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穿成反派赘婿的极品丈母娘 > 第176章 血迹,如玉起疑

第176章 血迹,如玉起疑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

到了此时,全国官吏战战兢兢,不敢放手去干,只有翼平郡连帅田况等地方官吏,还稍稍有些作为。

翼平郡连帅田况,一向以果断勇敢,又有谋略而在天下著称。

翼平郡连帅田况,眼见翼平郡辖区内,反叛流民的势力越发强大,疑虑不安,决心平定,恢复翼平郡官吏百姓的安宁。

于是,翼平郡连帅田况,不顾皇帝的约束,擅自发动翼平郡内,年龄在十八岁上以上的丁壮民众,总共四万多人,组成了一支讨贼队伍。

翼平郡连帅田况下令,发给丁壮民众官府库存的武器,把军令和誓约,刻在石碑之上,向他们宣布军纪,命令郡府都尉统领,与官军配合,一道去讨伐流民军。

樊崇等首领率领的赤眉军,正在翼平郡界外活动。

听到翼平郡连帅田况兵力强大、戒备森严的军情以后,樊崇的赤眉军不敢进入翼平郡郡界进行侵扰抢掠,翼平郡得以保持安宁。

翼平郡连帅田况知道自己违背旨意,定会遭到皇帝的忌惮,大臣的弹劾,于是主动上书皇帝,弹劾自己违背朝廷旨意,擅自发兵的错误。

翼平郡连帅田况,虽然守住了自己的翼平郡地盘,不被赤眉军等流民军队侵犯,但王莽依然对田况违背皇帝旨意,擅自发兵的举动,大为恼恨。

于是王莽专门下旨,责备翼平郡连帅田况说道:

“爱卿:

你可知道,朝廷没有发给你虎符,而擅自调集军队的罪行吗?

你可知道,这是擅动干戈,严重违反军纪的恶劣行为。这种罪过,应该与耽误军事调动一样,得到严厉处治。

因为你自己保证,一定能够捉拿和消灭你们郡界里的盗贼,所以朕宽大为怀,姑且不予处分。

下不为例,请你千万不要再犯这样的罪行。”

见到皇帝的责备以后,翼平郡连帅田况恐惧万分,只得思量,如何去将功折罪。

于是,翼平郡连帅田况向王莽请求,希望皇帝能够允许自己,越过自己的郡界去攻打盗贼,将功赎罪。

王莽下旨批准。

翼平郡连帅田况得到皇帝旨意以后,急忙率领精锐的官军数万人,攻击流民队伍。

官军锐不可当,流民队伍都被翼平郡官军打败了,只能够四散逃离。

樊崇的赤眉军闻听翼平郡官军势大,也远远走避,不与翼平郡官军接触。

2

王莽得到翼平郡官军大胜的战报,大喜,就用诏书命令翼平郡连帅田况,任命田况代理青州和徐州两州牧的职务,剿灭青州和徐州两地的叛贼。

代理青州和徐州两州牧田况受到王莽的激励,更加想有所作为。

于是,田况上书皇帝,奏报王莽说道:

“陛下:

臣蒙受陛下的大恩,一直感激不尽,一心思量,报效皇帝深恩。此次,被陛下委以重任,臣更是感激涕零,不敢不竭尽忠诚。

为此,微臣特别甘冒犯忌的危险,向陛下直言进谏。

臣发现,盗贼刚起事时,事件都十分轻微。他们反叛的基础,也非常薄弱,当地的治安官吏和邻里相保的伍人,一出马,就能够将他们捉拿归案。

可是,事情起初刚刚发生之时,县府的主要官吏,大都麻痹大意,不足为意,认为一点点民怨,根本不足为奇,不值得大惊小怪。

官吏们根本就对这些小事,豪不在意,没有放在他们的心上。

甚至,官吏们还故意去激怒小民百姓,好借机打压和盘剥这些小民百姓。

后来,事情越闹越大,官吏们就欺上瞒下,搪塞和躲避自己的责任。

县欺骗郡,郡欺骗州,州欺骗朝廷。

实际上,盗贼已经有了一百人,他们就谎报说,只有十人,实际上盗贼已经有一千多人了,他们只敢说有一百人。

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朝廷大臣,往往忽略了盗贼事件发生的严重性,不深查盗贼频繁发生的原因,没有及时地进行督察,给予地方官员以责罚和惩处。

