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周中兴 > 第137章 卷3-40章 召公虎 ? 肆(上)

第137章 卷3-40章 召公虎 ? 肆(上)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在周天子的计划中,还有一项,乃是至于古代天子所热衷的天下巡守,分别到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一说太岳山)、南岳衡山去巡查。但一来国库空虚,二来周王静也大功未立,只得无限期搁置。

周王静在体验天子生活,不亦乐乎,卿大夫们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太保召公虎不愿清闲,这几年南征北战耽误下来太多政事,如今正是补课的大好时机。他早出晚归、日理万机,就连所有大小官员的任免考核都亲力亲为,甚至连西六师的整编和训练也全部过问。他精力旺盛,看不出来乃是一个年近五旬之人。

大宗伯姬友年初到东面曹、齐、鲁三国出使了一圈,满载而归。三个新登基的诸侯为周王室进贡了不菲的礼物和粮草,收获颇丰。尤其是曹国,踩着兄长尸体篡位成功的曹伯苏极尽谄媚之能事,送上的厚礼多达数十车,可见曹国何等富庶。

回国之后的大宗伯很快也全力投入本职工作,他本就颇有能力,初出茅庐、年富力强,把国人暴动以来被破坏的各项制度、典藏、仪礼都整理地井井有条,反倒把退休在家安度晚年的前任大宗伯王孙赐给比了过去。

镐京城千里之外的淮夷之地也是好消息频传,兮吉甫和仲山甫在淮夷开展的经济改革已经施行整整一年。当初仲山甫提出的各项举措,在淮夷之地执行过后效果极佳。虽然一开始还有不少淮夷遗民意图反抗,但有师寰率兵坐镇,自然轻松镇压。

至于镐京存粮,虽然今年王畿旱情略有缓解,但依旧收成不佳。好在仲山甫针对中原诸侯的采粮工作依旧颇有成效,加上曹国开放国都陶丘,为仲山甫提供粮食贸易、转运场所,周王室的国库确是越发充盈起来。

西面也传来好消息,在南仲苦心经营下,邽邑这座新城池拔地而起,吸纳了不少附近流民。同时从周王畿内迁了千余户灾民前往陇西耕作,又有秦仲慷慨捐赠数千头牛羊,一座规模不小的城邑就此落成。

有隐士感叹周王静吸纳流民、使之安居乐业之美德,故而作成《鸿雁》一诗,送交兮吉甫。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周王静闻诗大喜,派人给邽邑再次送去不少钱粮物资。

有了邽邑的成功经验,南仲很快马不停蹄地率兵前往太原筑城。太原土地相对贫瘠,不适合迁居耕种,只得靠军屯开垦。但鉴于犬戎势力逐渐壮大,与大周必有一战,太原防务也不得不提到议事日程之上。

从东都洛邑意外地传来了虢公长父的好消息——这位老太傅在成周王城埋头苦干,竟然也把成周八师的编制拓展了不少,也将近把军队补充了一半。看起来,随着周王师东征西讨、连战连捷,年轻国人参军热情又再次被点燃。

至于方兴,他在开春冰消雪融后,就迫不及待出京四处考量,把王畿之内的山川、河流、险地、要塞全部绘图成册,呈交给天子。此外,这些适合用兵、屯兵之处,方兴也都如数家珍。

至于召芷,今年刚满二八,及笄礼后,依旧待字闺中。眼看齐国国丧已经过半(三年之丧不是整整三年,而是从丧日起到第三年年初),她心急如焚。

数次偷溜到方兴所在的大司马府上,却总寻他不见,召芷无奈之下,只得在闺房里找丫头和奴仆老妈子们撒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