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穿成反派赘婿的极品丈母娘 > 第118章 捉鱼,收获甚丰

第118章 捉鱼,收获甚丰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

看到太师王舜之死,王莽突然忧上心来,想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禁懊恼不已,自言自语道:

“岁月易老,芳年易逝。

朕如今已经日渐衰老,而储君未立,大业后继无人。朕应该尽早考虑,帝国的接班人问题了。”

可惜的是,王莽与他的原配夫人王皇后(王静烟)所生的几个孩子,都不太争气。

想到死去和健在的几个孩子,王莽叹惋不已,很有些悲伤和气馁。

最心爱的老大王宇、和桀骜不驯的老二王获,都因为作奸犯科,违法乱纪,忤逆不孝,而因此送命。

老三王安呢,又是一个有些呆傻的纨绔子弟。只有老四王临,稍稍有点长进。

“唉,大新帝国的重任,朕能够安安心心地托付给老四吗?老四的才干智慧,能够顺利地担当如此的重任吗?”

王莽对他自己的决定,对他自己的儿子老四王临,都没有了信心。

整整苦苦思考了好些日子,王莽才终于痛苦地做出决定,决定马上下旨,封老四王临为太子,并为太子王临,设置师、友各四人,作为师傅、友人,以教育辅佐好太子。

太子师、友的俸禄,比照大夫的级别发给,希望太子的属官,都能够尽心尽力地辅佐好太子。

可是,王莽对他自己的安排,还是非常不放心,又开始了详尽的安排和布置。

不久,王莽任命前大司徒马宫,为师疑;故少府宗伯凤,为傅丞;博士袁圣,为阿辅;京兆尹王嘉,为保拂;是为太子四师;

王莽又任命前尚书令唐林,为胥附;愽士李充,为犇走(奔走);谏大夫赵襄,为先后;中郎将廉丹,为御侮;是为太子四友。

王莽又设置师友祭酒、侍中祭酒、谏议祭酒,以及《六经》祭酒各一人,总共有九个祭酒,祭酒的俸禄,按照上卿的待遇发给。

琅邪左咸,是负责为太子讲解《春秋》的祭酒;

颍川满昌,是负责为太子讲解《诗经》的祭酒;

长安国由,是负责为太子讲解《易经》的祭酒;

平阳唐昌,是负责为太子讲解《书经》的祭酒;

沛郡陈咸,是负责为太子讲解《礼经》的祭酒;

涿郡崔发,是负责为太子讲解《乐经》的祭酒。

王莽还特别派遣谒者,持安车印绶,立即前往楚国,去邀请龚胜出山,担任太子王临的师友祭酒。

王莽衷心希望,他精心选用的这些贤良士大夫,当代大儒,能够不辜负他的重托,担当起辅佐帝国储君太子王临的重任。

2

安排好四儿子王临的大事,任命完太子王临的辅佐、担任太子王临师友官职的贤臣以后,王莽的焦虑心情,才终于稍稍舒畅了一些。

接连的几天几夜,都在为国事、政事担忧和操劳,王莽感到自己,有些心力憔悴了。

睡意慢慢地涌了上来,王莽趴在御案上,打算稍稍歇息一会,不知不觉中,就开始打起盹来。

周围的宦臣侍卫侍中王邑、小黄门肉墩等,乐得清闲一小会,就偷偷地溜出大殿,谈天说地去了。

突然,一阵惊悸,把王莽从睡梦中惊醒了过来。王莽睡眼惺忪,有些茫然,又下意识地拿起手边的奏章,继续开始批阅起来。

迷迷糊糊地坐在御案前,批阅奏章,王莽总觉得自己有些神情恍惚,有些头脑昏昏,不能够集中自己的精力。

王莽放下奏章,连饮了几口西蜀进贡茶叶泡制的温茶水,精神才终于稍稍振奋了一些。

不由自主地,王莽又思索起烦心的国事来:

“朕真是命苦啊!真的很有些自讨苦吃啊!

朕当初渴望的皇帝宝座,如今终于踏踏实实地落到了朕自己的屁股底下,却并没有令朕的心里,感到踏实,感到满足,感到惬意。

皇帝宝座,不仅没有给朕带来快乐和安逸,反而给朕带来了无数的烦恼和忧虑。

有谁知道,朕时时刻刻都在担心,是否能够保住朕的这个皇帝宝座,传之于千秋万代呢?

