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周易哲学解读 > 《“易学”评论》(五)

《“易学”评论》(五)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

再同时把八个“三联体”符号每个添进去基础符号“∧”,也变成了八个“四联体”符号:

+++∧∧∧+∧

++∧∧∧+∧+

+∧∧∧+++∧

∧∧∧∧∧∧∧∧

这样将“三联体”符号加进去“+”与“∧”,就变成十六个不相同的“四联体”符号了。

若以每组为五联体的“+”与“∧”来组合不相同的符号,必然会组合出32个不相同的“五联体”符号。且看下面“五联体”符号的组合。

若把三十二个不相同的“五联体”符号,再分别加进去“+”与“∧”这两个基础符号,即有“五联体”组合变成“六联体”组合,就必然组合出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来,见下组合:

这些“六联体”符号的组合,必须是以两个不相同的符号作为基础符号来组合到“六联体”时,才能组合出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来。这就是“六十四画符号”的组合产生过程。后被《周易》一书里留传下来。

当然这套符号若以“+”与“∧”为基础符号,为“七联体”组合,就必然组合出128个不相同的“七联体”符号来。

若以“八联体”组合,就必然组合出256个不相同的“八联体”符号组合来。即以两个不同符号为基础符号来交替组合,只要随着叠加组合的数目增加一次,而组合出来不相同的叠加联体符号总数就会翻番的增加,这种组合直至无穷大。

这种组合,现在来看犹如数字游戏组合而可循的规律,但古人不能理解,就以为是神奇的东西,就逐步给赋予上神秘的色彩。但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中国产生了这套符号,堪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

而这套符号从产生到流传中的刻写,也是个逐步演变过程。这套符号的初始组合的基础符号“+”与“∧”的这种写法,经不断的演变成“—”与“∧”( ┘└、╯╰),到东汉定型为“——”与“— —”的写法。

我们将《周易》成书前后那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刻写演变列表如下:

《六十四画符号刻写演变对比表》

序号 符号组合写法 出现的器物 时代 材料来源

1 、++∧+∧∧ 甲骨 商代晚期 《楚竹书周易研究》

2 、∧∧+∧∧八 磨石 " "

3 、∧∧+∧八八 陶范 " "

4 、+八∧∧∧∧

八+∧∧∧∧ 青铜器 西周早期 “中方鼎”

5 、---∧∧- 陶器 西周后期 “西周陶簋”

6 、----∧- 竹简 战国中期 “楚地竹简”

7 、∧--∧-∧ 竹简 秦朝 秦简《归藏》

8 、─ ┘└ 帛锦 西汉初期 帛书《周易》

9 、─ ╯╰ 竹简 西汉初期 阜阳汉简“周易”

10 、─ -- 石碑 东汉时期 汉石经《周易》

11 、─ -- 纸质 当今 通行本《周易》

(说明:上边的“六联体”符号组合排列,古今皆是上下排列组合。这里本身不是按出土材料上的“六联体”符号刻写形状描摹而成,自然是有一定的出入,但大致是有两种不同的符号组合成的“六联体”。上表里的8、9、10 、11里的“六联体”符号写法,因排列的太长,只举例两个“基础符号”的写法。)

由此说明商代与西周时期出现在不同器物上的“六联体”符号,是一套组合符号而已(并不是误认为的”数字卦”说法),就是《周易》成书时所用,并保留下来的那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

https://www.xddxs.co/read/48132/28431731.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ddxs.co。新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co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