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医学心理学 > 第二节 不同科室病人的心理护理要点

第二节 不同科室病人的心理护理要点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3.学龄前期 从3岁到6岁,主要的心理特点是想象及模仿,能用所有的感官主动探索周围的一切,出现内疚心理,语言的发育逐步复杂,能用复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开始出现良心,能感受到心理威胁,出现执拗、固执、任性、反抗等心理。认为疾病与自己的行为或思想有关。

4.学龄期 学龄期是儿童走上社会的起点,儿童通过勤奋、努力探索发展自我能力及自我认识,并在学校中开始学会待人接物及处世能力,思维以具体思维方式为主,开始出现抽象思维,尊敬权威人士,遵守规章制度,喜欢群体活动。有自卑及焦虑心理,知道疾病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引起,但对疾病过程了解甚少。

(二)儿科病人的心理护理原则

1.应用有关心理学知识,减轻疾病对病人心理的影响,促进病人身心健康成长,如应用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等来指导促进患儿身心发育的护理。

2.注意家长与患儿的心理关系,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及发展。

3.提高家长的心理承受能力,稳定患儿的情绪,使他们很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4.减少疾病对患儿造成的心理障碍,创造条件,减少恶性刺激,消除患儿的恐惧感,根据患儿的病情及成长发展阶段,安排一定的娱乐活动,促进患儿身心的健康发育。

5.根据患儿的成长发育阶段选择看图画、讲故事等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儿对护士产生信任感,减少患儿对护理治疗的恐惧。

6.合理安排患儿的生活,如治疗结束后可以集体讲故事,使患儿感受到像在幼儿园或学校一样,减少患儿的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

7.对疼痛的患儿,可应用头像图片测量法,衡量患儿的疼痛状态,并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减少病人由于疼痛而产生的恐惧及焦虑心理。

五、急诊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

急诊病人病情急,需要得到及时的救治。病人的心理活动与发病方式、年龄特点、性别、个体差异、社会文化背景、疾病的严重程度、疾病的性质等密切相关。病人一般情绪易激动,认知范围狭窄,意志力减退,依赖性增加,并有以下心理需要:

1.需要立刻救治 迫切需要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并及时得到救治。

2.需要心理支持及安慰 由于病情紧急,发展快,会使病人产生心理危机,需要护士及时给予病人心理支持和安慰。

3.需要保障安全 病人需要医务人员能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及健康。

(二)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原则

1.根据病人的病情不同,及时提供救治。在救治过程中仔细、认真、果断,保持稳定的情绪,使病人产生心理安全感。

2.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在抢救病人生命的同时,及时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并在及时抢救的基础上适时调节病人的情绪,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3.向病人提供心理支持。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及需要,及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使病人在心理上产生康复的信心。

六、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门诊病人的心理需要

门诊病人的心理需要与其就医行为的短暂性、临时性及疾病的性质密切相关,主要的心理需要包括:

1.需要认同 病人不论疾病是否严重,都希望来医院就诊后能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恢复健康。因此,病人迫切地需要医务人员了解他们的病痛,关心他们的健康,满足他们的需要。

2.需要引导 病人在陌生而复杂的医院环境中不知所措,不知去哪里挂号、哪里检查、哪里取药,会感觉茫然,迫切需要医务人员的引导以便及时就诊和治疗。

3.需要解释 病人希望医务人员能向他们解释疾病的原因、诊断治疗过程、预后、注意事项、药物的用法等。

4.需要保证 门诊病人急于知道自己的疾病是否严重,需要医务人员保证或承诺疾病治疗的结果。

(二)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原则

1.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1)为病人提供宽敞、明亮、清洁、通风良好的候诊室;

(2)维持有序的就诊秩序;

(3)营造宽松的人际氛围。

2.为病人提供真诚、热情的服务,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及娴熟的技术赢得病人的信任,减少病人的恐惧不安感。

3.认真、具体、完善的导医服务,使病人顺利就诊,及时得到治疗护理。

4.耐心回答病人的提问,及时消除病人的疑虑。

(郑惠琴 陈丽阳 傅红侠 吴艳萍 王小芹 丁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