难道不会有阴谋家,觊觎朕的宝座吗?

朕如今,就如同躺在了火山口上,上下不得,坐卧不宁,芒刺在背。有谁能够体会朕的这种感受呢?

悔不当初啊!

朕被攀龙附凤的臣属们,拥上皇帝高位,朕还能够回到从前那种逍遥自在的美好日子吗?

恐怕到了如今,朕即使想禅位,重新将皇帝之位,交还给刘氏手中,也已经无法办到了啊!”

想着,想着,王莽就又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太子王临。想起四儿子王临的表现,王莽不禁有些失望,有些无奈地叹了一口气道:

“唉,维持和振兴新兴帝国的重任,太子能够顺利担当,能够维持住朕的千秋大业吗?

太子懦弱无能,喜欢寻欢作乐,眼高手低,才干不足,令人惋惜。

如果没有贤明的大臣,大力襄助、辅佐与支持他,怎么能行啊?

要让太子顺利完成,增强新王朝的影响力、号召力向心力的重任,是多么困难啊!

朕什么时候,才能够对太子彻底放心啊!

如今,已经是事不宜迟了啊!

现在,朕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全心全意、忠心耿耿地辅佐太子的贤明大臣。

可是,让朕放心、安心的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究竟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呢?”

王莽越想越烦恼,越想越忧郁。

王莽又连饮了几口浓茶,努力振作起自己的精神。

王莽开始一边思索着,一边开始书写起招贤的圣旨。

王莽希望,能够迅速召集天下的贤士大儒,担负起辅佐帝国储君的重任。

然而,王莽为太子王临,延请师友所走的第一步棋,就遭受了挫折。

3

不久,王莽所派遣的数位钦差大臣,驾着四匹马的安车,雷厉风行地从京师常安出发了。

钦差大臣们带着新王朝皇帝的诏书和印信,前往全国各郡各封国,去召请、迎接天下知名的儒家大儒,贤明士大夫,前往京师常安,去辅佐新王朝太子。

钦差大臣前行的第一站,就到了彭城(江苏省徐州市)。

钦差大臣王侃打算,在龚胜的家里,拜授龚胜为师友祭酒,迎接龚胜,上京任职。

当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光禄大夫楚国人龚胜、太中大夫琅邪人邴汉,都因为不满大司马王莽的专权,而上书太皇太后,请求辞职退休回家。

光禄大夫龚胜、太中大夫邴汉此举,去除了王莽擅权的障碍,正中王莽的心意,王莽当即答应。

当时,王莽就请太皇太后颁布策书,诏令龚胜、邴汉说道:

“两位爱卿:

哀家实在不忍心,用官职上的事务,来烦扰两位年高德劭的大夫。

请你们两位大夫,好自为之,修养品德,严守正道,以终天年吧!”

朝廷对龚胜、邴汉两位大夫,都给予了优厚的待遇,遣送他们回家养老。

4

那时,得知新王朝的钦差大臣王侃一行,到达彭城以后,彭城郡太守、县府高级官员、三老、郡县属官、行义等人,包括龚胜的弟子一千多人,都到龚胜所住的街巷,去隆重迎接钦差大臣王侃。

大家把聆听钦差大臣王侃当面宣读皇帝的诏书,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钦差大臣王侃当初打算,让龚胜亲自站在大门外面,见识这个盛大的场面,恭恭敬敬地接受皇帝的圣旨。

不料,龚胜坚守气节,却不愿意改变他自己忠于汉室的志向,向王莽这一个大新王朝皇帝,表示归顺。

于是,龚胜声称自己的病情十分严重,不便接受新皇帝的旨意。

龚胜吩咐亲人,把他的病床,放到卧室门西侧的南窗之下,把他的头部朝向东方。

家人们慎重其事地给龚胜穿上当初大汉朝廷光禄大夫的官服,如同当初儒家始祖孔圣人生病,别人来探望时的装束一样。

钦差大臣王侃知道皇帝尊敬龚胜,不敢违背王莽的旨意,不好强迫他。

钦差大臣王侃只好无可奈何把王莽的诏书、师友祭酒的绶带及师友祭酒的印信,交给龚胜。

钦差大臣王侃还把皇帝赏赐龚胜的四匹马驾的安车,也安放在院子里。

钦差大臣王侃上前,恭恭敬敬地向龚胜致意说:

“先生啊:

圣明的新朝未曾忘记先生。朝廷制度的厘订,还没有最终完成,等待先生前去主持。

陛下谦虚地请教先生您,运用怎样的治国之道,才能够安定天下,使天下太平呢?”

