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摊牌了我签到成了崇祯皇帝 > 第34章 迷茫

第34章 迷茫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对于南京,朱由检还是一片迷茫,这个时候的南京又何尝不是处于迷茫当中?

兵部尚书史可法得知北京城破的消息后,夙夜忧叹,面对哄乱的南京局势,所有人都慌乱一团,随即而来的是各种传闻让人完全分辨不出消息真假。

陛下真死在了京城还是被李自成抓住,亦或者是南逃?那既然南逃了,为何一点消息都没有?

其实南逃的消息传过来,是让南京臣民们振奋了一下的。不过旋即派人去打探,根本没有南逃的准确消息传来,这谣言还是自京城中起的,南京的北面,两淮地方根本没有这样的消息,再往上走山东同样没有陛下南逃的一点迹象。

反而是陛下死了的消息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人心再次躁动了起来。

东林党党魁,兼着南京礼部侍郎的钱谦益更是直接从老家常熟跑到了南京,纠集东林党人奔走,口呼国不可一日无君,而潞王贤惠,有明君之象,当立潞王。

支持钱谦益立贤之说的有南京兵部侍郎吕大器、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广等人。

史可法的恩师左光斗,是东林党人。史可法倾向于东林党人。他内心里对拥立福王有所顾忌,但又认为应该按伦序应该迎立神宗的这个子孙。

福王朱由崧在伦叙上是有着天然的优势的,远比潞王有优势。

但是东林党这群人为什么无视位于淮安,地理位置更近,继承顺序也更加附和伦常大义的福王朱由崧?

那便要从万历朝开始说起,原因是朱由崧的祖母是备受神宗宠爱的郑贵妃,从万历到天启朝廷上围绕着储君问题展开的“妖书”、“梃击”、“移宫”等轰动一时的案件都同郑贵妃有关,何况正是由于东林党人的力争,神宗和郑贵妃希望立福王朱常洵(即朱由崧的父亲)为太子的图谋才化为泡影。因此,他们担心一旦朱由崧登上帝位,重翻旧案,自己在政治上将会失势。

于是这些东林党人就从狭隘私利出发,强烈反对由福王继统。

史可法是个明白,他担心舍亲立疏将引起更大的政治风波。经过反复考虑,他暗自决定前往浦口同凤阳总督马士英商量在桂王与福王之中选定一人。

马士英这个人物开始登上舞台,他是有实权的。黄得功在其麾下,受其督,随后他又让高杰、刘良佐二人引兵自他麾下。

再与史可法确定立下福王后。马士英却先去淮安接了福王来南京,扶持了福王朱由崧上位。

而后,掌控了兵权的马士英与东林党的党争便开战了。马士英为了对付东林党还拉拢了东林党的死敌阮大铖。

阮大铖在崇祯二年,魏忠贤身死后。他就准备了两份奏章托北京的朋友杨维垣送去给崇祯。一份奏章弹劾阉党余孽,一份奏章弹劾东林党。

这位北京朋友当时正是和东林党敌对,把在江南的朋友说的见机行事四个字抛于脑后,上了弹劾东林党的奏章。其上言:以七年合算为言,谓天启四年以后,乱政者忠贤,而翼以呈秀,四年以前,乱政者王安,而翼以东林。

说的毫无疑问是大实话。

但是当时的崇祯皇帝正是春风得意,又被东林党给忽悠瘸了,一怒之下把阮大铖给打入了逆案名列,也就是打进了阉党一系。

我好好的在南京城十里秦淮逛窑子、写戏曲,怎么就成了魏千岁的走狗,变成了阉党了?

阮大铖被这北京朋友给坑的到了崇祯十七年明朝都亡了,还在南京城里得不到启用。最后被马士英给拉出来和东林党干架。

党争遂起,比之在北京更加激烈。随后一年,南明亡。

这便是一段南明的简要历史,朱由检若是知晓的话,自然是能到达南京后,规避许多风险,少走许多歪路。

不过朱由检除开几个稍微知名的人物,对南京事物一概不知。

不知是福,要是知道了这些事情,朱由检恐怕又要生出去南洋的心思了。

只是如今的南京城里面,除开拥立的呼声很高外,后续诸事都还没有发生。只要朱由检一到南京,拥立的事情不会发生,但是之后的那些党争、兵权的屁事必然是要接踵而来的。

无法避免,就看朱由检能不能从中找到解决之道了。

但,现在的朱由检显然是快乐的,海风拂面,江南的阳光这个时候还不是很热,躺在甲板上晒着太阳,还是非常惬意的。

冯元飚坐在朱由检的身侧,朱由检低声说道:“老冯啊,听完原毓宗所说,南京局势怕是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幸亏让广邵元透露出我的消息,要是等他们折腾完了,把那什么玩意福王和潞王其中一个扶上位置了,我到了南京,他们这帮人是不是强撑着不认我?”

南京诸事,冯元飚也不知道详细。朱由检现在没有一个知晓南京情况的人与他详细讲解,等到了南京之后临来抱佛脚,自然是遇到重重困难。

后面有的朱由检苦头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