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穿成反派赘婿的极品丈母娘 > 第46章 笑疯,咱家要发大财了

第46章 笑疯,咱家要发大财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

然而,大汉朝廷文武大臣都心知肚明,十分了解皇帝宠信佞幸,猜忌贤良的隐秘心思。

“我大汉帝国不幸!我大汉帝国,难道真的要遭受劫难了吗?为什么陛下如此昏庸不明,执迷不悟呢?

陛下内心里,似乎是宁愿亡国弃位,也不愿意割舍对驸马都尉董贤等佞臣的私人感情。

陛下怎么可能听从我们这些大臣的建议,罢黜驱逐董贤这些佞臣呢?”

大汉文武大臣,见到刘欣宠爱董贤的种种难以理解的举动,心里更加绝望。

果然,没有多久,等舆论稍稍平息了一些以后,刘欣就迫不及待地下旨,封赏驸马都尉董贤,报答董贤对皇帝的忠心耿耿道:

“诏赐大司徒、大司马、御史大夫:

朕早年不幸,共皇早逝,成为孤儿,赖祖母皇太太后的亲自抚养,得以长大成人。

皇太太后的无上恩德,难以报答。

幸遇驸马都尉(董贤)、孔乡侯(傅晏)、汝昌侯(傅商)、阳新侯(郑业)等臣子,时时在皇太太后的身旁侍候,得以尽一些朕的孝顺之意,以慰朕心。

皇太太后陛下驾崩以后,朕悲痛欲绝,久久无心理政,常思报答皇太太后恩情。

奉皇太太后陛下遗诏,请太皇太后陛下亲自颁布懿旨,朕特别颁布旨意给大司徒、大司马、御史大夫诸位三公大臣。

请诸位三公,立即按照有关旨意,增加驸马都尉(董贤)的采邑二千户人家,并赐给孔乡侯、汝昌侯、阳新侯等人封国土地,以酬庸皇太太后陛下在世之时,他们终日辛劳劳累,效忠侍候皇太太后陛下的不朽功绩。钦此!”

2

接到皇帝封赐驸马都尉董贤等人封土的诏书以后,大司徒王嘉十分不满,愤怒地对属下王邑等人说道:

“诸君:

高祖皇帝多年,曾经立下严格的规矩,无功不封侯,非刘氏不得封王。

陛下宠信佞幸,放纵自己,纵情任性,不按朝廷历来的祖宗规矩办事,令人痛惜不已。

臣饱受大汉朝廷的恩典,享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一定要据理力争,坚守正义原则,才对得起自己的地位俸禄和祖宗制定的规矩。”

“大司徒大人说得很对。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皇帝陛下不按祖宗规矩办事,是陛下违背规矩在先,臣子理当据理力争,帮助皇帝改过自新。”

王邑非常赞赏地赞同说道。王邑是成都侯王商的二儿子,王莽的堂弟。

大司徒王嘉,立即把皇帝封赐驸马都尉董贤等人的诏书封起来,退给刘欣,并上密封奏书,劝谏刘欣说道:

“陛下啊:

臣曾经听贤人先哲说过,爵位、俸禄、土地,是上天所拥有的,不能够轻易地奖赏给没有立下功劳的人。

《书经》上面说过:

‘皇天命有德之人列居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位,穿表示尊卑的五种服装,他们的色彩图案都各不相同。’

