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穿成反派赘婿的极品丈母娘 > 第44章 追查,她在明敌在暗

第44章 追查,她在明敌在暗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

给事中息夫躬,大司徒王嘉,向刘欣施礼完毕,君臣就转入了议题。

刘欣首先笑盈盈地发话道:

“两位大人:

朝廷举行廷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以定夺。

对于国家的重大事件,不是那些鼠目寸光的凡夫俗子所能够作出决断的。

所以朕留下两位大人,征求意见,希望两位大人能够进尽忠言,协助朕做出决断。

两位大人不用拘礼,我们君臣言归正传,继续讨论防范边塞蛮夷的问题,以便做出最终的决定,加紧实施。”

见皇帝在朝会上肯定自己的建议,留下自己和宰相王嘉,单独商讨边塞大计,息夫躬更加得意。

等刘欣发话讨论,息夫躬生怕大司徒王嘉在皇帝的面前否定自己的意见,就率先抢着发言,对刘欣说道:

“陛下啊:

微臣之所以向陛下提出防范边塞蛮夷的计策,并不是臣信口开河,异想天开,而是臣心里有十分深刻充分的理由的。

近些年来,天朝灾异屡次出现,微臣一直暗中担心,恐怕一定会有非常的事变发生。

这些年,曾经发生了荧感星侵入了心宿星的位置,而太白金星又高而有光,闪烁不定的情况,还曾经有角宿之星,为河鼓星宿所遮蔽的天象,如此等等,一系列天象变异的非常事件。

按星象占验之法,这种种天象变异,都是朝廷将要发生兵祸灾难的征兆。

经历这些天象变异后,天下谣言四起,民间百姓也以种种方式,转相传递这些灾难的征兆。

叫做西王母‘诏筹’的麻杆或秫秸,经过了许多郡、国,甚至到达了京师长安,引起了天下官吏百姓的骚动不安。

臣私下担心,如此下去,恐怕必将有意外的非常变乱发生,如今唯有镇服天下,安抚民心为上。

微臣建议陛下,立即派遣一个大将军,代表皇帝,去巡查边塞部队,顺便整顿一下边塞武备。

可以先斩一个违法乱纪的边塞郡守立威,以重新树立大汉朝廷的威信,安抚民心,以达到威慑震动四边蛮族,安定边塞的目的。

臣以为,用这个计策,就可以应合天象变异,缓解上天的震怒,安定军心民心,抑制非常情况的突然发生。”

刘欣一听,深合己意,深以为然,对息夫躬的计策大为欣赏,大声赞扬道:

“宜陵侯所言,大有道理。

朕也深知,如今的边塞将帅官吏,大都颟顸骄横,违法乱纪,不听君令。

如果不斩杀这些为非作歹之徒,不足以立皇帝之威,去震慑边塞的蛮夷之辈,防止他们扰乱边庭。”

刘欣转过身子,询问大司徒王嘉说道:

“大司徒大人:

宜陵侯大人提出的这个计策,杀将立威,震慑塞外蛮夷的方法,大人认为如何呢?

司徒大人以为,是否可以立即在边塞实施呢?”

刘欣年青多疑,见识很少,做事优柔寡断,害怕做错事,贻误国家大事,心里十分困惑。

他就用亲热和蔼的语气,笑眯眯地去征求大司徒(丞相)王嘉的意见道。

大司徒王嘉,却不赞同息夫躬的计策,暗自思忖道:

“看样子,陛下已经被息夫躬这个家伙完全蒙蔽了,对他的话言听计从。

我们汉朝廷历代君王,对待官员、蛮夷,都讲究以德服人。

如果我们汉朝廷使用这样的欺骗手段,运用阴谋诡计,去对付忠心耿耿的匈奴汗国单于和尽忠职守的地方各级官员,不够光明磊落,光明正大,并不恰当啊!”

