式。《辞源》里也这样解释过。而在《左传》里不是还保留着不少用“八卦”筮卜和解说卜出一卦的吉凶的筮例吗?冯先生这个说法可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说《易经》是卜筮之书,是有根据的。说白了冯先生说的《易经》的卦爻辞,就是解释“八卦”的,任人用蓍草起出一卦,再从《易经》里看那一卦的爻辞、卦象就可作出吉凶解释了。

《中国哲学简史》在十五章里又说:“如前所述《易经》本是一部占卜的书,巫者取一把蓍草,每两根一次,取出放在一旁,最后剩下的或是单数,或是双数,记录下来,这样连续六次,后得结果构成一卦,《易经》中对这一卦辞就应是神对卜者所求问事的指示。”(《中国哲学简史》第148页)

这无疑说明冯先生所认为的《易经》是卜筮之书。

冯先生的这部《中国哲学简史》与胡博士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样都是产生在美国。不过胡适先生那部书早于冯先生。冯先生在美国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后整理成《中国哲学简史》,用英文在美国出版,据说这部书在西方影响很大。用英文在美国出版是上一世纪的四十年代,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才被人翻译在中国出版。笔者手里是一本2004年版的版本。冯先生认为《易经》是一部占卜之书,但这是早年的说法,而后来又有了新说法,在上一世纪的八十年代里,一次《周易》学术讨论会代祝词里说:“因为《周易》是一种代数学,它不具体地讲这些矛盾,而只用两个符号来代表,这两个符号就是阴阳。”

“把阴阳这两个符号错综起来,就成为《周易》的六十四卦。”

“这一套比较完整的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古代的中国人没有完成,现代的中国人要完成。”(以上见廖明春选编《周易二十讲》第16、17页)

冯先生这里又把《周易》(不称《易经》了)称为“宇宙代数学”,与他早年说的是“《易经》本是一部占卜的书”发生了改变。把《周易》说成是“代数学”,已然是受传统象数易学的影响,是一种从象数易学中新的发挥。说《周易》是“代数学”是只见“易学”上的象数说,而无视《周易》里的文辞。这同是以讹传讹的说法,即使把《周易》说成是“宇宙大爆炸”,谁又能奈何呢?认为都说不清《周易》时,就可以胡说八道了。总之,冯友兰把《周易》说成是“代数学”,是他没有弄懂《周易》是何而产生的新讹说而已。? 故冯先生他最后的遗言是“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学”(见“千年书” 华光出版社 2007年版 第100页 伍绍东、方宁编著)。

这也许冯先生是弥补其一生没有对《周易》哲学研究的遗憾呢?也不知冯先生这一句话,是真正看出《周易》是哲学了,还是如同一些哲学家那样认为,《周易》是卜筮之书,但包含了哲学思想的那种哲学观呢?就不得而知了。

https://www.xddxs.co/read/48132/28359341.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ddxs.co。新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co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