君王代表上天,给人封爵赏赐,尤其应该坚守,有功必赏、合理公平、公正无私、没有偏私的原则。

朝廷按照功臣的功劳,去划地分封采邑,如果一旦处理不当,则民心不服;民众的怨气如果感动阴阳,就会深深地损害陛下的身体。

现在,陛下的圣体久不康复,必有内在的深刻原因存在,恐怕就是违背祖宗规矩,处事不公而引起的。这是臣内心里十分恐惧的事情。

高安侯董贤,是奸佞的宠臣,对大汉帝国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劳。

而陛下却把爵位封给他,使他显贵,竭尽财货赐与他,使他富足,这严重违背了祖宗制定的规矩。

陛下还损害天子自身的利益,去宠爱和赏赐董贤。君王的权威已被降低,国库的储积已经枯竭,还唯恐不足,还担心不能够让佞幸满意。

臣私下以为,陛下这样做,十分不妥。

天下所有的财富资材,都是千千万万的天下百姓,用自己的辛苦血汗创造出来的,并不是能够凭空产生,可以进行无度的搜刮和赏赐的。

当初,孝文帝想兴建一座露台,因为看重那百金的修建费用,而克制了自己的私人欲望,不去兴建这座露台,世人由衷敬佩孝文帝的节俭美德。

如今,陛下却把国家的赋税资材,作为私人的恩惠,不按照祖宗规矩,随意地赏赐施舍给董贤等新旧权贵,甚至他们一家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千金的赏赐。

古往今来的贵臣、戏子,还从未有享受董贤等新旧权贵这样的超常待遇的。

陛下对待戏子、佞幸的赏赐,大大超过了对待功臣宿将的恩赐。

权、责、利相当,是一个君王、一个上司让人忠诚效命的处事原则。

如果享受的利益、权利都很大,却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责任很小,或者功劳贡献很小,赏赐很厚,挑战公平公正的奖励原则,就会人心不服。

怨恨四起,痛恨不公,人心背弃,就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常言道,你集聚了财富,你就集聚了仇恨。

古往今来,饱受皇帝大亨宠爱的佞幸、戏子等,最终大都不得善终,就是他们享受的利益很大很大,而功劳贡献很小很小,引起的怨恨不满,天怒人怨导致的必然结局。

如今,朝廷内外有关董贤的流言,已经传播四方,人们全都怨恨他,仇视他,不满他。

董贤饱受诟病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功劳很小,而陛下对他的宠信赏赐太厚。权责利并不相当,所以才会集聚天下人的仇视怨恨。

俗谚说:‘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臣常常为董贤最终的结局,能不能得到善终,感到寒心和担心。

现在,陛下声称,太皇太后陛下根据永信宫皇太太后的遗诏,而下诏给丞相、御史等三公,准备给予董贤赏赐,增加董贤的采邑人户,并赐给三位侯爵以封国封地,臣王嘉心里,感到十分的不解和困惑。

前不久发生的山崩、地震、日食等天灾,同时发生在元旦‘三始’这一天。

这都是因为朝廷赏赐不公,阴气侵犯阳气的缘故,而显示的上天的警告提醒啊!

前些时,董贤已经再次封爵,傅晏、傅商等人,也已经再次改换,增加了封国和采邑,郑业也利用私人的感情,无度地横求了皇帝给予的赏赐。

陛下给予他们的赏赐恩惠,对他们来说,已经实在是十分丰厚了,早已经操过了他们的功劳和贡献了。他们也应该十分满足了。

可是他们,仍然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利用陛下的宠爱,恣意求索,无休无止,令人十分厌恶鄙夷。

臣私下以为,这已经深深地伤害了陛下,尊崇孝顺皇太太后陛下的本意,无法向天下人公布封赏他们的真相,对帝国的危害至大!

臣属骄横不法,贪得无厌,就会冒犯欺骗主上,使阴阳失去调节。

阴气阳气互相冲突,就会激怒上天神灵,伤害陛下的身体,损害帝国根本。

陛下年纪轻轻,本应该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却卧病长久,忧心忡忡,而一直没有痊愈,又未立下皇帝继承人。这种种情形,都是使人十分忧虑和担心的。

陛下应该多多考虑,如何公正无私地处理国事,清明政治,使万事步入正轨,顺应天心民心,以求上天的保佑。

陛下怎么能够肆意地放纵自己的个性,恣意享乐,醉生梦死,忽视自身的健康,危害国家根本呢?

陛下怎么能够不念高祖皇帝当年创业的艰辛,而不勤奋努力,维护社稷的安宁呢?

陛下怎么能够舍弃先祖建立遗留的制度而不顾,不使它传于子孙后代,以致无穷呢?

臣谨把皇帝的诏书,秘密封还,不敢显露一点痕迹,让别人看见,显露出皇帝的过失。

臣并非因爱惜自己的生命,而不敢以违抗诏旨之法,自我弹劾。

臣实在是担心,天下人知道这件事的原委以后,非议陛下,有伤陛下的英明。

所以,臣违抗诏旨,不敢自我弹劾,而引咎辞职。请陛下见谅!”