见皇帝诚恳地征求自己的意见,大司徒王嘉,立即直言不讳,坦诚地回答刘欣说道:

“陛下:

微臣不赞同宜陵侯大人的意见。

微臣听说,引导下民,身教胜于言传,靠实际的行动而不靠虚假动听的言辞;应验天象变异,要靠实质有用的内容去感动天地神灵,而不靠表面的虚假文章,去欺骗使诈。

下民的地位,虽然卑微弱小,人微言轻,如蝼蚁一般,但如果对他们使用诈术,去欺蒙哄骗他们,可以欺骗一时,不能够欺骗一世。

长此以往,必将因小失大,彻底失去朝廷的威望和信誉。

更何况对于聪明睿智,洞察一切的上天神明,难道可以用虚假不切实际的言辞,去随意欺骗的吗?

臣以为,实际上,如今朝廷动荡,边塞不宁,天灾频繁,天象变异不断,大都是由人祸造成的,是臣子们处理朝政不当,所造成。

上天显示天象变异,是想以此来告诫人间的君王,想让他们觉悟反省,改正过自己的失,诚心诚意地推行善政,造福百姓的。

臣私下以为,民心欢悦,百姓安居乐业,上天自然就心满意足,十分满意了。

某些善辩之士,只看见事物的某一方面,有时就荒谬地用自己的意思,去附会星象变异,凭空捏造出匈奴汗国、西羌蛮夷将要发难的预言,谋划大动干戈,设下权变的计策,这不是应合上天的正道。

从前的时候,如果郡府太守、封国国相等二千石高官有罪,他们都驱车奔驰到皇宫门前,反缚自己的双臂,接受法律的制裁赴死,恐惧朝廷的法律,到了如此的地步。

那时,朝廷都是用法律法令准则,去处罚他们,而不是用欺骗使诈的手段,去虐杀他们。

如今,能言善辩的人,却如此谈论建议,要想用欺骗使诈的手段,去虐杀官吏们。

臣以为,这是破坏安定,制造危难的办法,是夸夸其谈而使听者高兴的话语,实际上不可听信。

讨论国家大事,议论国政之时,最让人头痛反感的,就是那些阿谀奉承、阴险奸诈、巧言诡辩而用心恶毒,严峻刻薄的语言和建议。

阿谀奉承,歌功颂德,则有损于君主的谦虚诚信的品德。

阴险奸诈,忽悠下民,则百姓怨恨。

善辩而狡猾,就会破坏人间正道。严峻刻薄的言行,则伤害君主的大度和恩惠。

诚实守信,一诺千金,是治国的准则。

而摇唇鼓舌之人,却妄图以虚假欺骗手段去动摇国家安全的根本,将会把国家推向危难。

雄辩的口舌,只图一逞痛快罢了,实际上不可听从。

这是有历史教训的,请陛下明鉴。

从前,秦穆公没有听从百里奚、蹇叔的忠心诚恳的劝告,因而军队大败。

秦穆公悔过自责,痛恨那些误国的大臣,想起白发老人的忠告,作《秦誓》以悔过,并得以名垂后世。

愿陛下观览古代的戒鉴,独立思考,反复琢磨,不要被某些人先前提出的那些所谓的计谋所左右。”

忠心耿耿的大司徒王嘉,毫不留情地当面反驳息夫躬的建议说道。

“司徒大人的观点太迂腐可笑了,不知权变,不合时宜。朕并不认可!”

刘欣有些鄙夷地对大司徒王嘉说道。

“两位大人,你们都下去吧,让朕独自思考一下,慢慢斟酌此事。”

刘欣下令息夫躬和王嘉辞去。

“陛下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臣担心,陛下一心一意地准备采用息夫躬的谋略,去对付匈奴汗国,以展示自己的宏图伟略,根本就不会接受臣的劝告。

如此,挑起北方边塞战事,则大汉危也!

臣一定要竭力阻止,此事的发生。”

大司徒王嘉一边下殿,一边忧心忡忡地思虑道。

2

转眼之间,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就过去了,又到了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的春季。

此时,刘欣的皇权越发巩固,刘欣、傅太后为代表的朝廷新贵,也越发恣意行事。

大汉朝廷的形势,也是更加混乱腐朽,朝政更加倾颓衰败。

大汉朝廷的国家政事,不仅没有任何大的起色,而且朝廷危机日益加剧。

土地兼并更加严重,朝廷赋税减损厉害,常常是入不敷出。任人唯亲,官吏腐朽,百姓怨愤的形势,也愈演愈烈。

此时的大汉朝廷,几乎已经到了,一根火柴就能够引燃爆炸的地步。

3

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元旦佳节,正月初一那天,刘欣召集群臣,举行恭贺新年大会。

