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末大军阀 > 第33章 乘胜

第33章 乘胜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眼下深夏时节,茂密的林丘和草甸、沼泽、河流交错在一起,就仿佛是一道漫无边际的绿毯。十数年前,此地本是阡陌相连、人烟繁茂之地,但黄巢过境地方丧乱以来,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原来的良田被泛滥的水泽、池泊和连绵荒草大幅度地侵蚀了。

作为前探和警哨的数十队骑兵纵横奔走之间,明明是走在坦途大道上却竟如行于野地,除了偶尔见到坍塌的村落,全无半点人烟。马蹄踏落的声音,只惊动了野兽狂奔逃窜,在深草密林间展现其矫健身姿。

而随着大军一路穿行的声势浩荡,和州境内无论是乌江、历阳,芜湖,还是含山县,都相继牵牛担酒的拜服在了淮扬军的兵锋之下。但是高明也没有过多滋扰和停留,只是下令就地征收钱粮、采买物用和招募丁壮,建立起一个个粮料所,同时重新委任守吏、登记当地的户口田册而已;

但是无论是沿途征募来的丁壮,还是附近来投的土团、乡兵,他都没有令其随军行进,而是分出人马来直接押运转送后方去;正所谓是兵贵精不贵多的基本道理,现有新胜之际的淮南三军加上高明的本部人马,都是上下相互熟悉基本可以做到令行禁止,但是加上这些杂属人马就完全不同了。

而另一方面,至少在现如今仿若是大工地一般的扬州境内及周边地区,到处都在需要更多劳动力的补充。而这些外来的壮丁在经过集体劳动数载,养成了初步的协从和服从性之后,便又是淮扬军未来潜在的二三线守备兵源了。就算是淘汰下来的民壮也可以去屯田。

大军一路前行,最终抵达了和州与庐州交界处,位于巢湖下游通往长江的濡须水要冲的故东关时;却发现这处长年有些荒废,如今仅有的守卒、税吏,已在大军来临前逃散一空。然而在渡过了濡须水之后,原本有些萧疏的人烟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与和州境内除城邑之外,清冷凋敝的乡野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也多少变相证明了那杨行愍在治理和经营家乡的本事上还是相当不错的。当然了,这也多数仅限于本乡本土,在这个时代大多情况下,这些割据地方的强梁。都是靠寇略其他地方的人口财货,不断反哺和供养自己乡里,所维持和营造出来的一时繁荣而已。

反倒是像扬州这种,自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海陆交汇和水运之利,还背靠人口稠密、灌溉水利发达,形同粮仓的淮东平原;又得沿海鱼盐之利,本身又有规模庞大的传统手工业和齐全门类的地区,始终是少数特例。当然了淮扬地区也有缺陷和不足之处,就是地利胜形属于“守江必守淮”或是“取江必取淮”的四战之地。

因为地势太过平坦了,造成农业水利和商贸漕运发达的同时,也很容易遭到周边的入侵和骚扰。无论是,北面与淮水相隔的河南道,还是南面长江南岸的江东地区;都莫不是如此。所以任何主政淮南的势力,需要维持很大规模的军队,才能确保足够的威慑力和机动应变能力。

此外,还因为滁州境内的淮中群山、丘陵地带形成的天然分野,将淮南道本身分成了淮东、淮西两大不尽相同的地域;这就对于来自扬州的号令和行政手段,造成了很大的延迟和衰减。是以此前地方官职多委以豪姓。此次高明决意发兵庐州,就是为了顺带解决这个问题,同时重宣扬州的统治权。

然而,对于盘踞在庐州城内的杨行慜而言,突然兴兵所向的数万淮扬大军,就未免太过心情生草了。

他本是庐州世代农户出身,后来活不下去参加了江淮群起的民变,在事败后被捕要杀头。但当时别号“老夫子”的刺史郑棨见他相貌魁伟奇特,便让他从军戍边以为自赎;自此戍守朔方(今宁夏灵武)数载而功至队正,也结识和笼络了一般的军中袍泽。

