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末大军阀 > 第64章 河海

第64章 河海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六十四章

当然了,如今徐温的意外归心,对于高明来说也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小插曲和点缀,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吸引了他的关注力。因为,经过小半年的准备和酝酿之后,位于海陵仓(就是唐代骆宾王在讨武檄中说:“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的所在)的官办造船厂,终于给造出了来第一艘木兰舟。

事实上早在西汉时期,扬州就设立了官方的造船厂以及“广陵船官”之职。到了唐代更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尤其是唐代宗大历年间,盐铁转运使刘晏在扬州建成了十个大型造船工场,在他任职期间,共造了2000多艘船只。历代沿袭至今尚存有六处尚在使用当中。

因此,作为东海四大港之首,扬州当地素来擅长以造大海舶和巨舰著称。无论是隋炀帝海陆合攻高句丽的巨舰水师,还是唐太宗发兵登陆辽东半岛的浮海巨舶,几乎都是从扬州当地制造出来的。而木兰舟也不是什么普通小船,与花木兰更没有任何关系。

木兰舟其实是当地制造的一类巨型远洋海船。在后世《岭外代答》中考证称它:“帆若重天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不忧巨浪,而忧浅水。”所以那时“言船大者,莫若木兰舟也。”因此在唐宋之间,木兰舟以体大载重多,结构坚固、抗风浪强与航海技术的娴熟,闻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上。

根据后世历史的记载,这也是唐人行程最远的海船。以至于在波斯湾航行时,因船体大,只能泊于今伊朗南部曼特河口的士拉夫港,货物须换小船才能向西航至幼发拉底河口。由于搭乘唐舶安全,许多到中国的大食商人宁肯囤(吞)货等待此舶转送;回国时则常乘木兰舟至南天竺海岸,而后换乘当地小木船。

而在但罗斯之战后被黑衣大食所俘虏,也行游外域欧洲和非洲大陆的大唐第一人——杜佑的《经行记》中,他最后从三兰国(今东非之角索马里地区)登船回国的,也是搭乘的是木兰舟式的大海舶。由此可见唐人在海上逐利之下的自发活动范围。

但是因为贞元之后大唐患乱不断而国势渐衰,所以掌握了相应技术的官方船厂中,这种费工费时的木兰舟就造得越来越少,乃至被诸多用来江河漕运的千斛板船所彻底取而代之;但好在除了安史之乱中的平卢将田神功抢劫蕃坊胡商之外,扬州再没有遭遇过像样的兵火。

所以在官方库存当中,依旧还保留着成套完整的图样和船范;甚至连当年造过木兰舟的船匠、工役的后人都还在,历代制造海舶的手艺也没有怎么荒废掉。再加上清点库存时,发现居然还有历年积累下来,好些已经阴干多年的现成大料;所以一声令下项目重启也就是顺水推舟了。

为此,高明还特地大张旗鼓的带人前去,上船里里外外的查看了一遍。发现这艘木兰舟长十五丈、宽四丈、高三丈,大小六根船桅和帆面,足足有十三个横舱壁与水密分舱;船板厚达八寸,内外榫接钉合,以桐油生灰丝麻捻缝密封,船截面采用巨木构成“大”,以保证船体结构的纵向强度。

在船壳吃水线以下的舭部,还钉有竖条状的半圆木;既是加强船底结构强度,也能减少风浪的横摇作用。而当航行一段时间之后,还可以进行拆除更换顺便将上面的藤壶一并清理掉。因此,这么一艘中规中矩的木兰舟,最终载重达到了历史上万石巨舰的标准。

当然了,实际上因为容积和配重的缘故,再加上维持人员和生活物资的分量,在上下四层半的隔仓当中能够装载的大概只有八、九千料的货物。而除了百八十名的船工、水夫之外,还可以额外载客千人或是运载七八百头大畜(牛马);在海上持续漂泊数月不等。

而且如果不讲究环境舒适性的话,甚至还可以装上两倍的人头。因此,这么一艘巨舰就足以作为领头,而组建一支数十艘规模的远海船团了。因此,高明也按照传统授予了一个中规中矩的名字“开远”号,以为筹备当中南下广州,乃至宣威海外的淮扬船团所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