新年伊始,刘欣病体稍稍痊愈。他的装束与面容,也经过了精心的装饰打扮。

刘欣一身新装,精神振作、神采奕奕地出现在未央宫白虎殿里。

刘欣心情舒畅,态度十分和蔼,似乎有求于重臣。

群臣见皇帝惬意高兴,紧张的心情,顿时松懈了几分。

朝会开始,刘欣就以一副高瞻远瞩而又成竹在胸的神态,晓谕众臣说道:

“诸位爱卿:

今天新春佳节,朕代表太皇太后陛下和皇太太后陛下,向诸位爱卿祝贺佳节。

祝愿大汉帝国蒸蒸日上,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诸君也岁岁平安,事事如意。

值此元旦新春之际,请诸位爱卿,在新的一年里,务必勤政爱民,忠于王事,不辜负朕和两位太后陛下的重托!

让我们君臣同心协力,重塑一个太平盛世,实现复兴大汉的伟大梦想。

可是,近些日子以来,虽逢新春佳节,朕的日子,却一点也不安稳好过,心情也很不惬意。

近些年来,天灾频繁,变异不断,盗贼横行,动乱的征兆,已颇有显示。

朕却没有听说,大臣将军们对此深感担心忧虑,从而精选训练将士,修缮武器,做好准备的。

朕听说,匈奴汗国等边塞恶贼,忘恩负义,已经在我大汉边塞附近,偷偷屯兵,对我大汉边塞虎视眈眈。

朕想到这些,心里就十分忧虑,寝食不安,一直不能够安宁。

我大汉王朝虽然以德治国,安抚万民,但忘战必亡,好战必败。

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方为上计。

器具不坚牢,谁应当去监督呢?天下虽然安定,忽略备战,必将十分危险。

众位爱卿,你们都是国家栋梁,朕的股肱之臣。

你们一个个都智慧超群,能力出众,担当着大汉帝国的重任,一定深刻地明白这些道理。

朕诚恳地请求各位爱卿,从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将军,以及中二千石的官员中,各推举一名通晓军事、熟悉兵法的大臣出来,以供朝廷的选拔任用,应对如今朝廷的危局,勇挑保国安邦的重任。”

刘欣微笑着,用一副谦逊诚恳、求贤若渴的神态,问候咨询着大臣们。

群臣见此,有些受宠若惊。

4

见皇帝一反常态,如此谦恭地诚心求贤,文武百官的心情更加轻松。

大多数文武百官,不免跟风一段,免得与最高领袖的意见不一,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

于是,文武大臣纷纷顺从皇帝的意思,热情洋溢地开始献计献策,准备推荐一个,他们自己心中,认为的最合适的人选。

而那些经验老道,见多识广,老谋深算的大臣,大司马丁明、大司徒王嘉、御史大夫贾延等三公大臣,心里却洞如观火,十分清楚皇帝此刻的用意。

三公大臣们,似乎都很容易地就猜透了刘欣的心思,都态度漠然地看着皇帝尽情表演。

大司徒王嘉,在心里自语道:

“看样子,陛下已经完全接受了息夫躬的意见,欲任用大将军,巡视边塞了。

陛下一直声称任人唯贤,求贤若渴,胸襟宽广,接受谏言,不过是沽名钓誉,愚弄众臣罢了。

陛下口口声声,声称征求众臣的意见和建议,不过是想名正言顺地授任自己的宠臣和外戚,担任朝廷要职,以便借此机会,封住大家的嘴而已。

臣就是在怎么愚钝麻木,反应迟钝,怎么能够不明白陛下的心思呢?

陛下早就想任命自己的岳父孔乡侯大人(傅晏),担任大司马、卫将军一职了。

陛下任命自己的舅舅阳安侯大人(丁明),担任大司马还觉得不够,还要给舅舅加上骠骑将军一职。

陛下任命驸马都尉董贤担任侍中,还不满足,还想给予董贤更大的恩赐。

陛下这样做的目的,路人皆知,谁人不知道是为了想更好地集中皇帝的权力呢?

