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唐从挽救长孙皇后开始 > 0163 擅长使坏的陈真人

0163 擅长使坏的陈真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陈景恪并不知道这位爱好种田的少女在想什么,他更好奇的是那位张二翁。

士农工商,农排在第二位,但不要以为农民的地位就高。这个农不是农民,而是农业生产,是粮食。

朝廷重农,重视的也是粮食生产,而不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皇帝亲自参与春耕,也只是表示对农业的重视,而不是重视农夫。

至于农民,那就是两条腿的牲口。

说的直白点,农业很重要,从事农业生产却是低贱的工作,自古以来皆然。

所以,愿意亲自耕田并把它作为乐趣的上层阶级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

陈景恪虽然没有深入学过生物学知识,但前世义务教育加上农村出身,他对农业还是有基本了解的。

知道一些培育良种、提高粮食生产的办法。

当然,他也只是知道大致是怎么回事儿,具体该如何实现,就需要专门的人去研究了。

他托人打听了许久,始终没有发现这方面的人才。

所谓经验丰富的老农,也只能根据经验按部就班的种田,对于培育良种之类的几乎一窍不通。

虽然不知道张娉的二翁对农业的研究具体有多深,但道士加豪族的身份,只要他潜心在这方面做过研究,水平都不会差。

如果把他找过来一起研究,应当能初步建立一个农业研究工作室。

不指望能研究出杂交水稻这种级别的农作物,只要能改良一下常规作物就可以了。

即便亩产只能提高一公斤,全国那么多土地加在一起就是个庞大的数字,能多养活几十万人。

而且他还有更长远的计划,北美的那些良种可不是每一种都能马上就高产的,需要一定改良才行。

比如土豆,最初的产量并不高,欧洲人用一百多年才培育出耐寒高产的品种。

传入中国后土豆也受到冷遇,只有少数干旱山区才会种植,更普遍种植的还是玉米和红薯。

原因很简单,土豆品种未改良产量低,红薯和玉米天生产量就高不需要改良。

想在大唐推广土豆,就必须花时间进行品种改良。

有人或许会说了,有水稻、小麦、红薯、玉米,干啥要费那么大功夫培育土豆。

正常来说确实不需要,可华夏民族的脚步不能永远停留在原地。比如将来进军北海(贝加尔湖)乃至更北方的疆土,土豆就成了必备品。

这些东西提前准备好,等将来就能少走许多弯路,少死许多人。

本来他还在想,要是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就问李世民要,没想到人就来了。

不过还不急,大家才刚认识就邀请人家过来摆弄庄稼有点不合适,先把关系打好再说。

于是他对张娉就更加热情了,态度好的不得了。

而张娉呢,她接触陈景恪的目的本来就不单纯,现在又觉得两人是知己,想法就更多了。

当她有了某些想法,陈景恪的示好在她看来自然就变了味道。心中可谓又是羞怯,又是高兴。

两个小侍女倒也没有多想,不论陈景恪是出于什么目的,她们都没有过问的资格。

按照现在的礼法来说,连吃醋的资格都没有。

她们现在的期望就是,能获得一个妾室的身份。这样后半生才算有了保障,将来生的孩子也是庶子,而不是连身份都没有奴仆。

庶子也是名分,是正儿八经的良人身份,能够读书参加科举出仕为官。

要是连庶子身份都没有,那就是奴仆。青桔和灵儿母女就是没名没分的人,随手就被卖给牙行了。

而且庶子也不是完全没有继承权,而是看情况。

《唐律疏议·户婚》载: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同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同母弟,立庶孙;曾、玄以下准此。

也就是说,庶子也是有继承权的,只是排的比较靠后。

总之,对于她们来说妾室身份就是最大的追求了,这也是她们竭力讨好陈景恪的一大原因。

几人一边聊天一边干活速度并不快,把田翻好浇过水,又在凉亭里休息了一会儿,就已经中午。

吃过饭闲来无事,陈景恪就准备去外院看一看。问了一下张娉,她也很感兴趣,要跟着一起去。

走到门口陈景恪想起了一件事情,又回头吩咐易奴道:“等会儿让人送一些沤好的肥料过来,施到田里面去。”

易奴道:“好的,我这就让人送来。”

等陈景恪走远,她才长长的舒了口气,脸上浮现出掩饰不住的笑意。

虽然帝后从未给她下过任何命令,可间谍的身份就像一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现在脱身的曙光就在眼前,她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而且事情的进展比想象中的还要顺利,如果不是他还年幼现在已经生米煮成熟饭了。

回想昨晚发生的一切,她脸颊变得酡红,双腿紧紧夹在一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