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之挣扎求活 > 第33章 救灾上

第33章 救灾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东吴立国本身就是根基不稳,全靠江东各大豪门支持,所以孙氏对豪门的约束力并不强,各大家族高度自治,对领地内百姓拥有生杀予夺的特权。

朝廷财政全靠平民自耕农的赋税,后期虽然依靠剿灭了大部分山越,占有山越土地之后实行军屯和民屯双轨制来维持朝廷运作。但此时山越尚未完全打败,朝廷收入有限,所以孙权无奈之下启用酷吏吕壹来打击豪强充实国库。

不过利用酷吏是把双刃剑,孙氏在朝中名声大跌,几十年来养望所得的宽厚之名短短一年之内已然丢失,孙权渐渐被朝中大臣背地里称为昏聩之君。

像王继这种小家族,虽然有亲族在郡中为官,但是国库日用不足,也只能朝他们下手,今年以来郡中募捐不断,虽然不至于伤筋动骨,但也有些让他们渐渐有些不堪其扰。

王继和朱立正在商议时,忽然边上有人说能解决他们的烦忧,连忙转头向来人看去,正看见翩翩少年马淳向他们拱手。

马淳虽然年少,但他的事迹在会稽郡流传甚广。传言他小小年纪便制作出豆腐豆浆等美食,但并没有把方法据为己有,反而赠与村中父老,让村人以此为业,使得小小石峡里人人得以饱食安居。其后又以诗才闻名郡中,被名士谢赞收为弟子,有“小荷”之称。此人既然说有良策,当非虚言。

王继当即拱手道:“为兄愚鲁,不知子厚贤弟有何良策教我等?”

马淳笑道:“二位尊翁可知我石峡里之事?”

“子厚在石峡里所为我等也略有所闻,”朱立也笑道,“听闻子厚于淮南遗文中得到豆腐、豆浆等美食,并将此法授予村人,短短一年不到便使得石峡里人人饱食安居。听闻石峡里日益富庶,此皆为子厚之功,子厚之德才,可为郡中少年典范。”

“豆腐、豆浆只是微末之计,仅可使村人糊口而已,但小弟另有他法,才使得石峡里日益富庶。”

“哦?不知子厚贤弟另有何法?竟能使荒僻贫瘠得石峡里日益富庶?”朱立惊道。边上众人听到朱立的话,也纷纷聚过来看向马淳。

“各位可知我们的稻米种植之法?”马淳笑问。

“这如何不知,平整耕地之后撒上稻种,灌水浇地去除杂草,待到收获时节收割稻谷晒干入库。”一个李姓小家主答道。众人纷纷点头,不明白马淳为什么会问出如此简单的问题。

“这是千百年来老祖宗传下的种植稻谷之法,各位可知每亩收获几何?”马淳再问。

李家主再答:“上好田地一般年份每亩可收一石半,若风调雨顺时节或可至两石,甚至两石半。”

“今年我石峡里夏粮每亩收了三石,秋粮只多不少,且不须轮种。”

“啊!竟能如此高产?”众人一阵惊叫。

此时的江东虽然自孙氏入主以来大力开荒,江南气候炎热,粮食种植一年双季,渐渐有了繁荣的迹象。但由于人口不足,广大的南方土地绝大多数覆盖着原始森林,土地开发面积很小,耕地面积并没有像后世那样遍布各地,仅仅分布在各郡县周围。而且种植方式也极为原始,耕牛使用也不太多,大部分耕牛集中在大家族手里,平民自耕农说是刀耕火种也并不为过。

如此原始的耕种方式,收获的粮食当然不多,而且还需要轮种的方式养护土地,每年需要空出大量的土地不能种植。所以即便拥有几千亩甚至数万亩土地,所得粮食也极为有限。

大家族需要的劳力众多,日常消耗也不少,为了维持家族生存,需要大量的资源,传统的农业社会,对粮食的需求更大。突然听说有能使粮食产量翻番的方法,而且不用轮耕,等于增加了四倍的土地,简直就是一个惊雷炸在大家心里,怎能不让众人激动万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