结果,终于发展到了盗贼蔓延几州的严峻局势。

这时,朝廷才下令,派遣大批将帅,派出大量使者,去层层督促,加以追究。

为了应付上级的督查,郡县官吏,整天就只有忙着服侍和讨好上司,应付上司的责问和检查,供给上司美味酒饭,准备丰厚的物资和费用,来解救官吏们的死罪。

郡县官吏身处盗贼前线,却根本就没有工夫,去忧虑盗贼和办理地方的公事,事事敷衍塞责。

因而,局势越发失控,盗贼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猖獗,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讨伐盗贼之时,将帅们贪生怕死,又不能身先士卒,亲自率领官兵,去冲锋陷阵,而是借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烧杀抢掠。

百姓们怨恨官军的恶行暴行,把更多的无辜百姓,推向了盗匪的阵营。

官军们军心不振,与盗贼一交战,就被盗贼打败,士气逐渐低落,徒然耗费了老百姓的钱财,让盗贼坐大。

前次,幸而得到了朝廷大赦免的命令,盗贼打算解散武装,就要瓦解。

可是,有将领为了立功,反而违背旨意,对盗贼加以截击。

盗贼们遭受官军打击,从此以后,开始对朝廷的承诺嗤之以鼻,不再相信朝廷赦免饶恕之类的话语。

为了活命,他们惶恐地退入山谷,辗转相告,不再相信朝廷的语言。

所以,各郡县已经投降的盗贼,都更加惊骇。他们害怕被官军欺骗和消灭,图谋自保,再也不敢相信朝廷赦免之类的承诺了。

由于现在,又处饥荒时期,人心最容易动摇。十来天的时间,盗贼就又聚集了十多万人。

所以,微臣私下以为,饥荒连连,以及赋税沉重,朝廷的举措不当,这就是盗贼之所以星火燎原,数不胜数,此起彼伏,最终无法剿灭的根本原因。

现在,洛阳以东地区,每石米价,已经高达两千钱以上,庶民百姓更加难以生存。

微臣看见皇帝的诏书,说要派遣太师和更始将军率军前来,去讨伐各地的盗贼。

微臣私下以为,太师和更始将军两人,都是德高望重的武臣,世朝廷的栋梁之才。

如果太师和更始将军多带人员,则沿途民穷财尽,将无法供给。

而如果太师和更始将军的随从人员太少,则无法足以用来威震远方,达到剿灭盗贼的目的。

微臣以为,应当迅速在州牧、大尹以下,挑选能干的官吏,明确规定,朝廷对他们的赏罚。

然后,命令各郡国施行坚壁清野政策,命令官吏们收集分散的乡聚和没有城堡的小封国,把它们的老弱妇孺,都迁移安顿到大城里居住,储积粮食,合力坚守。

盗贼前来攻城,一定不能攻下;他们所经过的地方,没有粮食供应,饥饿威逼之下,势必不能长久群集,一定会一哄而去,作鸟兽散。

朝廷招抚他们,他们就一定会投降;攻打他们,他们就一定会兵无战心,最终被官军彻底消灭。

微臣私下以为,如果朝廷如今,只是一味地再多派出将帅,一定会白白地增加地方的负担,带来更大的骚扰,而无所作为。

地方官吏百姓,害怕朝廷的钦差大臣,反而比害怕盗贼还要厉害。

微臣建议,陛下应该把乘坐传车巡视地方的各位使者,钦差大臣等,全部召回朝廷,让郡县官民,都得到安顿,休养生息。

假如陛下信任微臣,能够把平定两州盗贼的任务,全权委托给微臣处理的话,那么按照微臣的设计,一定能够顺利平定盗贼,让新王朝重归太平盛世,建立盖世功业。”

