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穿成反派赘婿的极品丈母娘 > 第54章 闹心,李婆子又闹

第54章 闹心,李婆子又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

不多久,刘歆、严尤、甄丰、甄邯、王舜诸位亲信大臣,就跟在王邑身后,到了大司马府。

太中大夫刘歆,字子俊,此时大约已经有五十岁左右的年纪了。

刘歆的父亲,就是著名的中垒校尉刘向。

刘歆一家,可谓家学渊源,是世代书香门第。

建元元年(公元前6年)之时,为了应和符命图谶,刘歆特地改名为刘秀。

此时,刘歆担任皇帝的中级顾问,太中大夫一职。

严尤,足智多谋,晓畅军事,与刘歆的年纪相仿,是王莽太学敦学坊的同窗好友,一向与王莽关系十分亲密。

甄邯,也是汉朝廷著名的儒家士大夫,是大司徒孔光的女婿。

而安阳侯王舜,则是王莽的堂叔父王音之子,王莽的堂弟。

2

亲信大臣们很快到齐,贤才毕集,济济一堂,大司马王莽十分高兴,立即言归正传,开始发话道:

“诸君:

国家不幸,命途多舛,皇帝驾崩,帝国不宁。

莽秉承太皇太后陛下旨意,拥立幼君,辅弼国事,能力有限,顿感诚惶诚恐,倍感压力。

如果没有诸君和大臣们的支持,莽一定无所作为,有悖太皇太后陛下的宠爱和信任。

诸君知我,希望诸君,有什么指教莽的,请不吝赐教,莽十分感激。”

大司马王莽态度诚恳,十分谦逊地对身边亲密的战友们说道。

“大司马大人谦虚,我等敬佩不已。

大司马大人,子俊私下以为,如今朝廷,朋党纷争加剧,地方有法必依、有令不遵的情况十分严重,已经严重影响朝廷法令实施和治理。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严格申明朝廷的法令要求,凝聚人心,同心协力,匡扶朝政。”

太中大夫刘歆率先发言,建议王莽道。

“太中大夫言之有理,与莽不谋而合。”王莽笑着赞赏刘歆道。

“太中大夫大人的建议,的确是当前的当务之急,我王舜非常支持,没有异议。

所谓上行下效,王舜私下以为,申明朝廷法令,凝聚天下人心,请从朝廷文武大臣和大司马大人、大司徒大人等三公大人开始做起。”安阳侯王舜也建议王莽道。

“安阳侯大人说得很对!

莽一定虚心接受,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相信大司徒等三公大人,也能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

大司徒孔大人是当代名儒,还曾经辅佐过三位君王,在三位皇帝的手下,担任过丞相,一向是莽的榜样。

大司徒大人德高望重,莽一直十分敬佩。

就是太皇太后陛下,对孔大人也是十分敬重,天下官吏也都十分信赖他。

莽与大司徒大人相处多年,很了解大司徒大人的个性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安阳侯大人的建议,非常之好,莽一定禀告太皇太后陛下,立即实施安阳侯大人的建议。”

王莽微笑着,赞同安阳侯王舜意见道。

“大司马大人,任用贤才,凝聚人心的确是当务之急,但排斥奸佞,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然,就像董贤这样的奸佞之徒,掌握朝廷大权,就会冷了贤才之心,伤了匡扶社稷大事。”

甄丰也不甘寂寞,急忙建议王莽道。

“甄大人说得太对了。莽当初,就是吃了那些忘恩负义的奸佞之徒的大亏。

为了复兴大汉的宏图伟业,百年大计,我们绝对不能对奸佞之徒太过仁慈,让他们坏了朝廷大计。”

王莽肯定甄丰的意见道,“诸君,你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需要指教莽的?”

“大司马大人:

当初,匈奴汗国单于栾提知,在觐见皇帝之时,有关部门官员,迎合掌权大臣的意见,对单于的处所安排有所欠缺,致使单于一直耿耿于心,不能够释怀。

请大司马大人,立即安排有关官员,施恩于他,安抚单于,以保边塞安宁。”

严尤终于开口,建议王莽道。

“严大人高瞻远瞩,言之有理。

匈奴汗国乃边塞强国,一举一动,都事关大汉安危,不得不慎之又慎。

莽立即禀告太皇太后陛下,下旨安抚单于,给予单于厚重的赏赐和安慰。”王莽赞同严尤意见道。

“诸君:

如今,国家衰颓,百姓窘困,兴利除弊,拨乱反正,都在我辈身上。

如果我们精诚团结,定会建立千秋工业,名垂青史。诸君多多努力!