臣等虽然愚鲁,怎么能够不明白皇帝的心思,公开出面提出反对意见,说破此事,让陛下难堪,下不了台呢?”

大司徒王嘉等三公,既然深刻明白刘欣的心思,就大多沉默不语,不发一言。

刘欣见三公没有反对,甚为满意。

“皇帝和三公大臣的心中,早就有了合适的人选。

既然三公九卿们都大多缄默,不发一言,我们这些小臣,去多什么嘴巴,遭皇帝宠臣嫉恨呢?

臣等胆怯怕事,怎么敢冒杀头之罪,提出其他人选,触怒皇帝呢?”

见三公们不肯带头发言,推荐皇帝中意的人选,文武大臣也都不是傻瓜。

大臣们也都明白了当出头鸟,提出反对意见、触怒皇帝,被皇帝以及宠臣中伤击打的危险。

大臣们心知肚明,明哲保身,也就都不肯啃气,提出自己的建议了。

所以,文武大臣装模作样地热烈议论了半天,却一直没有一个大臣,敢于率先带头,出面发言,提出自己认为的合适人选。

5

见大臣们并不配合自己的表演,刘欣的脸色,变得阴沉,有些不耐烦起来。

刘欣恼怒地用脚轻轻地踢着御案,表达着自己的不满与愤怒。

“这些家伙,结党营私,左右逢源,不为帝国着想,真该好好地收拾收拾一下了。

讨论这么久,居然没有一个大臣,愿意摒弃个人恩怨,带头出面,为了朝廷大局,提出合适的建议和意见。

看样子,大臣们心里,似乎大都不认可朕心里中意的人选啊!

朕等了很久,如今才终于有了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任用朕中意的人才。

可是,以三公为首的文武大臣,却是如此的不知趣,居然不肯带头出言,拥护朕选拔出来的贤才,真是太可恶了!

管他的呢?

朕干脆直接提出来,看哪个大臣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刘欣越想越恼怒,就想发作了。

刘欣终于耐不住自己的性子了。

他轻轻咳嗽了一声,示意大臣们停止讨论。

大臣们立即静默了下来,都敛声屏气,看着至高无上的皇帝。

6

刘欣不慌不忙地用铜镜照了照自己年青俊俏的脸,顾影自怜了一会,等待大臣们整肃自己的神态。

然后,刘欣摸摸自己嘴唇边绒绒的髭须,声音洪亮地宣布道:

“诸位爱卿:

听了大家的讨论,朕深受启发。

大家的建议都很好,朕非常欣赏众位爱卿,对大汉帝国和朕的耿耿忠心。

然而,众爱卿一定要清楚明白一个道理,处理国事,要果断坚决,不能够畏手畏脚,优柔寡断,拖泥带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一件小事,也争论不休,不知道何时才有一个讨论结果,将会严重贻误国事,这也是朕一向反对的。

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

朕在心中,权衡利弊,考察得失,已经有了两个最佳的人选。

一个就是我们至亲的孔乡侯大人(傅晏),一个是德高望重的阳安侯大人(丁明)。

朕特别提出这两位大臣,来供大家参考参考,以免大家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讨论过不止,贻误国家大事。

众爱卿以为如何呢?”

刘欣一提出自己的意见,文武大臣就知道事情已经有了定论,反对无用,于是就都不支声了。

刘欣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好的,既然大家没有异议,朕就这样决定了!

兹下旨,任命孔乡侯大人(傅晏),担任大司马、卫将军;任命阳安侯大人(丁明),担任大司马、骠骑将军,一同襄理军事。

希望两位爱卿,竭尽忠心,为帝国效力,辅佐朕完成中兴大业。”

刘欣当即下旨道。

“陛下如此明显地违背朝廷规矩,任人唯亲,置祖宗规矩于何地呢?

长此以往,朝廷还有什么用人的规矩呢?

陛下召集群臣廷议讨论,却不征求、接受大臣们的意见,这不是忽悠、戏弄大臣吗?”

大司徒王嘉等三公以及朝廷文武大臣,不禁大失所望,心里再次有了一种受到皇帝愚弄的感觉。

文武百官的人心,越发不满背离。

7

“哎呀,天狗吃日了,天狗吃日了!

