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四合院:芯生年代 > 第八十七章 八号实验室

第八十七章 八号实验室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赵烨前几天已经让人把透镜的资料送去了项目组,让他们组织工厂去加工。目前他的任务集中到了光源上。

现在的这个光刻机,增加了透镜组,那么再用以前的紫外线光灯已经不行了。原因很简单:

一是能量不足,经过透镜组的折射和吸收,到达硅晶片上的光线受损是很大的,这些光线已经不能满足和硅晶片上的硅刻胶产生充分反应。

二是光的衍射效应。因为要经过一系列的透镜,光线传播的距离被拉长了。光线通过模板上的细密线条和孔洞后,不可避免的就会发生衍射。

这就不能保证精度了。

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的时候,很多光刻机都是采用的接触法。

那就是把印制好的模板,直接放到要光照的硅晶片上。这样一来,模板和硅晶片的距离为零,衍射就不存在了。

不过接触法毕竟不是王道,他的局限性非常大。不但会污染硅晶片上的光刻胶,造成良品率不高和操作困难。更主要的是不利于技术的进步和延伸。

到达了一定的精度后,在往下走就几乎不可能了。

赵烨是有系统加成的人,自然想从这一代开始,就摒弃接触法的。

那么问题又一次回到了光源上了。

赵烨对目前这个世界上的光源技术了解的不深,他不能确定,他提出来的技术方案能不能得到实现。

不过这方面他不行,不代表项目组不行。

第二天一早,赵烨就来到了京城大学的项目组驻地,可是扑了个空,一个人都没在。稍微一打听,这才知道,整个项目组,已经搬迁到了赵烨那边的“八间房实验室”。

现在这个实验室,已经正式命名为八间房实验室了。内部代号:八号实验室。

赵烨自无不可,在哪儿都差不多,他那边更好了,至少比这边更隐蔽。

等赵烨来到八号实验室的时候,这里已经人来人往的了。

三十来间房子,几乎都住满了,前面一排基本都当成了实验室使用,后面一排都用来住人了。

不过一人一间是别想了,就连慈教授都是跟张教授和罗教授一起住的。

只不过赵烨那八间房没人动,还是大门紧锁的样子。

赵烨没有过多的关注这些,这也轮不到他来关注。

他找到几个教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咱们国家目前哪个大学或者机构,再研究光源这个东西。他这边遇到这方面的问题了。

这些教授和研究所的研究员,可是比赵烨的眼界宽多了。很快,几个人就给他说出了好几个这方面的专家。

经过一群人进一步的讨论,最终,沪上一所大学的泉教授进入了大家的最终名单。

当天,一张任务邀请函就被有关部门发给了对方所在的大学。

泉教授接到通知以后,连让他干什么都不知道,直接就放下手里的事情,带着两个助手就踏上了来京城的火车。

这个年代,类似的事情不要太多了。很多时候,这些专家学者,都是听到命令就行动,根本不会去考虑什么个人的得失。

条件是不是艰苦?任务是不是艰巨?更别提什么待遇了。他们只关心一点,自己的学识能不能派上用场,自己有没有能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等到几天以后,泉教授到了八号实验室,这才在赵烨的嘴里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对于赵烨提出来的要求,泉教授一时都有些麻爪了。

东西倒是自己的专业范围,研究制造一款新的电光源,高压汞灯。

但是技术指标也太高了吧!对于紫外光线的强度,特定的波长,光线的均匀性都有严格的要求。

说实话,他一时之间还真没什么头绪。

赵烨把自己写的一些东西,交给了泉教授,这不是什么详细的技术文件,而是赵烨的一些设想和部分研究资料。

他给出这个的目的,也是给泉教授一些启发,避免走弯路而已。

泉教授看完以后,确实觉得这个赵烨是真的有水平的。就像慈教授说的那样,有着天才般的想象力!他很受启发,对于短时间内完成这么重要的任务,也就多了一点信心。

很快泉教授就回去了沪上。他在这边缺乏相应的试验设备,只能去沪上那边的学校,才能更好的开展试验工作。

随后,赵烨又把整个光刻机的各个组件、系统进行了分拆,然后又分配到了各个相应的研究所或者工厂。

赵烨这次之所以能如此顺利的安排各个研究所和工厂,投入到这个项目的攻关之中,主要还是得益于他们这个项目搭上了大西北那个工程的顺风车。

不过历史已经证明了,举国体制,真的是能碾压一切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