诸君,你们今天的意见都很好,莽立即禀告太皇太后陛下,立即实施。

请问诸君,你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没有?”王莽的态度更加诚恳。

“没有了,大司马大人。”甄邯听到王莽同意尊崇自己的岳父大司徒孔光,要避嫌疑,不好直接表态,此时终于搭话说道。

“既然如此,我们今天就讨论到此。

诸君,莽对天发誓,莽愿与诸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会忘记你们的功绩。

让我们一道精忠报国,完成复兴大汉的千秋伟业,名垂青史。”王莽激励战友们道。

“多谢大司马大人信任!我辈一定努力!”战友们慷慨激昂地齐声发誓道。

3

战略既然已经确定,汉朝廷申明法纪、凝聚人心的行动,在王莽的亲自领导下,大张旗鼓地迅速开展了起来。

在太皇太后陛下的强力支持下,汉朝廷政事,逐渐走上正轨,大汉朝廷的实权,也十分良好地掌控在了大司马王莽的手中。

虽然朝廷局势对王莽是越来越有利,但王莽并没有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而是更加谦逊。

在朝廷举行典礼仪式,以及朝会之时,王莽都以谦虚低调的姿势,对待大司徒孔光等三公大臣。

王莽率先垂范,对大司徒孔光处处尊重,近乎毕恭毕敬的地步,千方百计地获得孔光的支持。

朝廷大事,事无巨细,王莽都喜欢拿去与大司徒孔光商议探讨。

而且,王莽还大力引荐孔光的女婿甄邯,担任侍中、奉车都尉一职,对甄邯也十分亲近信任。

大司徒孔光越发对王莽和太皇太后感激涕零,乐于听从王莽驱使。

其他三公九卿,文武大臣,见大司马王莽礼贤下士,对孔光如此谦恭,还有谁,敢不对大司徒孔光毕恭毕敬,乐于听从三公大臣的调遣呢?

4

王莽从尊崇大司徒孔光做起,凝聚贵族官吏人心,获得贵族官吏支持的行动,很快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王莽低调为政,处事十分谨慎,讲究策略的行为,迅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获。

王莽对大司徒孔光的尊敬和信任,让当初曾经因为王莽重新上台大人大司马,而惴惴不安的孔光,彻底放心了。

大司徒孔光乃三朝元勋,多次经历宦海风波,当然十分清楚,王莽在太皇太后心里的重要地位,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

于是,大司徒孔光投桃报李,对大司马王莽也言听计从,积极配合工作,与王莽的关系,非常默契。

王莽见大司徒孔光驯服,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王莽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战友刘歆、甄丰、甄邯、王舜、严尤等商议,决定开始实施自己制定的兴利除弊的国策,决心力挽狂澜,一扫汉朝廷的颓势。

5

到了此时此刻,大司马王莽对政事的处理更加得心应手,对汉朝廷局势的掌控,也更加收放自如了。

到了此时,很多朝廷大事,根本不需要大司马王莽亲自出面,就可以顺利解决了。

王莽平素不喜欢的人和事,也并不需要王莽自己亲自出面,去向太皇太后提出弹劾,而是让自己的亲密战友、信任的大臣们出面,去请求太皇太后罢黜某人,就可以轻松搞定了。

眼见战友们对自己意图的理解,已经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大司马王莽,越发踌躇满志,信心百倍。

6

自从当初,哀帝刘欣驾崩,汉朝廷选立大司马的事件发生以后,前将军何武、前左将军公孙禄两人心里,就开始忐忑不安,忧心忡忡。

前将军何武与前左将军公孙禄私下谈论道:

“公孙大人:

我们应该十分清楚,我们相互荐举大司马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掌权人士,遭到了太皇太后陛下和新都侯大人的憎恨和厌恶。

如果我们没有自知之明,依然悖逆太皇太后陛下和大司马大人的旨意,恐怕后果难料。”

前左将军公孙禄深有同感,感叹说道:

“哎,我们都是为国家大计着想,不想被猜忌为野心勃勃,令人哀婉。

新都侯大人貌似坦荡真诚,实则心胸狭窄,不能够容人。

何大人说得很对,我们还是夹着尾巴做人为好,以免又触怒掌权人士。”

