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周易哲学解读 > 《天下第一哲学》(十二)

《天下第一哲学》(十二)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包羞”。这是承上段之意的进一步论述闭塞不通会导致的后果。“包”:蒙蔽视听。“羞”:耻辱。“包羞”:之意是“蒙蔽了视听,只会带来耻辱。”

“有命,无咎,畴离祉。”

“命”:喻规律。“畴”:田畴,同类,谁也。

本段是真对上面所述不利后果的出现,如何扼制“大往小来”这种不利局面的发生,或改变这种不好的发展趋势。作者提出了措施,即坚定一种正确的方法。这里的“命”是指“天命”思想呢?还是指什么呢?“西周文”里有不少反映天命思想的文章。而《周易》里没有出现“天命”二字。这里的“有命”显然不是指“天命”,而是指一种规律。本段的含义是:遵循规律办事,没有害处,谁又能分离这福祉呢。

“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本段还是强调改变闭塞不通的局面,事情就转向好的一面。“休”:停止。“休否”;停止了闭塞不通的局面。

“其亡其亡”:警惕啊!警惕!随时可能灭亡。“苞桑”:丛生桑树,喻坚固。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是比喻,是体现了一种忧患意识。只有停止闭塞不通的局面,才能把国家的前途命运维系着牢固的基础之上。

“倾否,先否,后喜。”

这最后还是讲“只有打破闭塞不通的局面,先前的不通的局面消除了,而顺畅通达的局面就出现了。这里的“倾”是指打破的意思。只有打破闭塞不通的局面,那就不是“大往小来”的局面了,而是一番新景象。“先否后喜”是指先前的不好的局面消除了,而后来好的局面就出现了。这就是“先否”“后喜”转化过程,而不是“先否后泰”的循环论。

《周易》里的《泰》与《否》是讲事物向好与坏两个方面转化的道理。《泰》是讲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的道理;而《否》是讲事物向害的方面发展道理。怎样导致《泰》与《否》,《周易》作者讲述了这些道理。让君子明确的认识这种转化之间的因果道理。“否”是指闭塞不通,这寓意到政治上,表现在是否广开言路,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等。若不能广开言路,就不能听到真实的东西,就是闭塞不通。对于治国来说,广开言路,就能促进社会发展,相反社会就会退步。如水渠若给堵塞了,就是决堤的危险。《周易》一书里的文章,多是用比喻象征的手法。

总之,《周易》里的《泰》与《否》讲述了事物发展上利与害两个方面上的关系。而后封建社会里,却训释出“泰极否来”,“否极泰来”的庸俗循环论。认为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这种循环不已,如环无端的那样,这是后封建社会里的世界观与方*论。也正是后封建社会里的天道阴阳循环学说抑制着了人的创新思维。后封建社会的兴亡与不断的更替,被认为是天道循环体现,也正是“泰极否来”,“否极泰来”的形象诠释。认为一个王朝达到兴盛时期,就必然开始走向衰退与灭亡,这就是后封建社会里的循环认识论。无论朝代如何更替,而社会并没有进步。真如同从自然里观察出的“天道”观那样,从四季不断交替中,就比类推理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来。所以两千多年的帝王制度始终没有变,农耕的自然经济模式也没有变。这正是后封建社会里的哲学没有突破,自然那种文化与体制也不可能突破。而《周易》里的《泰》与《否》两篇文章与后封建社会时期里总结出的“泰极否来”,“否极生泰”,是不同的思想内涵。正如本篇所讲“大往小来”的道理,通篇显现着哲学思辨。哲学就是表现在明确自觉的辩证观上。只有明辨是非,所认识事物符合其规律性,说理符合其逻辑性,才能有效地指导社会与人生。

《周易》里讲述的道理是明白易懂,使人看了这些论述,就能牢记这些道理。既不神秘,也非深奥难懂。

而《大象传》通过《周易·否》文而说出的是:“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这意思是:”君子要懂得用俭朴和德行来避免危难,不可追求荣华而谋取禄位。”这应是《大象》作者引申出另一番的政治哲学道理。

https://www.xddxs.co/read/48132/29431157.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ddxs.co。新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co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