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穿成反派赘婿的极品丈母娘 > 第177章 挑明,如烟的选择

第177章 挑明,如烟的选择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

到了地皇三年(公元22年)年中,新王朝皇帝王莽,在大司空王邑,国师刘歆,前大司马严尤,前左将军公孙禄等贤明大臣的劝说下,也稍稍有些清醒。

王莽不再沉浸于盲目复古改制的迷茫中,逐渐看清了现实,意识到了一些百姓困苦、官逼民反的真相。

于是,王莽终于听从大臣劝告,又下旨赈济饥民,安抚百姓。

其时,新王朝经历多年的天灾人祸,粮食稀缺,国库空虚,王莽也捉襟见肘,无计可施。

王莽于是向全国各地,派遣很多大夫和谒者,担任钦差大臣,向天下百姓,推荐皇帝自己的发明创造,教导官吏百姓,如何把草木等植物,熬成糊状食品,用以充饥度日,熬过灾难重重的岁月。

但王莽发明的这种糊状食品,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营养价值,根本就无法下咽,对百姓身体也毫无益处,反倒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加重了下层人民的负担。

王莽特别颁布文告,发誓改变扰民害民的法令法规,提醒官吏大臣,关心百姓,以百姓为重说道:

“布告天下万民:

朕想到人民的生活困难,虽然普遍开放各处粮仓,去救济他们,竭力赈济灾民,还恐怕不够。

朕下令,权且放弃国有山林、湖沼,禁止开发的所有禁令。

凡属能够采取于山林、湖沼的产物,而又符合季节时令规律的东西,地方官吏应当听任百姓去获取,不要让百姓们缴纳捐税。

到地皇三十年之时,再恢复原来的状态,那时已经是王光上戊的六年,已经天下太平了。

如果让豪强的官吏和狡猾的大户豪民,垄断了山林、湖沼的利益,普通的人民得不到任何好处,那就不是朕一心爱民的本意了。

《易经》上不是明明白白说过吗?‘削减贵族的利益,增加平民的利益,人民无比高兴。’

《书经》上不是也清清楚楚地说过:‘说了不能够做到,这就叫作不作为。’

大臣们呀,你们能够不担心百姓的疾苦吗!”

然而,王莽的圣旨颁布,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大臣官吏们各谋私利,贵族豪族各怀心思,对王莽忧心国事,体恤民生的举动,都无动于衷,置若罔闻,没有任何人肯去积极响应。

王莽眼见君令不施,大臣官吏我行我素,不以为然,更加忧心忡忡,无计可施。

就在此时,绿林军部众溃散的好消息传到京师常安,王莽愁眉不展的心绪,才稍稍好了一些。

2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六月,新王朝南方的反叛局势,稍稍有了一些好转,荆州南阳的郡县官吏和新王朝朝廷君臣,都舒了一口长气。

其时,荆州南阳一带瘟疫流行。盘踞在绿林山的绿林流民军,当然无法幸免。

因盘踞绿林山的流民军部众人众稠密,难以预防,绿林军将士突然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瘟疫。

这一场严重的瘟疫,让盘踞绿林山的绿林流民军遭受了一场严重打击。

绿林军队伍里面,死亡的将士以及家属人数将近一半,达到了二万五千人以上。遭受这个瘟疫流行的沉重打击,绿林山上的流民队伍,遭受重大挫折,面临分崩离析的危局。

眼见绿林山瘟疫流行,很多将士染上瘟疫而亡,王匡王凤等绿林军将领忧心如焚,于是商议逃离绿林山。

于是,绿林军将领王匡王凤兄弟当机立断,决定离开瘟疫流行的根据地绿林山,分兵向周围郡县活动。

绿林军将领协商妥当以后,先后率军,离开了绿林山。

王常、成丹等绿林将领,率领绿林一部,向西进入南郡一带活动,称为“下江兵”。

而王凤、王匡兄弟及其他们的部下朱鲔、张卬、马武等将领,率领绿林军主力,向北进入南阳郡一带活动,称为“新市兵”。

各部绿林首领,都自称为将军,四处打家劫舍,维持绿林军部众的生存。

其时,四海动荡,民不聊生,饿殍遍地,投奔绿林军等流民武装的百姓很多很多。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集结以后,绿林军的势力,又渐渐地强盛了起来。

