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春晖 > 第五十三章 三皈五戒

第五十三章 三皈五戒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爸爸念叨好多年啦,说有机会的时候一定亲自到张老师家去拜访。从若干次的交谈得知,其实张老师也是姓李。本来祖上是李氏后来在张家寄养长大不得还姓,所以就姓张了。我们兄弟姐妹都称呼“伯父”,唯有爸爸妈妈一直以张老师为尊称。

九八年春节过后,爸爸决定和妈妈还有二姐一起到张老师家去。毕竟这些年以来,张老师都经常来看望二姐还有爸爸妈妈的。可以说,张老师就是引荐我们全家入佛门的启蒙老师。他本身就是几十年的居士,对于佛法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而且修持功夫不亚于出家的僧尼。

爸爸几十年的脾气都比较火爆,也是得理不饶人的主。因为宁折不弯的个性,经常得罪人。加上当十几年的生产队长,刚正不阿,更是将该得罪的不该得罪的全都得罪啦。前面我都曾经提过,几乎村里的人家瞧我们一家老小都不顺眼,就是这个道理。

张老师对爸爸的影响,主要是希望爸爸懂得佛法的真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是猪佛教。

从“真诚、善良、忍耐”三个方面下功夫,然后受持三皈依(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在家修行。在家修行者就是要受持五戒行十善。

张老师曾经详细的告诉爸爸妈妈,以及我们所有的七八个兄弟姐妹佛法的修持。四无量心(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量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八正道等等佛法的经义。我们全家老小都认真的聆听伯父的教诲。

五戒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这是配合中国传统伦理而说。中国传统社会是伦常的社会,伦是五伦,五伦是讲我们社会的组织,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由一个家庭到社会国家,是五伦组织。维系五伦社会的道统就是五常,这是道德的基础,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条是中国人基本的道德观念,人人都必须遵守。每一个人从小就要接受这个道德教育,所以一般人一生在社会上所作所为,有这个道德规范著,不至於越轨太大。

(一)不杀生,跟儒家所讲的‘仁’意思相通。

仁是会意字,是两个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意思。一切众生(动物),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没有一个动物甘心情愿被人杀,被杀是没有抵抗的能力,可是这种怨恨之心不会消失。杀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杀的众生怀恨在心,念念要报复,这就是佛家所谓欠钱的要还债,欠命的要偿命,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为什么?两方面都迷。被杀的众生不会想到,过去世我曾经杀他,这是一报还一报;就这样算了,那这个事就完了,就没事;若还要杀他报复是迷,这是没有做还债想。你杀我,我将来有机会再杀你、再报复,报复一次比一次要惨烈。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事情,佛告诉我们,杀生招感世间刀兵的劫难。

佛法教我们不杀生,不但是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同时更是培养自己的大慈悲心。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从不杀生上来培养,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这条戒律有这么大的功德。

杀生业障非常重,障碍明心见性,障碍我们得一心不乱。因为一个好杀的人,嗔恨心必定重,嗔恨心重的人,念佛怎么会得一心?修禅怎么会得禅定?所以佛法把不杀生列为一切戒条里第一条戒,是有道理的。

因此,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88,微细昆虫,凡有命者,不得故杀。此不杀生戒五缘成犯:(1)是人,(2)人想,(3)杀心,(4)兴方便,(5)前人命断。虽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然其中有重有轻。若杀父母师僧圣人,是为逆罪,此罪深重。若杀其他人,是犯根本性罪,不容忏悔。若杀诸非人89,是犯中罪;若杀畜生,名犯下罪。此中下之罪,皆可忏悔。故杀生虽同,然应详细分别。

张老师说道,印光法师曾经开示:‘或曰: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汲汲于不相关涉之异类,其缓急轻重,不亦倒置乎哉。答曰:子未知如来教人戒杀放生之所以也。

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

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

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岂戒杀放生之人,绝不作此项功德乎。

然鳏寡等虽深可矜悯,尚未至于死地。物则不行救赎,立见登鼎俎以充口腹矣。又曰:物类无尽,能放几何。答曰: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企其体贴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纵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况不止一人乎。

又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圞、夫妻偕老之缘。正所以预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长享受寿富等乐。非所谓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审思之,戒杀放生,毕竟是汲汲为人,抑止汲汲为物,而缓急轻重倒置乎。’

(二)不偷盗,与儒家的‘义’相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