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游戏竞技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 ??第一百五十二章 多轻省的赚钱办法

??第一百五十二章 多轻省的赚钱办法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正文卷第一百五十二章多轻省的赚钱办法蔡文升张口还想再说些什么,顿了几息后还是化作了一声叹息。

  江海作为自己的顶头上司,虽然年龄比自己小了几岁。

  但,东方都市报社在他的组织工作下,不但可以顺利创刊,而且还运转的有声有色。

  蔡文升心里清楚,江总编原先也是一名副刊部的主编,却从没有因此来干预过自己的主编工作。

  不仅如此,在自己提出一些新的建议,或对某些新闻需要追击经费的时候。

  江海也从来都是允以支持的态度。

  这些信任,在蔡文升之前任职过的文化单位,属于从没有过的特权。

  不可否认,能待在东方都市报的蔡文升,还真就是如鱼得水。

  报社能有一位年轻有为的总编,所以才敢于实行诸多创新。

  但,也正因为他的年轻,蔡文升觉得自己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提醒一下对方。

  不过,很多时候,你劝他一万句,倒不如他自己经历一次。

  “行吧,”决定不再坚持的蔡文升,生硬的说道:“既然总编已经拍板了,那就按你的意思办。”

  江海点了点头,伸手将桌上的读者来信归拢起来:“再坚持四天,之后的内容都由你来定。”

  蔡文升苦笑着摇摇头:“反正这几天,只要还有类似的信件,我都给送到总编室来。”

  “都拿来,”江海太了解这些了:“无论咱们刊登什么样的习题,都不可能令每一位读者满意。”

  “所以说浦江日报会讨巧呢,一科一题不偏不倚。”

  “伱看,从这就能瞧得出来,咱们报社和他们是不一样的。”

  安静了几秒后,两人都笑了出来。

  窗外,已经飘起了丝丝小雨。

  点点滴滴的雨声,令他俩同时望了过去。

  “日子过得好快啊,”蔡文升站在窗前感慨:“不知不觉,咱们都市报都已经创刊5个月了。”

  “的确如此啊,”江海伸出手,接住了几点雨滴:

  “同志们辛苦了,咱们报社从这个月开始终于尚有盈余了。”

  “口子补上了?”

  “补上了,到下个月,”江海转脸看着蔡文升笑道:“应该可以给同志们多发些奖金了。”

  自1979年下半年开始,“新闻事业单位走企业化路线”的改革方法,初见成效。

  接下来的几年,全国将进入纸媒快速发展的阶段。

  快得有多夸张?

  据统计,在1980年至1985年这段时间里。

  全国将出现每天一份的创刊速度,大到各省市文化宣传单位、工厂、学校。

  小到各乡镇、村委大队……反正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办不成的。

  这几天的浦江城,每到夜里都会飘落阵阵细雨。

  如此这般,也可以为燥热的空气,平添几丝清凉。

  李若诚伸手摘下眼镜,捏了捏鼻梁看向窗外。

  两扇透着光的窗后,依然有和他一样挑灯夜读的青年。

  “用过量的铁和稀硝酸作用,反应完毕后,溶液显……”躺在床上的江川,捧着一叠剪报念念有词。

  “酸性?”

  “对了,”江川点了点头,继续问道:“那铁离子的化合价呢”

  坐在书桌旁的应如画,看着天花板使劲想:“……嗯?”

  “这么简单怎么又忘了,”江川严肃批评道:“小哥之前可交待了,让我们把这些化学题,通通记熟了。”

  “太多了,我都记混了,”应如画转身赶紧捧起笔记本:“你别着急,今晚不背下来我就不睡了。”

  “好,我陪着你,”江川立刻坐正了些,眼里透着狠劲:“不背完坚决不睡觉。”

  两位姑娘的说话声,飘出了窗外。

  李若诚和江河,同时在嘴角露出了一抹微笑。

  临近高考的日子屈指可数,这两个小姑娘终于有了些高考生的模样。

  夜越深,雨渐急。

  整座浦江城,每一户亮着灯的家庭,都有一位不同年龄的考生,正在为三天后的高考拼尽全力。

  7月5日,远在燕京的江山,早早就背着包出门了。

  与一夜风雨的浦江相比,燕京的空气仿佛被抽干了最后一丝水汽。

  这个点,太阳还没来得及多使劲。

  西单路口的交通已经出现了上班早高峰拥堵现象,一声声此起彼伏的车铃,听得江山心烦意燥。

  远远的一打量,明显人比车多。

  江山所乘坐的公共汽车,被十多辆自行车堵在路口。

  女售票员把头探出窗外,拿个小木块啪啪啪的一边敲一边嚷。

  当公交车再次路过天安门时,江山发现此时的游客,相比去年明显多了不少。

  好不容易挤下车,后背已经湿透的江山,大步在人行道上走着。

  物理作用下的空气,立刻在肥大的裤管里流动起来,单薄的内裤顿时飘逸了不少。

  街边的宣传栏前,围了几位驻足的群众,江山凑过去看了一会,

  基本上都是自卫反击战的报导和图片。

  他毫不犹豫的举起相机,拍下几张。

  再往前努力几步,前门楼子终于映入了眼帘。

  西南角处,一片新搭的凉棚下。

  白底黑字的“青年茶社”四字招牌,分外醒目。

  两张拼在一块的四方木桌上,摆满了蓝边大瓷碗。

  三位身穿小翻领白衬衫的小伙子,各个手拿一把大铝勺。

  一边舀茶兑水,一边大声吆喝:

  “大碗茶、大碗茶,两分一碗的大碗茶。”

  “既解渴,又爽口……”

  “嘿,那位拍照的哥们,要不要来一碗尝尝?”

  咔的一声,江山对着卖茶的小伙,再次摁下了快门:“成,给来一碗尝尝。”

  接着,他在方桌上排出了两分钱。

  端起其中一只大瓷碗,咕嘟咕嘟就干掉了半碗。

  微微清苦的凉茶,穿过咽喉直达脏庙。

  顿时,心都跟着平静了几分。

  “看来是真渴了,”卖大碗茶的小伙子,笑得欢的很。

  端着瓷碗的江山,也没打算闲着:“你还别说,在这人来人往的地方设一茶摊,生意指定差不了。”

  “那是,”小伙子又给江山添了半勺茶水:“开业头几天,每天都能进账60多块。”

  “60多块钱?”江山怎么听怎么没感觉。

  “厉害吧,”小伙子一脸得意:“足足3000多碗,水都烧不过来。”

  这么一换算,江山顿时有感觉了:“厉害!”

  1979年6月,面对不断壮大的待业青年队伍,燕京各街道开始兴办集体或个体生产服务事业。

  那时的天安门周边,除了有几处照相摊外,连个商业服务网点都没有。

  广场上一拨拨来来往往的国内外游客,渴了累了连个喝水的地方都找不着。

  一位姓尹的待业青年发现这个情况后,灵光一现:要是在这儿能摆个茶水摊,准能火!

  于是,6把茶壶,100只蓝边大瓷碗、再添上两张桌子几张凳子……“青年茶社”就这么开张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