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医学心理学 > 第二节 心身疾病发病的有关因素

第二节 心身疾病发病的有关因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二)个体对刺激的认知和评价

任何个体对所接触的刺激首先作出主观性的分析和评价,据此便可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反应。这种认知和评价受刺激的性质、个体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健康状况的影响。这种认知和评价包括对刺激的来源、刺激的性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可能造成的后果等的认知和评价,例如,有人因受诬陷遭迫害,感到愤恨、冤屈,形成心理上的打击,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而有的人在感到冤屈的同时,为坚持真理而斗争,却倍感骄傲和自豪。这都与人的认知和评价有关。错误的认知和评价常能引起心身障碍,导致疾病。

(三)个体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

一般说来,个体的心理状态和个体心理特征不同,对同样的刺激认知和评价就不同,所产生的心理生理反应也不相同。众所周知,A型行为模式的人,易患冠心病;被动、依赖、顺从、少交际、情绪不稳定的人,容易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癌症病人的个性特点是心境不佳、悲观失望、忧郁寡欢,不愿发泄内心的不满。个性方面的弱点和行为方式可以构成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并可影响疾病的演变和预后。

(四)个体的生理特点和健康状况

学者们普遍认为,不同生理特点的人对心身疾病有不同的易感性。有高血压素质的人,在应激条件下容易患高血压病;胃蛋白酶原水平高的人,在应激条件下容易患溃疡病。在同样应激条件下,有相同生理特点的人,不一定都患同样的疾病,这与机体的健康状况有关,在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发生应激事件,更容易引起疾病。

(五)其他影响因素

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知识水平,政治修养和社会地位不同,经济状况和社会角色不同,生活经历、经验不同,对紧张刺激的反应也不相同,这些都影响紧张刺激的致病作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