天啊,太阳怎么突然不见了呢?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啊?难道是天地神灵震怒了吗?”

宫外,京师长安军民,突然惊慌失措地大声吆喝了起来。

恐惧不安的呼喊声音,一直传到了宫禁之中。

就在刘欣下旨宣布,任命自己的外戚孔乡侯傅晏、阳安侯丁明,担任朝廷大司马、卫将军、骠骑将军的圣旨不久,长安上空,就突然发生了一次日食。

“陛下:

如今天昏地暗,昏鸦乱叫,气温刹那间直降,太空出现了天狗吃日的变异。

百姓惶恐不安,惊慌失措,担心大祸来临,请陛下下旨安抚。”

执金吾任宏,急匆匆地进宫来,报告皇帝道。

正在主持朝会,一向迷信星象的皇帝刘欣,心内隐隐有些不安。

“执金吾大人:

日食地震,不过是天地常理而已,不值得大惊小怪。

你立即带人出宫,去安抚百姓,守卫宫廷,防止乱民趁机闹事。”

刘欣故作镇静,吩咐执金吾任宏道。

执金吾任宏接到皇帝旨意,匆匆而去。

“诸君:

发生日食变异,乃天地神灵的正常反应,表明朕还没有被天地神灵抛弃,还受着天地神灵眷顾,不是无可救药之君。

朕特别下诏,令公卿大夫,尽心陈述朝政过失,贡献补救措施。

着令公卿大夫,为国选拔贤才,举荐贤良、方正、以及能直言进谏者各一人,以弥补朝政的缺失。大赦天下。钦此!散朝!”

刘欣见日食突然发生,心里也有些慌乱恐惧,急匆匆地宣布散朝回宫。

大司徒(宰相)王嘉等三公以及朝廷文武大臣,眼见日食突然发生,也都隐隐有些不安,担心不已。

大家忧心忡忡、心事重重地各自回府,处理公事。

8

大司徒(宰相)王嘉,自从接受皇命,担任大汉宰相以来,一直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想力挽狂澜,尽力挽救大汉朝廷的颓势。

处理政事之余,王嘉常常独自思考朝廷的缺失,欲兴利除弊,尽力弥补。

“陛下登基以来,很多的施政措施都很欠佳,值得商榷改正。

而选拔任用大臣的做法,也任人唯亲,明显不公,有违任人唯贤的准则,对朝廷公正、公平地处理政事,极端不利。

臣身为百官之首,享受朝廷俸禄,怎么能够明哲保身,饱食终日,无所作为呢?”

见刘欣面对日食发生之事,一反常态地向天下人公开下旨,表示愿意诚恳地接受大臣和贤良的建议。

大司徒王嘉听后,十分欣慰,又恢复了自己天真淳朴的秉性,自思道:

“如此看来,陛下大彻大悟,真的觉醒了。

但愿皇帝陛下励精图治,痛改前非,则大汉有救了。”

于是,大司徒王嘉,趁机针对朝廷最新发生的事件,向刘欣上密封奏书,建议皇帝说道:

“陛下:

臣接奉圣旨,知道陛下决心以天下为重,为国选拔贤才,清明政事,心里十分欣慰。

臣内心特别欣喜,为陛下勇于接受臣民的建言,感到十分高兴,觉得陛下犹如尧舜在世。

臣还是坚持以前的观点,坚持认为,当前灾难频繁,天象变异不断,民不聊生,主要问题不仅仅是天灾,更主要的还是人祸造成。

如今的国库,已经十分空虚,而朝廷的赏赐,依然无度,有违陛下即位之初提出的节俭原则。

解决财政窘困,度支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朝廷的当务之急。

而据臣了解,解决财政窘困的问题,历朝历代,不外乎开源、节流两策,没有其他途径和捷径可寻。

如今,天灾人祸不断,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国家户口丧失严重,苛捐杂税依然繁多,百姓十分窘困,甚至卖儿卖女,维持一家的生计。

为朝廷开源,已经十分困难。

如果竭泽而渔,势必天怒人怨,引起动荡,最终得不偿失。

如此看来,唯有节流一策,还可以试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