代理青州和徐州两州牧田况,信誓旦旦保证道。

3

王莽得到代理青州和徐州两州牧田况的奏报,突然开始担心起来。

王莽一向畏忌、厌恶和猜忌、怀疑像田况这样的有权有势、有才能、有威信的的封疆大吏和地方大员。

王莽突然警觉开来,对侍臣肉墩说道:

“田况这个家伙,的确很有本事。

如果朕把平定两州盗贼的任务,全权委托给他,岂不是最终会尾大不掉,无法控制这些家伙了吗?”

侍臣肉墩知道皇帝心思,急忙建议道:

“陛下:

男奴以为,不如陛下暗中布置,悄悄地派出陛下的亲信大臣,去接替田况的职务,主持平贼任务。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王莽大喜,遂派遣王侃、王锟等亲信大臣,充当使者,赐给田况一封盖了御玺的诏书,让王锟接替田况职务。

使者王侃到达州牧田况的驻地以后,立即召见了田况,颁布皇帝的旨意。

于是,使者王侃命令皇帝的亲信大臣王锟,代替了田况的州牧职务,监管田况的军队,接管田况的军权。

钦差大臣王侃,随同田况一道西行,回到京师常安,向王莽复命。

到了长安之后,王莽下旨,任命田况担任朝廷的师尉大夫,剥夺了田况的实权。

田况回京以后,青州和徐州等齐地的局势,更加混乱,平叛形势,越发不可收拾了。

4

经过数月的煎熬,终于到了地皇三年(公元22年)的正月。

到了喜庆祥和的春季,喜讯也不断传来,王莽苦心经营,着力督促营建的王家祖先九庙建筑,终于完全竣工,可以安放王氏祖先的神位了。

王莽眼见规模宏大的皇家九庙建筑,喜不自胜,亲自梳洗斋戒沐浴,恭恭敬敬地前去九庙,祭祀祖先神灵。

王莽前往祖庙祭祀的皇家车队,一律按照新王朝礼仪中的最高规格施行。

皇帝的乘车,套着六匹骏马。每匹骏马,都披着用五彩羽毛,织成龙形图案的套子,头上装着角,足足有三尺多长。

王莽还命人制造了华丽的车盖九层,高八丈一尺。富丽堂皇的皇帝车驾华盖,专门用四轮大车去进行装载。

拉车的武士,走在皇帝车驾的最前面。武士们一边拉着车驾,一边呼喊着“登仙”的口号,以迎合王莽成仙升天的愿望。

王莽外出之时,王莽就让华丽的车盖,走在车驾的最前头,为皇帝开道,炫耀皇帝的赫赫声势。

京师常安的下层官吏市民,早就对王莽一心谄媚神灵,却不体恤部下大臣和百姓,早就心存不满和怨恨。

官吏市民看见装饰有华丽车盖的皇帝车驾走过,禁不住窃窃私语,诅咒王莽说道:

“新帝的车驾,真象祭祀用品里的灵柩车啊!哪里像是圣贤神圣,飞升登仙的御用之物呢?”

京师常安的下层官吏市民对新王朝的不满和怨恨,可见一斑。

5

地皇三年(公元22年)二月,噩耗不断传到京师常安,流民反叛的局势越发失控。

北方,赤眉军樊崇等将领,率领赤眉军与官军激战,杀死了新王朝派遣的剿匪司令太师羲仲景尚。

王莽得知太师羲仲景尚遇害,勃然大怒,越发将北方樊崇等将领统率的赤眉军,视为新王朝的心腹大患,派遣主力官军,加紧围剿。

此时,战乱未平,而函谷关以东地区,又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