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耽美小说 >修仙密码:解密神仙谱 > 10西王母:白虎之神,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

10西王母:白虎之神,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王母娘娘,又称:太华西真万炁祖母元君、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太灵九光龟台金母、瑶池金母、金母元君、西王母、西灵圣母等。王母是中国神话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一部分学者认为西王母是西羌祖先神化的始祖女神。

在道教神话中,西王母是女仙之首,主宰阴气、修仙的女神,对应男仙之首东王公。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师。在羌族神话中,王母有时也被认为是创世神。晚期多将西王母奉为婚姻、生育、保护妇女的女神,并大量在民间传说、小说戏曲中出现。

许多古籍及传说中都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商代的《归藏》对照西周的《周易》,可知王母拥有不死神药。《竹书纪年》中,西王母的形象是一位雍容的女帝王形象。《山海经》中的形象则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墉城集仙录》则称虎身是西王母使者西方白虎之神。

西王母是我国古代****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位神仙,后世经过道家的演绎,以王母娘娘的形象为世人所熟知。西王母的形象经历了从凶神到老妪再到贵妇的变化过程。这一变迁过程受到其身份和职能的变化以及社会审美情趣的影响。

西王母是我国古代****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位神仙,后世经过道家的演绎,以王母娘娘的形象为世人所熟知。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考察西王母这一形象的变化过程,会发现其最初的形象与后世传说相差甚远。这一形象的变迁过程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很大影响,体现了信仰这一文化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考之古籍,西王母这一名称最早应该是指位于我国西方的一个原始部落。《尔雅·释地》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者。”《汉书·地理志下》亦云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可见这西王母最早是一个西方的部落名称,当然也可以指代部落的首领。关于这个部落具体的位置,有多种说法,现在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在昆仑山附近。

早期西王母的形象可以说是非常“恐怖”的。《山海经》中有多次提到西王母,说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基本上说都是半人半兽的形象。《山海经》是战国到汉初这段时间巴蜀和楚地的人写的一本志怪书,西王母部落的人当然不可能半人半兽,但从这些看似荒诞的文字描述中,我们可以大概看出当时这个部落的一些衣着以及生活习惯:比如着兽皮为衣、兽骨为饰,又比如穴居等等,这些其实也比较符合我们对部落时代先民的认知。朱芳圃先生有一种比较有趣的观点,他认为西王母可能是以豹为图腾神的部族,母为貘之音假。《尸子》曰:“中国谓之豹,越人谓之貘。”《尔雅·释兽》云:“貘,白豹。”《穆传》中之西膜,亦即西王母[②]。

到了汉代,西王母的形象和先秦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从半人半兽变为了白发老妪。比如司马相如在赋中描绘的西王母形象:“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鸟为之使”;又如《淮南子·览冥》则曰:“西老折胜,黄神啸吟。”“老”通“姥”,即老母之意,故当时西王母也被人们称为“西姥”。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西王母的形象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从白发老妪变成了“可年卅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的绝代佳人。这基本上也就是后世常见的西王母的形象了。我们在西汉中期以后的汉画像石中,经常能看到西王母的形象,基本也就是这个端庄、华美的女神形象。

从先秦到汉代,西王母的形象可以说是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可以反映出在信仰这一文化现象中,其信仰对象形象的构建过程。总体来说,对信仰对象的形象构建,是由对该对象的社会认知决定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