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医学心理学 > 第三节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4.躯体因素

躯体因素在心身疾病的成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包括:(1)生物性躯体因素,例如各种病原性微生物的侵袭、各种感染性疾病会降低机体抵抗能力;(2)物理性刺激因素,例如,高温、高压、强光、噪音、射线等对器官和组织的损伤;(3)化学性刺激因素,例如妊娠、肥胖、衰老等使生理代谢和功能减退;(4)生活习惯方面的因素,例如吸烟、酗酒、吸毒、赌博、偏食、运动不足等可造成躯体的损害;(5)病理性因素,例如原有躯体疾病的存在。

(二)致病途径

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通过语言、情绪和个性特征等途径发挥其致病作用。

1.语言

语言包括口头与书面两种语言。语言成为人类交往的重要工具,对人可以起到客观刺激物的作用。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任何心理应激源都可能通过语言、文字途径发挥作用。良言善语有治病作用,冷言恶语有致病作用,正如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2.情绪

情绪是内心体验,也是心理生理反应。科学研究表明,情绪对人体机能状态有明显的影响。情绪的变化伴随着躯体功能的改变,躯体疾病也可引起情绪反应。情绪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紧张刺激都是通过情绪变化的途径,引起躯体病理改变的。有位国外学者曾经说过:“在一切对人的不利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一般说来,消极情绪可使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失去平衡,引致心身障碍,进而危害健康。

3.人格

人格或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不同的个性决定了对外界事物反应的不同方式与不同的态度,个性赋予个体独特的行为方式。心身医学研究发现,个性与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个性特点决定着个体对负性心理刺激应付的能力。一个外向豁达、情绪稳定的人,遇到精神刺激后,一般能理智地对待,使负性情绪在短时间内平息;而内向、神经质的人,通常难以摆脱内心的痛苦,容易使心身受到损害。(2)个性偏离可使人遭受到更大的心理应激。一个孤傲、对人充满敌意、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难与人和睦相处,常常处于心理紧张状态,陷入困境时,也难以得到社会的有效支持,久之可导致心身障碍。个性偏离到一定程度,即属人格障碍。(3)人格特点是某些心身疾病发病的重要基础。例如Friedman将易患冠心病的人格特征称为“A型人格”,后来被学者们引用为“冠心病人格”。内蕴抑郁的人,对于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常常作出压抑、克制的反应,这种人有易患癌症的倾向,称为“C型人格”,也称“癌症人格”。消化性溃疡病病人的人格特点是被动、依赖、顺从、情绪不稳、内心矛盾等。

二、心身疾病发病的中介机制

近代心身医学研究发现,人对紧张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导致心身疾病是通过一些中间环节发生变化而形成的。这些重要的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被认为是心身疾病的中介机制,这种机制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免疫功能等的中介作用。

神经系统包括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对应激信息起着认知、接受、分析、综合、评价和作出反应的作用。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可以引起脏器生理功能的改变,强烈刺激引起的内心体验,可导致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器官或系统的功能障碍,进而形成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内分泌系统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种内分泌腺体的激素参与机体各系统的代谢过程。神经功能的传递,是以神经递质为媒介的,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5-羟色胺、多巴胺、儿茶酚胺、肽类等神经递质可影响植物神经的功能和内分泌腺体的功能,甚至可以影响免疫功能。应激信息还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影响免疫功能,使其功能失调而致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