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四合院:芯生年代 > 第116章 曙光二号

第116章 曙光二号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软盘读写器或者说是存取器正式开始了制作工艺的研究设计。这个对于目前的沈机,微电,联合厂来讲,难度有,但不大。他们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把这个东西做的足够小。

因为他们的设备小了,软盘才能实现小的可能。最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试验,赵烨和这里的研究员,把软盘的尺寸定在了10厘米。也就是说比之后世的3.5英寸大了一点点。

软盘的尺寸确定了,赵烨也就开始联系718厂那边。生产设备不是问题,赵烨在软盘项目组展开研究的时候,他已经提前弄出了生产软盘的设备了。这对于此时能够生产自动化光刻机的联合厂来讲,真心不是太困难的事情。无非是简化一下设备,把硅晶圆换成塑料片,调整一下灯光的强度和透镜。

这个技术的难点是材料,好在这对于赵烨是最简单的问题。

尺寸最终定了下来,设备也就按照这个尺寸进行调整和固定。最后试生产一下进行检测。

718虽然是军工单位,可是赵烨他们这个联合厂也算半个军工单位了。再者两家单位毕竟已经配合过多次了,这才还是对于曙光一号的改进工作,所以718厂的领导觉得这是责无旁贷的事情。

事实也是如此,他们的报告打上去,当天就得到了上级的批准。首台设备当天夜里就送到了718厂了。

至于软盘外壳的生产,那对于718来讲,不是个大问题,几天时间,就拿出了方案,跟赵烨确认过后,随即就开始生产了。

至于软盘读写器,则是在沈机的人在联合厂的试验车间里搞出来的。因为不是大批量的生产,所以也就没有搞专门的生产设备,只用这里的通用机床,加工了一批。当然了,很多精细的零部件也是赵烨带着技工手搓出来的。

如果将来要批量制造,那到时候就需要让沈机总厂配合研发专门的加工设备了。

忙忙碌碌中,又是几个月过去了,如今又是年关将近,赵烨领着大家再次组装起了新的微型计算机。这一次的曙光一号改进的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大家一致决定,给新弄出来的这个机型取名为曙光二号。

现在的曙光二号更加的接近赵烨理想中的计算机了。他有两种显示器可以选择,一个是原来曙光一号的那种点阵式液晶显示器,只不过比第一代大了一些,不过也大的有限。这个技术真心是不那么容易的。二一个选择就是用电视机代替,曙光二号给加装了信号转换器,机箱上也留出了专门的插头接口。

此外还有硬盘接口,互联接口,软盘读写器。距离赵烨印象中的电脑,差距越来越小了。这个差距主要存在于处理器的性能上。对于外接设备的理念是,两者几乎快要“达成一致”了。

这一次,在实验室里,一共搭建起来六台曙光二号,这是为了测试一下多机互联的功能。慈教授他们特意找来计算量非常的大的数据进行试验,以一台做主机,负责计算任务的分解和整合,另外五台计算机在主机的命令下,分别进行运算。计算的数据随时实地的通过主机进行互联,实现了多处理器多机的并行运算。

测试进行的第一天结束,喜报就被上报到了有关部门。没等测试工作全部做完,上级的生产任务就下发到了厂里了。

联合厂这边再次投入到了新机型的生产中去了。这次的生产同样是多厂协作,就连任务很重的曙光厂都接到了相应的生产任务。

为啥,因为所有的自动化光刻设备都在他们那里啊。

处理器是不能让他们来搞的,但是周边设备所用的一些芯片,那些设备还是能够胜任的。联合厂这边主要利用二代光刻设备加工核心处理器,其他配套厂生产其他的附属部件,然后再次集中到联合厂的组装车间,进行组装。

赵烨等到整体测试完成,他又有了预感,估计这个春节,又不能在家里过了。

事实也是这样的。跟去年几乎同样的形式,首批完成的曙光二号,再次要求被第一时间送往大西北,不过这次可不是二十台了,而是两百台。

单位也不仅仅是一家单位,而是变成了近三十家。不用多考虑,赵烨再次登上了前往大西北的卡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