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穿成反派赘婿的极品丈母娘 > 第55章 能吃,温馨的晚饭时光

第55章 能吃,温馨的晚饭时光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

到了此时,大司马王莽,不仅仅是处理国家大事,诸事顺利,声望日隆,而且他的手下,已经是人才济济,英才辈出。

大司马王莽更加雄心勃勃,踌躇满志。

刘歆、严尤等著名士大夫,王莽的堂弟王舜、王邑等文武大臣,成为了王莽的心腹骨干,重要谋士。

侍中王邑,是王莽的伯父王商的第二个儿子,此时在朝中担任侍中之职。

王莽让他们各司其职,作为自己的坚强后盾。

王莽任用甄丰、甄邯等亲近大臣,去主管朝廷的弹劾及司法刑狱等要务;

任用平晏去主管朝廷机要;

任用刘歆(刘秀),去掌管起草诏书文告;任用孙建,严尤去负责军事。

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涿郡人崔发、南阳郡人陈崇等贤良士大夫,都因为才干卓著,品行优秀,博学多才,而受到王莽的器重任用。

而王莽的堂弟安阳侯王舜,更是受到王莽的重视。

安阳侯王舜,受到王莽的重用,十分感激。

于是,安阳侯王舜,常常利用觐见太皇太后陛下的机会,在太皇太后的跟前,竭力赞美王莽朝政的治理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你可是慧眼识英雄,善于任用贤才。

大司马大人一片公心,大公无私,办事干练认真。

他的外表虽然严厉,不苟言笑,但言谈举止方直无私,办事果断利索,堪称表率。

如此下去,国家中兴,指日可待。”

太皇太后听了安阳侯王舜对王莽的称赞,笑逐颜开,赞同安阳侯王舜的意见说道:

“舜儿说得有理。

大司马大人在哀家的面前,一直都是忠心耿耿,尽忠职守,令人钦佩。

他坚持或者推让大臣们建议的事情,表现得慷慨激昂,大公无私,十分刚正。

他常常叩头涕泣,说服哀家,令朕感动流泪。

一个好汉三个帮。虽然如此,依然希望舜儿,多多襄助大司马等三公大人,辅佐皇帝,完成复兴大汉的伟业。”

“多谢太皇太后陛下!

王舜一定将太皇太后陛下的旨意,传达给大司马大人,让我们共同携手,建立一个太平盛世,青史留名。”王舜称颂道。

从此以后,有了安阳侯王舜在太皇太后陛下面前的帮助,王莽处事,更加得心应手。

王莽想要做什么,只需要略微做出一点暗示,底下的谋士们,就会按照他的意图,提出建议,做出方案,上奏太皇太后,请示太皇太后批准。

对上,王莽争取到了姑姑太皇太后的大力支持,对下,王莽让大臣们感受到了他的谦恭可信,无偏无私的品行。

王莽的施政措施,进行得更加顺利,收效良好。

2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八月,大司马王莽下令,召集大臣们研讨国家大事。

王舜、王邑、严尤、刘歆、甄丰、甄邯等重要骨干大臣,都积极踊跃参与议事。

诸事顺利,方案很快就研讨完毕,准备立即付诸有关部门官员去实施。

大司马王莽以及亲近的大臣王舜、王邑、严尤、刘歆、甄丰、甄邯等,都心情愉快,十分满意。

大司马王莽见状,心里十分欣慰,他面目慈祥,兴致勃勃地总结道:

“诸君,今天的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里。

多谢诸君的努力,献计献策!

请诸君下去,立即安排实施,不得拖拉推卸,以免延误国家大事!”

大司马王莽处事谨慎,似乎意犹未尽,有些不放心。

王莽庚即询问道,“请问诸君,还有什么未尽事宜,没有考虑到,请不吝赐教!”

“大司马大人,王邑还有些重要的话想说说。”堂弟侍中王邑示意发言。

“侍中大人请讲,不用客气!”王莽很和蔼客气地对堂弟王邑说道。

王邑急忙提醒王莽说道:

“多谢大司马大人!

大司马大人,王邑私下以为,我大汉朝廷经历成帝、哀帝的治理以来,一直矛盾激化,社会动荡,萎靡不振,令人十分忧虑。

分析朝廷倾颓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滞后,贤才凋零,奸佞误国,政令不通,令行不止。

到了哀帝陛下当政之时,任人唯亲,政事混乱的形势,越发加剧。

诸如大司马大人,大司徒孔大人这样的智者、贤才,大多受到了掌权者诸多的不公正待遇,一直让人忿忿不平,难以释怀。

王邑觉得,造成朝政倾颓的这些顽疾恶疾,必须立即雷厉风行地加以根除。

王邑认为,大司马大人欲振兴大汉帝国,必先树立一个领导核心,集结同志,共同努力,任人唯贤,罢黜奸佞,革新弊政,安抚人心。

可是如今,奸佞如孝成皇后,孝哀皇后等等,这些陷害贤才、断绝皇帝后嗣的不良之辈,依然高居在庙堂之上,宫廷之内,让人芒刺在背,怎么能够让人安心,放心呢?

