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末大军阀 > 第51章 游城

第51章 游城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高明还一时兴起,拐到僻巷中的米店去察看过。发现如今城坊内正当是斗米四十五钱的均价。当然这是十数道碾过的精细白米的价格;而泛黄灰褐色的糙米就只要一半的价钱了,而没有脱壳和烘干过,还带着芒刺的新谷则更要便宜一些,只要一斗十几文钱了。

虽然其中参杂着许多麸皮和灰糠,但是至少没有发现明显的土渣和沙子,也算是比较良心了。而在当街开炉制售的小饼店中,最贵是胡麻肉末花椒味的抹油蒸饼,手掌大一指厚一只须得十五文,而最便宜是加了许多糠菜而显得灰不溜秋的杂面贴饼,盆大一块也只需四文,堪称良贱兼具了。

作为高度商业化的城市,在蛛网密布水道河巷所伴随的蜿蜒曲折街面上,大多已经早早拆除了绵连不绝的坊墙;而在原处上梯次林立地建起了一座座临街的二三或是三四层,形制古朴而乌旧发亮的木制楼层来。基本上就是前门开店营生,后厢仓储货物,二三层起居生活的基本格局。

然后,又有檐下延伸出来的若干材质不等长短遮棚,所组成参差不齐的竹木廊道,可以为行人遮阳挡雨和摆放摊位、家什的位置;故而,哪怕是到了大暑大雨之期,也能方便各色人等在下方行走游荡自如。甚至还有人摆上了座位,办起了茶棚和小食摊子。

因此,虽然高明一行人距离道院所在书坊、印局扎堆的那几条大街还尚有些里程,但是清凉扑面的河边长街走走停停,随时随地歇息和兴起观览之下,也不会让人觉得怎么疲惫。当然了,沿途让他感触最多的,显然还是广陵城自古以来就闻名于世的“三多”。

其中第一多就是船比车多,桥孔比街口多;作为河网密布渠巷纵横的水中之城,扬州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乘船、行船的经历;而几乎是无所不在的桥渡和过船孔道,一到年节假期就号称是“百桥千孔万船竞渡”的一时盛况。因此行走其间,动不动总是能够见到人在桥上走,船在桥下,交迭往来的繁忙景象。

其次就是“花多”,当然此花既彼花,自然也有两重意味;首先,这是一座四季分明而花卉盛放的繁花之城;汇聚了南北大地上所能找到的名种良卉。其次,则是人比花娇的意思;代表了这座汇集了东南八道水陆精华,而为众多富商巨贾、名家势族、达官显贵和文人士子,所历代追捧的风月胜地身份。

因此,在这座城池内足足存在了数百所的大小官私行院和伎馆,而没有官中登册的牒文,在私底下自行开业的私娼和土窑之属,兼职的倡优伶人更是成千上万计。正所谓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伴名”,不花上数年十数年的光景,以及全部身家和性命为代价,是别想阅尽群芳的。

因此在行走街市坊厢巷道之间,时不时会见到掩藏在重檐叠户的房脊和花树之间,那突然跳入眼帘的一抹显眼亮色;通常是妇人家晾晒在楼阁、檐角高处,花花绿绿的裙衫小衣等私人物件;而这往往也代表着其中可能存在半掩门子的私家营生,或又是被商贾、富家、宦门所包养的外宅妇。

而最后一样,则是有名的“神多”。扬州自古就是淫祀之风大盛之地,再加上南北融汇之下带来的形形色色的风俗和信仰,所以造成了遍地神祇无处不在的一方特色,正所谓路有路神,桥有桥神,津有津神,每个街头路口,都有相应的祖道神。而民家之中,更是上至三山四渎的灵应,下至狐鼠蛇虫的妖异无所不拜。

因此,除了那些分布在诸多正设的道馆、寺院以外的不知名祠庙、香堂之外;哪怕你行走在街巷深处,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瞥见一个面目模糊,长满青苔,不知道年代多么久远,却依旧残余香灰袅袅的木石小龛。

而且这些无名神龛的大多数长相奇丑而有碍观瞻。以至于便宜妹妹高瑞卿都被屡屡吓了一跳,差点都要将整个人都贴到高明身上来了。高明多少被打扰了游览的兴致之后,对此也对此只剩下唯一的想法。

对于扬州民间不良传统的移风易俗、正本清源势在必行了;而扬州之所以能有这种无聊的传统顽强保留下来,无非就是历代的统治者实在太不放在心上,或者说是**的铁拳不够有力而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