龚胜谦逊地推脱道:

“钦差大人:

老夫向来愚昧,迟钝,不受人重视。

加上如今,老夫年纪老迈,而又身染重病,命在旦夕。哪里能够想到什么治国的良策呢?

如果老夫如今拖着病体,随钦差大臣阁下上道,一定死在途中,有伤陛下爱贤的英明,实在是极端无益!

请大人体谅老夫的困难处境,不要逼迫龚胜!”

钦差大臣王侃要挟着,继续劝说龚胜,甚至要把印信,强行佩戴到他的身上去,希望能够让龚胜高兴地答应。

龚胜却总是拒绝,坚决地予以推辞。

钦差大臣王侃最终无计可施,只好停留下来,并飞马奏报王莽道:

“陛下:

现在正值盛夏,天气酷热,龚胜先生确实有病,又缺少气力。

是不是可以等到秋季凉爽时,再请龚胜先生动身,上京呢?请陛下指示!”

王莽当然不愿,被人说成不近人情,有伤他爱贤的英明,于是下诏允许。

钦差大臣王侃每隔五天,就与郡太守等官员一道,去问候龚胜的起居和身体,关怀无微不至。

钦差大臣王侃与郡太守等官员一道,还说服龚胜的两个儿子以及龚胜的学生高晖说:

“诸位少爷:

朝廷这么虚心地用爵位和封地,等待龚先生前往首都常安任职,担任师友祭酒,辅佐太子,实在是皇恩浩荡。

龚胜先生虽然身患疾病,但也应该移住到驿站官舍里去,表示确有应征进京的诚意。

这样做,先生必将为后代子孙,留下封爵和采邑等巨大的家产,先生何乐而不为呢?”

高晖等人,把钦差大臣王侃的话转告龚胜。龚胜自己知道推辞,已经没有用了,便对高晖等弟子说:

“孩子啊:

我接受大汉朝廷的厚恩,无法报答。而今,我年已衰老,随时都会埋入地下。

从道义出发,岂可以一身而侍奉两姓君王呢?在地下我将如何去面对故主呢?”

龚胜于是吩咐儿子们为自己准备后事说:

“孩子们啊:

我意已决。我死了以后,衣服只要能够包住身体,就够了,棺材只要能够包住衣服,就够了。

不要像时下流行的风俗一样举行厚葬,在墓上动土,种植松柏,建立祠堂!”

叮嘱完后事,龚胜知道自己无法拒绝新王朝的强行征召,就不再喝水吃饭。

历时十四日,龚胜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九岁。

一代有节操的士大夫龚胜,就这样用死亡,拒绝了新王朝当权分子高官厚禄的诱惑。

新王朝有气节的士大夫,高山仰止,景慕不已。

4

王莽一心一意,下旨征召的全国有名望的贤良人士,还有琅邪郡人纪逡、齐郡人薛方、太原郡人郇越和郇相、沛郡人唐林和唐尊等士大夫。

他们都以深明儒家经典,行为谨慎端正而闻名当世,受到人们的尊敬,也受到了王莽的重视。

纪逡、唐林、唐尊等士大夫,最后都接受王莽的征召,在新王朝作官,被封侯爵,受到王莽的崇信,历任公卿,得以位尊权贵。

唐林曾经多次上书,规劝王莽,纠正朝廷的过失,有忠诚正直的品质。

唐尊则身着破衣服,脚穿磨出洞的鞋子,假冒俭朴,自命清高,享受虚名。

郇相则是王莽的太子王临的四友之一。

郇相去世以后,太子王临派人,赠送随葬的衣被给郇相。郇相的儿子手攀棺木,拒绝太子王临的赏赐恩惠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