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末大军阀 > 第64章 河海

第64章 河海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但是这么一艘不计成本的初号机,最终造价也达到了近四千缗,抵得上一个下州的过半岁入了。事实上,这木兰舟建造的比他预期的还要快一些;而且既然有了作为练手而一步到位的首艘;那接下来依样画葫芦的重新在多处船厂内同时开工,也是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唯一能够限制其产能的,便就是如今作为船体主材的大料储备。

毕竟,在一些小构件上扬州当地就可以就地取材,并且拥有相当发达的绳缆、帆面、五金之类配套产业,甚至还可以用铁箍拼接出足够强度的组合式桅杆来。但是作为船体结构主材的大料上,就只能从沿海、沿江的山区当中砍伐参天巨木,再拖曳放流于江河中。

待到扎成木排的大料成功抵达目的地之后,还要历经数载不等的放置阴干,以为脱水收缩才能成为历经风浪而不易变形的合格船材。而越大的船材需要炮制处理的时间就越久;这也是乾元、大历以后,缺少了国家层面上的推动之后,木兰舟越造越少乃至绝迹的缘故。

因为没有官方技术和资源上的规模效应,民间去造这种玩意实在是周期长而回报遥遥无期,属于得不偿失的结果。但是高明作为来自后世的穿越者,自然有所想办法投机取巧之处;比如,他直接将后世软面布帆和绳缆滑轮组的概念,交给了那些造船工匠去琢磨。

又比如采取诸多铁构件来增强船体的横纵龙骨,尝试用钉铆螺丝来取代传统的榫卯铁钉:又比如,他已知后世存在的大型木材烘干房的原理,其实和烧制砖头的大型长窑差别不大,但需要不断的反复试错,来掌握最为合适的工艺流程,一旦成功就可以将船材处理周期缩短到个把月到数月之间。

然而,这又涉及到了工业用途的温度计的发明和应用。好在目前的扬州工匠已经可以用烧制出来,不那么澄净的琉璃制品拉丝吹薄后,造出略大一点的计时沙漏了;因此,在不那么讲究体积大小的情况下,造出来一个儿臂粗水银温度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而高明作为当权者的优势,就是完全可以将这些个琐碎细节上的烦恼交给别人,然后大致方向上略作指点就好了。所以,等到更多原始的干船坞改造完成之后,未来建造木兰舟的周期只会越来越短,而成本逐步降低下去。

在未来扬州船团成规模之后,高明还想发起针对美洲和澳洲的远洋探索;而木兰舟载重极大而抗风浪的适航性好,可以令人在船上居住数月到大半年无需停泊补给的优势,无疑就是其中的首选了。

另一方面,在顺便清理了扬州市舶使(由大内中官管理抽税,并采买舶来物的机构)和扬子院的名下之后,才发现历代那些积攒下来,却只能在架阁库内吃灰长虫的图籍、记录,是何等珍贵的一笔财富啊!期间不但涉及到了从历代通商过程中留下的水文、海况信息

事实上,就连当初大历宰相刘晏担任盐铁转运使时,为了满足增扩东南漕运需求,所制造的千斛板船相关图纸设计,对于淮南镇来说也不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变成,无风自航于内陆江河之间的,传统唐式人力车船了。

此外,留存在这些记录当中的,甚至还有适于在汴水中航行,船体型肥,底平舱浅,可载1000斛(石)的“歇支江船”,适应行驶在黄河三门峡流急礁险航段,以坚固著称的千石“上门填阔船”,等等诸多官船的设计和使用记录;

而开元年间的江淮租庸调使韦坚,就是籍此层层转运之后,直接将来自东南的轻贵货物,献礼于长安春明门内的积水潭。现在,随着金秋时节的尾声也终于迎来了成果。只是相对于木兰舟在干船坞里下水时大张旗鼓,在凉风飒飒之中,被当做游船试航于邗沟之中的水轮车船,就有些波澜不惊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