刘欣览奏,愤怒不止,对大司徒王嘉的意见,置之不理,对着亲信侍从肉墩等人说道:

“大司徒大人嫉妒成性,胡言乱语,议论国事,令人愤慨,难道朕没有主张吗?

当初,铲除东平王等朝廷奸党,驸马都尉等臣子,曾经立有大功。

尊崇侍候皇太太后陛下,他们更是尽心尽力,竭尽忠诚。他们这些宫外大臣不知道其中的具体情形,难道朕也不清楚驸马都尉等人的贡献吗?

朕亲近宠爱心爱的贤明大臣,让他们辅佐朕,掌控朝政,也是为了社稷大计着想,为了帝国千秋基业的稳定。

大司徒大人这些老家伙,指责朕亲信佞臣,难道你们自己,就没有几个相好的朋友知己吗?”

刘欣固执己见,不为所动,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

刘欣不按封侯规矩办事,最终赏赐恩封了董贤等佞臣。

大司徒王嘉等三公大臣,见皇帝不停自己的劝告,恣意妄为,无计可施,绝望至极。

汉朝廷的文武大臣,只有眼看着汉朝廷这座大厦,逐渐倾颓,而无法扶持。

3

当初,汉朝廷廷尉梁相等有关部门大臣,接受皇帝旨意,负责审理东平王刘云一案。

东平王刘云案件将要结束之时,冬月只剩下不到二十天左右的时间了。

按照大汉朝廷历来的法律法令规矩,冬月结束,就不能够再处决犯人了。

当时,由廷尉梁相等大臣,接受皇帝旨意以后,就开始认真负责地侦办东平王刘云夫妻诅咒皇帝的案件。

在案件侦办审查过程中,廷尉梁相发现,东平王刘云以及王后刘谒的供辞中,有许多虚饰不实的地方。

廷尉梁相疑惑不安,心里开始怀疑案件是否属实,对属下官吏说道:

“诸君:

东平王一案,可能是一件冤假错案。我一定要向皇帝陛下说明,以免有伤圣朝的英明。”

属下赞同说道:

“廷尉大人:

作为司法官吏,如果徇情枉法,不秉公执法,制造冤假错案,危害甚大,可能引起民愤,动摇朝廷根基。廷尉大人做得很对。”

廷尉梁相当时并不了解,冤案的制造者,就来自于最高层的皇帝刘欣。

因而,廷尉梁相专门上奏皇帝,向刘欣报告案件的情况,请求皇帝说道:

“陛下:

臣研究检查案件卷宗发现,东平王刘云夫妻的案件中,有许多不清不楚的地方。

臣请求把东平王刘云等一干人犯,直接押解长安,改由朝廷的公卿大臣,进行复审。以弄清是非曲直,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以免伤害朝廷的英明治理。”

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等大臣,当时参与廷议,也一致赞同廷尉梁相的看法。

尚书令鞫谭建议道:

“陛下:

廷尉梁大人说得很对!圣明的朝廷,应该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请求陛下准许廷尉梁大人这样做。”

仆射宗伯凤也说道:

“陛下:

廷尉梁大人和尚书令大人的看法很有道理。如果产生冤假错案,恐怕有伤圣朝英明的治理。”

刘欣听后,满脸愠色,准备发火。

4

东平王刘云,是汉宣帝刘询(刘病已)孙子,东平思王刘宇之子,乃皇家宗室,皇家近亲,也是很有资格,承继皇家大统的。

所以,刘欣一直十分猜忌东平王刘云,一心要东平王刘云夫妻去死,以消除后患。

看见廷尉梁相、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等大臣,要认真调查东平王刘云谋反案件,有可能为东平王刘云伸冤昭雪,帮助东平王刘云摆脱死亡陷阱,刘欣大为紧张,思忖道:

“如果廷尉梁相、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等大臣出面调查,恐怕东平王案件就会真相暴露,岂不是让朕的计划落空,让朕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伤害朕的威望了吗?”

