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极品暴君 > 第74章 大明根基不稳

第74章 大明根基不稳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么多的粮食全是边仓的,要是放到天下……

“呼!”

黄协也吓一跳,他们竟然敢这么贪污!

这简直就是在挖大明的墙角跟啊!

可就是全都被这些蛀虫蛀空了。

这些粮食得卖多少钱?

一觞粮食目前应该可以卖七钱左右,这满仓库的粮食估计得有上万吨,如果按照市场成交价格足已卖上百万俩银子吧!

黄协不懂什么价钱,他只是在心里估算着这些大概值多少钱,然后放大到大明以后吓一跳。

“这帮贼子!”

当卷宗交到朱祁镇手里后,朱祁镇重重的叹了口,对黄协道:“办的不错,让下面的人开始行动吧。”

那些个该死的商人!

他们现在爪子已经伸向粮仓,下一步伸向哪里?

天下卖什么最赚钱?

食盐!

如果说这些晋商是贩卖粮食,咱们最根溯源后会发现他们都是卖盐的起家!

昔日大明建国后,南方的不敢去北边,北边的不敢来南边,而且将军屯还没有生产出粮食,军屯的粮食还不够供给,这时该怎么办?这就需要运粮到边关。那么运粮就需要有人,有人就要吃粮食、就要给钱,怎么办?朱元璋只好做了这件事情。

明初朱元璋为了解决边关粮食问题,于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在山西行省施行开中法。因为要从山东济南西北的陵县、河北沧州一线运来的粮食,由商人送到太原北部的雁门关和代州之间的太和岭留存供给大同,因路途遥远成本较高,便分别送到大同仓、太原仓。报酬就是:每运到大同一石或太原一石三斗,就给1张淮盐盐引,每引可以支取200斤盐。到达指定地点销售完毕后,再回到相应的发给盐引的地方缴还盐引。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完成了军事储备的同时,也节省了运费,减轻了政府负担。

朱元璋又实行“开中制”,商家负责运粮到边关,政府则给盐引,商人拿着盐引到产盐区取食盐,之后到指定地区销售。实行过程中,以自愿为主,政府不用行政命令强迫,考虑商人利益也较为全面,兼顾了粮食的生产、收购、运输、往返路程的食宿和旅费,以及人工费用等。

可惜朱元璋时代商人对盐引并不积极,但这些东西却影响了朱元璋死后的几个世纪,甚至于困扰了数代明朝皇帝,哪怕到了明朝灭亡都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我大清能解决都是靠着刀子硬解决的。

在明代时候军粮储运地点多在北部、西北、西南等边关重镇,而支取食盐的地方却在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

为此,明朝的商人要想获得利润就需要付出极大的金钱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冒其他不可预知的各类风险,如人身安全和损害健康等。

其中盐商获取利润的关键,是每引可兑换的粮食和财政补贴。假如每引的盐无论是淮盐还是浙盐都是200斤,根据距离的远近兑换的粮食数量肯定会不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