常言道,哪怕是一只没有爪牙的老虎,也绝不能够当病猫看待,必须警惕他们的疯狂反噬才是。

请大司马大人特别留意,不要让这些奸佞小人,从中作梗,暗中作乱,毁了大司马大人中兴社稷的宏图伟业。”

“侍中大人言之有理,这件事实在是当前的当务之急。

莽也认为,欲复兴社稷,实现天下太平的大汉梦,就要树立一个以太皇太后陛下为首的领导核心。

俗言‘艄公多了打烂船’!一艘航船,没有英明能干的舵手指挥,是绝对不行的。

只有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才能够领导全局,拨乱反正。

对作恶者的慈悲,就是对良善着的罪恶。

莽绝不会让奸佞小人得逞,让悲剧再次发生,乱了大汉的千秋伟业。”

王莽称赞堂弟王邑的建议道。

“诸君:

侍中大人的意见非常中肯重要,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请问诸君,你们对如何根除危害国家的奸佞,将他们斩尽杀绝,消灭干净,为朝廷永除后患,有什么具体的妙计没有呢?

请诸君畅所欲言。”

王莽与亲信的大臣,重新热烈地讨论了起来。

3

不久,王莽的堂弟安阳侯王舜、侍中王邑等大臣,联名上书,奏报太皇太后,谴责孝成皇后(赵飞燕)、孝哀皇后(傅皇后)等人的罪恶道:

“太皇太后陛下:

惩恶扬善,伸张正义,乃治理国家的关键。

唯有奖善罚恶,才能够弘扬正气,维护国家公理。

今天,臣等要不避嫌疑,坚持公理正义原则,去弹劾谴责奸佞误国的罪恶。

当初,孝成皇后姐妹,没有人性,冷酷无情地灭绝皇嗣,几乎倾颓大汉帝国;

孝哀皇后,也助纣为虐,惑乱宫廷,扰乱社稷,实在是罪不容赦。

臣与大臣们探查此事,大臣们无不深恶痛疾,为无辜的皇嗣妃嫔,惨遭佞幸杀害,而悲痛欲绝。

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的罪恶令人发指,可是如今依然逍遥法外,高居尊位,令人十分不解,深深痛恨。

臣等建议,立即废黜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的尊位,剥夺她们享有的权利,将她们贬为平民,遣送到成帝和哀帝的陵园去守墓,以洗刷她们的滔天罪恶。

请陛下务必批准!”

“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助纣为虐,残酷地杀害皇嗣,罪恶令人发指,不惩罚不足以伸张正义。准奏!”

见大臣们提起悲伤的往事,太皇太后王政君,依然难忍皇孙被害的悲痛和愤怒,立即颁下懿旨,批准弹劾。

“真是因果报应!冤冤相报何时了。

哀帝陛下已经仙逝,我们毫无依靠,还有谁能够拯救我们孤儿寡母呢?

哀家孤苦伶仃,茕茕孑立,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听到太皇太后的旨意,心里十分绝望,哀叹道。

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十分清楚,哀帝驾崩以后,靠山已经失掉,大势已去,再也没有人,能够挽救他们了。

就在太皇太后懿旨颁布的当天,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都先后双双自杀身亡了。

4

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两位皇后,相继自杀身亡的消息,很快在朝廷内外,传播开来。

官吏百姓议论纷纷,众说纷纭。

有的同情惋惜,有的叫好称赞,褒贬不一。

大司空彭宣,久在官场,宦海经验丰富。

他立刻从两位皇后自杀这件事里,敏锐地洞察到了其中包含的严峻含义和深刻危机。

大司空府里,大司空彭宣,十分惊恐地对自己亲密的部属刘尧说道:

“哎呀,刘大人!真相毕露,大事不好!彭谋恐怕就要大祸临头了。”

“大司空大人:

你说话似乎太夸张了吧!朝廷处置奸佞叛逆,实在是大快人心之事,与大人何干呢?大人担忧什么呢?”刘尧不解地问大司空彭宣道。

“大人此言差矣!贤才先哲,更能够从细微小事中,看出其中的端倪。

大司马大人,连两个孤独无助,没有什么威胁的妇人,也不肯放过。

其他事情,就可想而知了。

这怎么不令人警惕,令人不寒而栗呢?这就是我深深担忧的原因。”

大司空彭宣解释道。

“大司空大人危言耸听!朝廷处置奸佞恶人,是大司马大人伸张正义的英明之举。你何必质疑担心呢?

难道两个皇后,为虎作伥,犯下残害皇嗣的罪恶,罪不该死吗?”刘尧依然不赞同。

“刘大人久在官场,依然如此天真幼稚,真令彭某为君担心。

彭某并不是说,两个皇后罪不该死,而是说,其中潜藏着危险的征兆。

刘大人,如果你认真想想这个道理,就会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

如今,大汉朝廷是以太皇太后陛下和大司马为首的皇亲国戚,在朝中掌权,掌控大局。

权贵们口口声声宣称,爱民如子,公正无私,以天下为公,不徇情枉法,难道大人就真的坚信吗?”

“哦,原来如此!大人的担心,的确有些道理。

但属下想来,大司马大人如今正在安抚人心,想来不会做得那么绝吧!”

刘尧渐渐开始明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