刘欣大怒,立即申斥廷尉梁相、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等大臣道:

“廷尉梁相、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你们这些家伙,居心不良,难道要怀疑朕制造冤案,陷害忠良吗?

眼见朕的病情没有起色,你们内外顾望,怀有二心,是想向东平王邀功请赏吗?

你们这些可耻的家伙,你们的行为,实属首鼠两端,十恶不赦。

廷尉梁相、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等人,没有痛恨奸恶、为主上讨贼报仇的忠心,实属是非不分,为臣不忠!

他们希图拖延刘云一案,帮助刘云侥幸度过冬季,减免刘云等叛逆的死罪,实属依附叛逆,大逆不道。

兹下诏,罢免廷尉梁相、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等人的官职,将统统贬为平民,以惩戒那些为君不忠,心怀二心的奸佞叛逆。

来人啊,把廷尉梁相、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这些首鼠两端的家伙,给朕关入诏狱,严格审问。”

廷尉梁相、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等大臣,就这样被刘欣无辜免职了。

最终,东平王刘云夫妻,也以诅咒皇帝、阴谋叛逆的罪名,被处死了。

数月以后,朝廷宣布大赦天下。但到了此时,东平王刘云、刘揭夫妻,早就成为了刀下冤魂。廷尉梁相、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等大臣,也被逐出了朝廷。

5

到了如今,大司徒王嘉,重提当时审判东平王刘云案件往事,认为前廷尉梁相等实属冤枉,欲为廷尉梁相、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等大臣鸣冤叫屈。

大司徒王嘉遂上书皇帝,为前廷尉梁相、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等人抱不平,并向刘欣重新举荐梁相等人入朝为官说道:

“陛下:

前廷尉梁相、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等士大夫,都有才干和德行,不畏权贵,堪称忠臣烈士。

心胸阔达、圣明睿智的君王,对待自己的臣下,总是计其功劳、抹去其过失。

臣私下里,为朝廷怜惜这三个人才。希望英明的圣上,能够重新任用他们,让他们重新为陛下效力。”

大司徒王嘉的奏书呈上,触动了皇帝的隐忧。

刘欣勃然大怒,愤怒地将大司徒王嘉的奏章,抛在了地上,弃之不理,并立即派遣内侍肉墩,带着圣旨,前去斥责大司徒王嘉道:

“大司徒王嘉,饱受皇恩,却心怀二端,结党营私,为叛逆说情。

肯定是见君王久病不愈,生出了背弃君王,附和叛逆的二心,以为日后的进身之本,着实可恨至极!”

很久很久,刘欣都怒不可遏,心中的怨气,都一直不能够平息。

于是,刘欣再次派自己的使节丁宁,前去大司徒府,申斥大司徒王嘉。

大司徒王嘉见刘欣发怒,急忙上书向皇帝道歉,但王嘉心里,并不服气。

6

这次事件过去了二十余日,大司徒王嘉,依然坚持自己封赏功臣的原则立场,没有向皇帝屈服,不肯接受皇帝旨意,同意晋封驸马都尉董贤等人。

大司徒王嘉,再次封还了皇帝专门为驸马都尉董贤下达的,增加董贤封国户数的诏书,还给了皇帝。

刘欣见大司徒王嘉一直不肯让步,屡次三番,驳回自己的圣旨,让自己对董贤的承诺,久久不能够兑现,在董贤等佞臣面前下不了台,更加怒不可遏。

新仇旧恨,刹那间统统聚在了一起。刘欣心里仇恨难消,愤怒难平,大怒着,对尚书省官员丁宁等人下旨道:

“大胆王嘉,桀骜不驯,心怀二心,屡次三番,故意违背圣旨,犯了大不敬之罪。

丁宁啊,你携带朕的旨意,速速带人,到大司徒府衙,去召见大司徒王嘉,责问大司徒的罪行。”

尚书省官员丁宁等,不敢拒绝皇帝的圣旨,遂再次前往大司徒府衙,奉旨责问王嘉说道:

“司徒大人:

丁宁奉皇帝旨意,前来询问大司徒大人。

前廷尉梁相、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等人,前些时犯了附和叛逆,对天子不忠之罪。他们的罪恶昭著,天下人所共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