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周易哲学解读 > 《天下第一哲学》(四)

《天下第一哲学》(四)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里表明了一个尚武的时代,一方面是军功能够拓土开疆。即有军功的人能够得到封赏。这里的“包蒙,吉。纳妇吉。”如同毛时代,农村里的青年,当上兵是很光荣和有前途的事情,既不在田里种地了,也马上有人上门提亲了,娶个媳妇就顺顺利利的,在这种典范的树立下,多少农村青年梦想穿上绿军装。西周后期,是邦国林立,也是战争不断。当兵也可能给予政策上不少的好处,也就重视儿童的军事启蒙教育。

“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勿”:勤勉。“用”:实行。“取”:取得。“女”:你;指受教育的儿童。“金夫”:勇士。

这一段是说“要对儿童勤勉的进行施教,培养他们的勇士精神。”

“见”:出现。“见金夫”:造就勇士。相反“若不能躬身施教,就没有什么好处(不有躬,无攸利)。”

这是对君子讲的道理,使君子明白培养造就勇士成长对国家的重要性。

“困蒙,吝。”

“困”:受困。“困蒙”:受困于蒙昧无知。“吝”:耻辱。

本段意思:“受困于蒙昧无知,就会有耻辱。”确实,百姓蒙昧无知,国家就不能发展与强盛;政治上蒙昧无知,就会迷信与落后。中国近代的历史上,因为蒙昧无知,不是上演过多少耻辱之事吗?

“童蒙,吉。”

本段意思:“从儿童开始启蒙教育,这是很正确的事情。”

“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最后这取话最终指向目的,即政治目的。“让儿童披上皮甲,击打锻炼,目的不是为寇。而是有利抵御外侵,保家卫国。”

这是“击蒙”的目的,让儿童从小锻炼成战士,而不是去发动战争,去为寇。这里是讲述正义的行为。

《蒙》篇可以说是开天辟地儿童教育第一文章,因这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最早论述童蒙的教育问题。

本篇所讲对儿童的教育,像古希腊时期把儿童训练成一个优秀的战士,目的是抵御外敌入侵。本篇的内容反映了西周后期的历史背景,诸侯之间,或与方国之间的战争是不断的发生。《周易》一书的作者离春秋并不会相隔太长的时间。

而本篇中出现的引用一种筮法之说,而比喻启蒙儿童教育上的一种方法道理。这确实是筮法用语的最早记述了。在《周易》一书之前的文献上,却没有筮法的记录。这里的“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确实是筮术的一种说法。《周易》本不是占筮之书,而这里出现的筮术上的说法,正是引用来比喻儿童的教育方法问题。只是借用蓍草占卜上的筮法来比喻对儿童教育方法的道理。这里不是讲筮法的,只是一种借喻而已。这也说明了,《周易》时期,已有成熟的卜筮理论了。当然《周易》时期的筮术,还不是八卦筮法。因为八卦卜筮术,是从《周易》里所用的六十四画符号及六十四篇文章名称派生出的东西。《周易》时期卜筮术,只是一种用蓍草来占卜。即还没有把六十四画符号作为筮术的工具。在《周易》之前的“西周文”里已有“筮”的说法。“筮”与“占”不同。而本篇里出现的是“初筮告”,不是“出占告”。“占卜”用的工具是龟甲,而“筮”是用蓍草做卜问的通神工具。

本篇的“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无疑是筮术上的一种说法。《周易》一书引用这种说法,也反映了那个时期,卜筮上的江湖诡辩术已经出现。唯有《周易》这句话,是文献上最早反映筮术的说法。《周易》把卜筮术上的用语借用来比喻到对儿童的教育方法。这只是一种借喻。而不是在讲什么筮术,这应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从本篇的内容可得到证实。这只是引用来作比喻而已。从内容上来看,也不无不当,是比喻的也恰当。这比喻的寓意是“第一次请教老师,老师自然要告诉所问的问题。若对所问的问题,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恭敬地乱问,老师就不再告诉。”这是比喻对儿童的教育方法而已,虽然引用的是“筮术”上的用语,并不影响《周易》一书的哲学性。

《蒙》篇无疑又是最早对儿童培养教育的论文,更是让君子明白其政治含义。

如《易传·彖》文里对《蒙》的说法,“蒙以养正,圣功也”。这是说“从童蒙培养他们正确思想品德,也是教师应当像古之圣贤那样去做的事业”,《彖》文解释无疑是正确的。

对《蒙》解释的《大象》曰“君子以果行育德”,其引申出的政治道理是“君子以果断的行动培养高尚的道德”。

而到北宋大儒张载有一篇哲学文章名《正蒙》。就是通过对《周易·蒙》进行解释的《彖》文里“蒙以养正”,取其书名。由其说明《周易·蒙》对后世的影响。

https://www.xddxs.co/read/48132/29405794.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ddxs.co。新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co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