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医学心理学 > 第四节 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培养

第四节 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培养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七)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个性心理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也有一定的可塑性。护士要善于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克服个性心理中的不足之处,在工作环境中再塑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

(八)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语言及非语言的交流不仅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而且是心理护理的基本措施之一。沟通能力也是护士良好职业素质的体现。因此,护士要注意训练自己的语言及非语言沟通能力。

二、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提高

(一)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态度的教育

职业价值观及职业态度教育是护士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要求护理教育工作者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导向教育,并根据护理专业的角色要求,进行职业角色模拟训练,使护理人员对职业角色的要求内化,形成符合职业角色要求的心理素质。

(二)特别心理素质训练

针对护理工作的环境及要求,对护士进行各种职业要求的具体特殊训练,如进行职业仪容仪表的强化训练,沟通能力包括言语举止的强化训练,各种护理情景模拟训练,情绪的自我调节及控制训练,使护士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各种复杂的护理环境。

(三)注意课程设置中增加有关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心理素质教育要求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有关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如增加社会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学及职业心理培养等课程或课程内容,以综合培养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

(四)关心护士的职业应激,减少护士的职业压力

职业应激是职业要求与个体的不平衡知觉所引起的从业人员的身心应激状态。护理工作的职业应激源主要来源于病人护理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研究证明,在所有专业中,护理专业的职业压力较大,高强度的职业应激会使护士产生工作疲惫感,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怒,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并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使护理质量下降。因此,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设置有关职业应激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应对职业压力的训练。

各级护理管理者也要注意职业应激对护理工作的影响,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减少护士的职业应激,如进行本单位护士职业应激及应激源的调查与研究。针对调查结果,减少或消除职业应激源,并对护士进行有关减轻职业应激的教育及训练,使护士能明确职业应激的概念、表现、对个人及工作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方式预防、减轻或消除职业应激。设立维护护士权益及身心健康的管理机构,需要时对护士进行心理咨询,使护士身心健康的管理系统化职业化,为护士营造良好的人际气氛及轻松的工作环境。

(五)强化护士岗前培训

护士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后,对护理对象、人际关系、护理环境、各种规章制度及仪器设备均不熟悉,在紧张的工作程序面前会表现得不知所措,心理压力增加,影响护士的个人心理及职业心理。因此,在新护士到达工作岗位前,要对护士进行模拟化的岗前培训,并采用实地参观、介绍环境等方式使她们尽快地熟悉工作。

(赵岚 胡小梅 金晓莉 葛美芬 林晓萍 张晓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