而这位“老夫子”刺史郑棨也是个颇为奇特的人物。他出身当朝救世宰相兼关内四面行营都统郑畋的同族,属于五姓七望荥阳郑氏的疏宗,兄长便是大名鼎鼎的“鹧鸪学士”郑谷。因此,他一身别无所长就是擅长作诗而且特别的高产;世人称之为“郑五歇后体”。

然而他最大成就也是轶事,却是在黄巢大军南下过境时,主动写了一首诗并且附在给黄巢的檄文上;请黄巢不要侵犯他的州境。黄巢接到檄文哧声大笑,但居然答应了他的请求没有对庐州用兵。结果贼军过境的淮南西部各地残破,唯有庐州全境得以保全完好。

这也成为被时人称颂“一文保一州”的历史典故,而让他在庐州虽没有怎么治理却是威望甚高;因此,当他说要这些贼中精壮戍边充军,以为报效国家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人不敢不去,而皆称其恩德。

但是当杨行愍期满返回时,当地军吏故意为难而要令他再度出戍。于是忍无可忍的杨行慜当场砍了军吏首级,又煽动一同归还的数百名戍边士卒攻打城内各处,最终吓跑了时任刺史郎幼复,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随又联络昔日的乡党故旧、近交远识,相继带人带粮来投附,自此称据一方。

因此,除了巢湖沿岸的庐州州城合肥以及巢县,这两个由他本部人马直接掌握的城邑之外;其他的慎县、庐江、舒城、糝潭等地,都是变相交由那些委以县令、县尉、镇将、土团官的地方豪姓大族、武装强梁所自行其是,只要按照旧时惯例定期上缴钱粮赋税就行。

因此,他实际上能够直接掌握和动用的力量相对有限,再加上还接收了巢湖水师驻地内的部分武装;因此才对于泸州境内的各方势力,形成相对令行禁止的优势和约束力。但也仅限于此了。因此,这次出援扬州对他也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就是籍此突破地方乡土的局限和束缚,前往一个更有作为的广大天地。

另方面,作为一股乡土出身的叛军,那位坐镇广陵的高王、高渤海,可谓对他有恩在前,又不在乎他的出身而多有厚赐之义;虽然当初如此作为未必不是别有所图。但是现在就造成了一个颇为尴尬的事实;杨行慜这边折腾了快一个月好容易才说服部众,平衡各方利益,做好了发兵扬州的大致准备。

然后,才得到从扬州姗姗来迟的消息,说是吕氏妖党已经覆灭,扬州依旧是高王委托其子侄在继续主政;这样就不免一下子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而让庐州兵马变得师出无名了。他总不能对部下说,其实除了报恩赴义之外,高王那个位置看起来不错,我也想乘机坐一坐吧?

而他的部下和官属,基本上都是他号称三十六杰的乡党,或是昔日戍边军中的袍泽所充当的。能够让他们摒弃城建和地域上的隔阂,共尊杨行慜为庐州军政的领头人,所以靠的也就是他忠勇无双名声和仗义豪侠的做派。所以,当听说来自广陵的淮扬军杀到境内,他可谓是一下子麻了爪。

高王可还没有死呢?但是他的军队就已经击败了来自江东的劲敌宣歙军;这不由让杨行慜对于自己与对方的力量对比严重忧虑起来。他自认未尝得罪过对方,甚至素昧平生的连面都没有见过,怎么又会被兴师所向呢?他可谓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愁拔掉了多根胡须。

要知道他罗括了治下内的壮丁和余力,又强迫那些附从自己的豪姓进奉和助纳钱粮,也才凑出来了堪堪八千兵甲而已;其中还有三千乃是成色不齐,甲械不全的乡土兵;再加上连钱毫无武装的民壮,才敢号称上万大军的。但是对面新胜而来的三万淮扬大军,几乎毫无胜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