新市人朱鲔、平林人陈牧等首领,也聚众起兵,集合自己的部队,攻打乡村小集镇等,以维持部众的生存,声称响应绿林军,归属绿林军的领导。

自此,绿林军拥有了三股势力,兵力重新强大,对新王朝郡县的威胁更大。

刚刚舒心了不长一段时间的新王朝君臣、荆州南阳地方官吏,再次陷入恐惧不安之中。

3

北方赤眉的反叛还未平定,又闻听南方绿林军的实力又重新壮大,新王朝君臣更加忧心忡忡。

王莽十分清楚,赤眉军、绿林军等流民武装,已经严重威胁着新王朝的治理。

于是,王莽惴惴不安,与三公大臣,彻夜不停地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剿灭北方赤眉军、南方绿林军为首的各路叛贼的方略。

王莽深知,赤眉军、绿林军星火燎原,威胁越来越大。

于是王莽再次下旨,布置讨伐方略。

王莽派遣司命孔仁,担任大将军,负责巡察北方豫州等地,剿灭赤眉均等饥民军队。

接着,王莽又下旨,派遣纳言严尤、秩宗陈茂等将领,分别担任大将军,统率诸将领,前去攻打荆州以绿林军为首的流民武装,务必要剿灭南方的所有叛贼。

司命大将军孔仁,纳言大将军严尤,秩宗大将军陈茂等将领接受君命以后,各带随从部属军官士兵共一百多人出发东征,从渭河坐船进入黄河。

到了华阴县以后,司命大将军孔仁,纳言大将军严尤,秩宗大将军陈茂等将领上岸,分别以后,各自乘坐传车,分道扬镳,到北方、南方各自所属的郡县战区,去招募将领和士兵,平定叛乱。

4

一路之上,纳言大将军严尤,忧心忡忡,满脸忧郁,心事重重,闷着头赶路,不发一言。

前大司马严尤,晓畅军事,满腹韬略,却饱受王莽的贬斥、罢黜,对王莽不听谏言,不信任部下将帅的做法,深为不满。

等司命大将军孔仁一行,北去以后,纳言大将军严尤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不满、绝望的情绪,对副将秩宗大将军陈茂抱怨说道:

“秩宗大人:

大事不妙,伯石心里,一直有一个不祥的预感,萦绕心里,无法抹去。

伯石非常担心,我们此行,不能够完成陛下的使命不说,还可能葬身南方,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当初,出京之时,伯石曾经拜访陛下,向陛下辞行,趁机向陛下讲明,官逼民反的因由,希望陛下安抚灾民,赈济百姓,减免赋税,休养生息,安置流民。

无奈至尊的陛下依然刚愎自用,自以为然,不肯听从伯石的谏言。

如今,陛下勒令伯石等率军出征,讨平乱民,又不信任部下的将领,将领们无法建功,令人忧虑万分。

常言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朝廷派出将领出外作战,却不发给他们调兵遣将的兵符。战场瞬息万变,遇事一定要先请示朝廷,然后我们才能够行动,势必延误稍纵即逝的战机。

这与牵着凶猛的猎犬,而要求它去捕捉野兽,有什么分别呢?

伯石料想,伯石等,即使要想建立功绩,平定反叛,恢复天下太平,又怎么能够做到呢?”

秩宗大将军陈茂听后,也是沮丧不已,忧心忡忡地回答纳言大将军严尤道:

“纳言大将军言之有理!

至尊自以为是,不听忠言,亲佞远贤。非亲近宗室戚属,不肯付与权利,怎么可能成功呢?

北征赤眉之时,陛下放弃能征善战的更始将军廉丹不用,却用一个宗室孩子(太师王匡)去担任主将,怎么能够战胜盗贼呢?

哎呀,纳言大将军大人,我们还是少管闲事为妙,让陛下亲近的那些宗室子弟,去大展宏图、肆意妄为吧!

我等做臣子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唯有惟命是从罢了,还能够怎么样呢?”

纳言大将军严尤、秩宗大将军陈茂,皆哀叹不已,却对局势的发展趋势无可奈何,只能够无能为力地看着,不禁有些绝望丧气。

一时之间,两人深怕言多必失,被左右部属听到怨愤之言,向上汇报,皆闭嘴不语。

纳言大将军严尤,秩宗大将军陈茂,率领部属将士一百余人,继续马不停蹄地向荆州、南阳而去。

4

很快就到了地皇三年(公元22年)的秋季。

新王朝全国的自然灾害,依然没有什么好转,反而是更加严重。

久旱之后,蝗虫肆虐,危害庄稼。蝗虫成群结队,动辄数以万计,从东方郡县,向关中三辅之地飞来,遮天蔽日,铺天盖地。田野里的庄稼,甚至野草,都被吞噬殆尽。农民无法求生,纷纷抛弃家园土地,扶老携幼,四处流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