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周易哲学解读 > 《“易学”评论》(二十三)

《“易学”评论》(二十三)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随:元亨利贞,无咎 。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这四字应译为”开始亨通,利于未来”的事情道理。

但《文言》确实是以儒家的思想来阐发《乾》篇的内容,阐发的也很好,但不同于法家那种“君王论”的理论思想,儒家是仁德为核心的学说,所希望王政以仁德为本。《文言》对《乾》篇里的文句逐句的解释,不外是以儒家的思想而释之。有些解释的也不错。如“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但大多解释的是借题发挥,而对“用九,群龙无首,吉”就不做解释。而在另一段里虽出现了“乾元、用九:天下治也”的说法,这种解释法是与“群龙无首,吉”的原义不相符的。总之《文言》确实在《周易》的义理基础上阐发出新时代的新思想,反过来说是新时代里的新思想塞进了《周易》学术里去了。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超越”与“突破”吧。

《象》、《彖》、《文言》并没有背离《周易》的义理这一理论方式,不过是《易传》里这些文章发挥的远远超出《周易》本来的思想内容。但这要比史巫用“六联体”符号取象,再借《周易》里的文辞来比附人事上吉凶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哲学突破,无疑是彰显了《周易》的哲学思想,这正是时代人文思想的进步体现。这正是体现了春秋后期与战国时期的思想大开放里与百家争鸣不无关系,才有了这人文新思潮的不断涌现与进步。但从《文言》里也流露出一种新的思潮,也有点《系辞传》里的思想,即开始滑向新的神秘地带。

“《文言》曰:……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这虽假托孔子之言,但无疑用“圣人”之名,开始把天道自然观引向人类社会,为王权等级秩序寻求“天经地义”上的理论根据。这口味分明是帝王目的论。在《文言》里还引述《彖》文里的句了“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这说明先有《彖》文,后产生了《文言》,秦汉之际是新的王权大一统思想产生的时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以“乾”(天)喻君王,希寄新的君王一统天下,普天之下同亨和平,这为后封建社会乌托邦政治建构出一个无限向往的七彩光环。

“时乘六龙以御天,云行雨施,天下平也”,这里已不是希望周天子“以建万国,亲诸侯”(《大象》传)的那种共王社会,而是希望新的王者统一天下,建立一个“天下平也”的社会,是为帝王唱赞歌的时代。

《文言》还体现政治学说上的神秘与虚妄主义的倾向。如“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无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乎人乎,况乎鬼神乎。”这《文言》可以说是《系辞》的药引子,《文言》在《易传》里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彖》文,下启《系辞》。

再如释《坤》的《文言》:“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这是说“地道多么柔顺呵,顺承天道而依准四时运行。”这是为不平等的宗法等级制度寻找理论根据。从直观和感性上的天地变化中抽象出天刚地柔的理论,套到社会人生里,形成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的人伦道德政治观。这本不成理论而成为理论,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不变天道法则。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这种天道观已不是《周易》里的本义。这是后儒者“训”出来的新理念,把“坤”道法则化、拟人化,把想象中的天道法则套向人类社会。自战国时期的儒者开始不断的打造这“天道”的“金箍咒”。古人看到头上的天,脚下的地,就寻出个天高地下的天道观,上升到人伦社会中就形成了尊卑理念。这来自于天道自然观的认识,就认为地道柔顺,是顺承天道,而依准四时运行。为人类社会寻长到永恒秩序的自然法则。而古人为何不去认为是天道的柔顺,才给于地道上四时的光明普照呢?因为这样就不能类比推理现实王权等级专制秩序的合理依据了。这是类比思维的方式所决定天道自然法则的理念形成,还不会上升到理性的逻辑推理,而只是带有原始思维类比联想。这也与先秦时期,而缺乏古希腊古典时期哲学中的逻辑学发达有关。苏格拉底从日常的辩论(对话)中去寻求事物的真理,而先秦的哲人们却是从“仰观”与“俯察”这天与地的直观思维上去寻求比类事物的道理。儒学的目的论很明确,儒学从神学中突破出来,走进了王权等级秩序的目的上。

如《文言》:“阴虽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化有终也,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

这终于把天道法则引向社会人伦政治上来,战国末期的后儒者终于锻造完成天道自然法链,套在人类社会中。天如何,地则如何,社会人伦则应如何,这就是先秦政治理论思维模式。无疑这种比类思维与《诗》、《周易》这早期文化典籍里的思维方法的影响分不开。在先秦时期在认知思维上没有出现过断裂,一致于这种思维方式延续了二千多年,至到西方船坚炮利打开那古老而神话般封闭的王国,这种传统上比类思维的天道自然法则的链条才断裂,并逐步被解体。

天道法则,已体现在《文言》里,而《周易》里的《乾》、《坤》两篇内容是不同于这《文言》里所发挥出来的道理。《乾》原文里的“群龙无首,吉”,与《文言》里所体现王权思想,恰恰是两个不同时代政治思潮的反映。而《坤》原文无非讲述大地的“厚德”让“君子”立足大地,才能建功立业。还没有出现什么天道,地道,臣道,妻道这种等级秩序理念。《周易》里“君子”之治的思想观念,在《文言》里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完全把《周易》当成装进时代新思想的筐筐,被《文言》作者装进去了君道,臣道,妻道,这王权等级秩序的新理念。

从《易传》文里的《大象》、《彖》、《小象》、《文言》一路走下来,确是走在《周易》义理的大道上。这释《周易》是遵循着《周易》的义理基础,承继着《周易》里义理思想。不过是发展了《周易》,从释《周易》过程中,阐发出时代特色的新观念,既不是回答筮卜之说,也不是解答如何筮卜(算卦)的。

我们从《象》、《彖》、《文言》来看确实是遵循着《周易》始创的义理学说,释解发挥,再到发展与创新。那是随时代的发展,《易传》的作者们也不断的把时代的文化思潮、观念装进《周易》解释的筐子(即《周易》学)里去了。终于在时代的召唤里,背离了《周易》原来的义理宗旨,突破了《周易》里的思想而阐发出新的思想与价值观。

故到战汉末期的王权主义思想家们,也终于建构出了帝王理论架构,为中国帝王时代的开幕,完成了一篇精彩的帝王宣言——《系辞传》。

https://www.xddxs.co/read/48132/28431750.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ddxs.co。新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co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