前将军何武与前左将军公孙禄两人交流完毕,各自归家,心中一直忧虑不安。

王莽被太皇太后任命为大司马之后,前将军何武、前左将军公孙禄两人,越发感到形势不妙。

私下里,前将军何武、前左将军公孙禄两人,都十分担心王莽的报复。

前左将军公孙禄,十分了解王莽的个性,忧心忡忡地对前将军何武说道:

“何大人:

大司马大人貌似坦诚大度,公正无私,实则心胸狭隘,十分猜忌,眦睚必报。

某人担心,我们快人快语,有啥说啥,没有忌讳的性格,会妨碍大司马大人,完成大事,遭到大司马大人的嫉恨和打击。”

“公孙大人深刻了解大司马大人,所言即当!

我们还是处处低调行事,不要触怒大司马大人吧!”前将军何武深有同感,赞同道。

于是,两人低调行事,恪尽职守,尽量不去与王莽唱对台戏,以免招致王莽的报复。

然而,前将军何武、前左将军公孙禄两人,在朝臣中的威望甚高,最终还是没有逃脱王莽的猜忌。

从王莽的只言片语之中,王莽的亲密战友,已经感受到了王莽的疑惧之心。

大家心领神会,很快明白了大司马王莽对待前将军何武、前左将军公孙禄两人的态度,决心出面为王莽扫除障碍。

不久,甄丰率先站起来,公开向太皇太后上书,弹劾何武、公孙禄两人,指责他们的罪责道:

“陛下:

臣常常聆听陛下教诲,一直铭记于心,深受感动。

陛下教导我们说,处理国事,要以天下为公,选拔人才,要任人唯贤,不应该为了一己之私,危害社稷大事,伤害天下百姓,臣谨记于心。

臣发现,何武、公孙禄两人,徇情枉法,狼狈为奸,结党营私,不以国家社稷为重。

当初,朝廷公开选拔大司马之时,他们互相称颂保举,没有一点公心,有着徇私舞弊,结党营私,祸害朝廷的嫌疑,请太皇太后陛下,下旨调查,予以惩处。”

太皇太后见到甄丰的弹劾奏章,认为弹劾有理,赞扬道:

“甄大人弹劾得很对。

何武、公孙禄这两个家伙,爱摆老资格,倚老卖老。

选拔人才之时,不以朝廷为重,任人唯贤,而是结党营私,互相荐举,说话直言无忌,自以为是,不是忠臣所为。”

太皇太后早就不喜欢何武、公孙禄两人,耿直无忌的性格了。

接到甄丰的上奏以后,太皇太后认为确实如此,当即批准道:

“请有关部门,立即如实调查甄大人弹劾书里面的内容,不得有误。”

很快,甄丰的弹劾,就取得了效果。

调查最终结果,当然是情况属实。

太皇太后庚即下旨,免去了何武、公孙禄两人,所有的官职。

太皇太后还颁布懿旨,勒令将何武,遣送回何武的汜乡侯封国安置。

就这样不动声色,王莽顺利地铲除了自己的两个劲敌-前大司空何武和前左将军公孙禄。

王莽对甄丰的忠诚十分感激。

初战告捷,王莽更加雄心勃勃。

不久,高昌侯董武的父亲董宏等大臣,也被弹劾说,行为奸佞邪恶,受到惩处。

太皇太后颁布懿旨,贬斥董宏、董武父子。

董宏、董武父子的官职和爵位,被朝廷迅速剥夺,驱离了京师。

7

见何武、公孙禄两人,董宏、董武父子等大臣,受到太皇太后陛下贬斥,南郡太守毋将隆,忧心不已,对自己的亲友柳梧等人说道:

“诸君:

大司马大人可谓眦睚必报啊!

当初,朝廷推举大司马,何武、公孙禄两人,担心朝廷再次被外戚控制,所以相互举荐,不想最后却受到大司马大人的报复。

何况我毋将隆与大司马大人,有着嫌隙,并不投契呢?

我毋将隆怎么能够不担心呢?”

南郡太守毋将隆的亲友一致认为,他的担心是对的,亲友柳梧对毋将隆说道:

“大人的担忧是对的,大司马大人面善心狠,心胸狭窄,容不下不同意见。

柳梧建议,大人还是淡泊名利,避开朝廷这个是非之所。”

大家纷纷为毋将隆出谋划策,希望毋将隆急流勇退,以避灾祸。

大司马王莽与南郡太守毋将隆的私人恩怨,要从很早很早的时候说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