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西晋之殇 > 第4章 一统山河 续3

第4章 一统山河 续3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司马懿定策辽东。

让我们把目光再投向东北。

曹魏时期,公孙度占据辽东。但是,这个人利用中原连年战争的机会,时叛时降,属于半独立状态。

到了公孙渊(公孙度的孙子)继位后,开始嚣张起来,不可一世。

魏明帝曹叡曾经派幽州刺史毌丘俭领兵攻打,大军到达后,由于连日暴雨,辽水大涨,渡河困难,进攻不利,讨伐失败,公孙渊更是洋洋得意。

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公开背叛曹魏,自立为燕王,广设百官,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

不仅如此,还派人南下和孙权通好,拉拢引诱鲜卑人,在北方为非作歹,侵扰百姓,严重影响了北方的安定团结。

公元238年正月,司马懿率领大将牛金、胡遵征讨辽东,步兵、骑兵共四万人。大军从京都洛阳出发,一路浩浩荡荡向北进发,经过长时间的行军,到达了孤竹(今河北迁安一带),接着,逼近碣石(今辽宁葫芦岛市),历时五个月,6月,到达了辽河。

公孙渊得知司马懿到来,派大将军卑衍、杨祚率领几万步兵、骑兵进行抵抗。

公孙渊部在辽河20余里长的战线上,挖沟设壕,抵抗魏军。

司马懿此战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

一方面派少部分兵力在南线多布旗帜,用以吸引对方主力。另一方面派主力偷渡辽河。

司马懿是这样的考虑的:如果对方主力在外,则都城空虚。当对方发现都城被围困时,一定会让主力部队回救。而司马懿只在半路截杀对方回救的部队,这样,取得了三战三捷的战绩。

其时,赶上大雨,连续下了一个多月,雨停之后,司马懿开始对襄平进行全面的围剿,日夜不停的进攻。由于城内粮食储备不足,死的人很多,守城士兵减员幅度很大,杨祚等人投降了。

8月份,走投无路的公孙渊派自己的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向司马懿请求谈判:“大人,停战吧,我们投降”。

“投降,你们有什么资格和我谈”。司马懿冷笑着:“来人啦,把这二人拖出去砍了”。

司马懿最痛恨反复的小人,决定一劳永逸的解决辽东问题。

公孙渊不甘心,又派侍中卫演来到司马懿军营:

“大人,不如定好日子,我们送人质过来”。

“NO,NO,没什么可谈的,你回去告诉公孙渊,打开城门,束手就死吧”。司马懿再次拒绝了对方的请求。

公孙渊彻底绝望了,打算做困兽之斗。

既然不让活,只好死。如何死?是个问题。束手待毙,公孙渊肯定不干,那就突围,死也要死的壮哉。

公孙渊选择从南城突围,突围是个力气活,硬碰硬,要从人群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只能牺牲士卒,突围出来的人本就不多,一路逃还要一路作战,身边士卒越战越少,公孙渊好想骂人,这他妈的什么人啊,投降都不行,太绝望了,公孙渊就这样力战而死。

司马懿入城后,为了报复,杀了十五岁以上的男子7000多人,为了炫耀功绩,竟然把尸体堆在道路两旁供人观赏。

战争本不该迁怒平常百姓,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是无辜的。

接着,司马懿把原来公孙渊任命的官员全部处死,把将军毕盛及士兵两千多人都杀了。

屠杀过后,一些原来被公孙渊陷害的官员重新得到起用,已经死去的,修建坟墓并予以嘉奖。

同时,在襄平城里开始收编百姓,共四万户,晓谕大家安定生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