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七百零三章 德,大明皇帝本就没有

第七百零三章 德,大明皇帝本就没有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白璧微瑕,太完美的玉石,就会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人太过完美,就不是活在人间了,稍微有些缺点,就像是个人了。

于谦的身份特殊,在他这个位置,总是要谨小慎微一些,能往自己身上破点脏水的时候,绝对不要含糊。

即便是陛下再信任,自污还是很有必要的。

秦国悍将王翦一直问始皇帝要美女、豪宅、财富,就是这等道理。

朱祁钰想了想说道:“那就这么办吧。”

“臣遵旨。”于谦领命,准备督办此事。

朱祁钰当然可以提高女性地位,为女性提供工作机会,来提高养女娃的获利,缓慢调整大明的人口结构,比如织造局,比如巾帼堂,比如讲医堂,这些都是他在做的事。

但是这些政策都需要时间。

大明有将近三成的成丁都是光棍,这就是迫在眉睫之事。

利用占城、交趾、倭国战乱的不稳定局面,获得大量女眷来缓解大明的人口结构危急。

这的确很缺德,德这东西,朱祁钰本来也没有。

有德的是至德皇叔,和他这个皇帝没关系,他这个皇帝要是有德,大明的光棍们就没有女人。

倭国、交趾、占城的男人们,一定会感谢大明皇帝的大缺大德。

朱祁钰和于谦关于这件事细细商谈了一番,于谦俯首告退。

“又是一年中秋节。”朱祁钰站起身来,拿起了三炷香,来到了灵台之前,灵台之上放着一块灵牌,灵牌纪念的是土木堡之战中无法瞑目的亡魂。

烟雾缭绕,朱祁钰就静静的坐在灵台之前。

一个小黄门匆匆的走到了兴安耳边低声耳语了两声,而后兴安俯首说道:“陛下,香燃尽了。”

“嗯,何事?”朱祁钰睁开了眼,眼中的戾气一闪而过。

兴安俯首说道:“江西九龙府青山镇有农户二十三户到了南衙敲了登闻鼓,应天巡抚李贤奏禀,询问如何是好。”

朱祁钰站起身来,冷冰冰的说道:“还有人能敲的响登闻鼓?朕还以为南衙无论如何都会阻止呢。”

登闻鼓院的院墙还有门锁,朱祁钰至今还记得,他当时下旨把院墙拆除,他还以为他走后,登闻鼓院会被再次锁起来。

显而易见,并没有如此。

为何会有人这么害怕百姓敲响登闻鼓?还专门垒了砖墙,落了锁?

因为按照大明朝的祖训,登闻鼓被敲响了,皇帝就必须过问。

有些事儿闹到了皇帝面前,不死一批人,是决计没办法收场的。

朱祁钰南巡的消息,通传天下,江西九龙府青山镇自然也收的到消息。

“让李贤送到松江府来,百姓为何敲响了登闻鼓?”朱祁钰眉头紧蹙的问道。

兴安将奏疏呈于御前说道:“这是应天巡抚的奏疏。”

朱祁钰拿过来了奏疏看了许久说道:“真的是有趣啊。”

江西百姓敲登闻鼓状要告状,告的是江西左布政使姚龙侵占田亩三十三顷。

姚龙是浙江桐庐姚氏子弟,和其堂兄姚夔,在正统七年进士及第。

相传在三代以上,舜帝有两位大臣,一名叫夔,为乐官,一名叫龙,为谏官,后世常常以夔龙来代表辅弼良臣。

而姚夔、姚龙两兄弟和朝中的连中三元的商辂为同乡、同年,关系极为密切。

姚夔本人为乡试会试皆为第一,未能在殿试拔得头筹,没有连中三元。

姚夔现在领礼部右侍郎,巡抚贵州,主持云贵改土归流和官吏升降。

而姚龙自景泰五年起任江西左布政已经有三年之久。

朱祁钰靠在软篾藤椅上,看着手中的奏疏说道:“这姚龙历年考评皆为甲上,连宁阳侯陈懋都称其贤。”

姚龙到任江西左布政之前,是景泰元年至景泰五年的福建右布政。

当时宁阳侯陈懋刚刚平定了邓茂七民乱,对福建地方行农庄法。

而姚龙在景泰元年受命至福建,和陈懋配合行事,将战后的福建,打理的井井有条。

而在江西地方,姚龙亦素有贤名,历次考成法考成,皆为甲上。

朱祁钰看着手中的奏疏,嘴角玩味的笑容越来越重,他笑着说道:“朕记得姚龙和姚夔两兄弟,可是桐庐姚氏的大宗,在桐庐县,有一万七千顷地,快抵得上襄王府了,姚氏家主叫什么来着,姚惟德对吧。”

兴安拿出了一个大部头的备忘录,仔细翻找了一下说道:“姚惟德,字建和,号学山,又号贤二处士,行辈二十五,学山书院的山长,也是姚龙的父亲,他们家有田一万七千顷。”

“姚惟德的胞弟弟叫姚惟善,是姚夔的父亲。”

“六月初,姚惟德和姚惟善二人,将良田纳入了农庄法,桐庐县令唐子昌专门上奏说:姚氏满门忠贞,荣禄学宾,以文行知名,好话说了一箩筐。”

姚氏半桐庐,想在桐庐推广农庄法。

没有姚氏点头,那能办的下去吗?

能是能,但是办的就不是现在这么温和了。

姚氏两山柱姚龙和姚夔,在朝中为官,姚龙坐到了左布政,地方官从二品,可称方伯。

方伯在周礼曰千里之外设方伯。

方伯这个官职,就是周天子在所分封的诸侯国中,委任王室功臣、懿亲为诸侯之长,代表王室镇抚一方的。

大明民间对左布政尊称为方伯。

姚夔更是京官正三品的礼部右侍郎,再进一步,就是大明的师爷了。

为了两个孩子的仕途,桐庐县令唐子昌上门的时候,姚惟德和姚惟善一商量,一狠心,就把手中的良田纳入了朝廷的农庄法。

不准备跑路的大明缙绅们,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皇帝的性格来。

大明皇帝第一次和你谈的时候,那是条件最丰厚的一次。

若是不配合,那第二次再商量的时候,条件就会变得极为苛刻。

第三次?

没有第三次。

桐庐姚氏这一万七千顷田,每岁除给佃户外可得粮约一百万石,江南米贱,一石三钱银,不过三十万银币。

朱祁钰给了姚氏每年二十张勘合船证,这二十张勘合船证,可以让二十条千料三桅大船出海,即便是姚氏在松江府售卖船证,也回本了,还有的赚。

若是姚氏肯出海去,那赚多赚少,就看姚氏的命了。

姚惟德和姚惟善收到勘合船证的时候,人都有些蒙了,似乎、好像、也许陛下和传闻之中的形象不太一样?

他们还以为陛下要明抢呢。

姚龙作为江西左布政,桐庐姚氏作为闻名遐迩的投献皇帝的缙绅,姚龙犯得着侵占青山镇那三十三顷田吗?

“这个姚龙,怕不是在自己告自己啊。”朱祁钰敲着桌子说道:“这青山镇二十三户百姓的路引都是他亲自办的啊。”

“有意思。”

------题外话------

桐庐姚氏并非虚构,姚夔在成化年间也是泥塑的六部尚书之一。求月票,嗷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