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周易哲学解读 > 《周易》政治哲学演讲(二十二)

《周易》政治哲学演讲(二十二)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周易》的外衣不是《周易》作者披上去的,而是后来史巫披在《周易》身上的神秘外衣。金先生没有看破,历史上很多易学者跟着今本《周易》以讹传讹。

金景芳说的“《周易》不能说不是卜筮之书。”“即从形式上看它仍旧是卜筮之书,而从实质上看已变成一部蕴藏着深邃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的理论著作。当然《周易》的这个思想是通过蓍与卦来实现的”。

这种悖论是《系辞传》里“《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卜筮者尚其占”的变个说法而已。看似比《系辞》“四焉”说有进步,实质没有本质区别。

总之,金教授把《周易》定性为“卜筮之书”,既然认为是卜筮之书了,还有什么形式与内容的区别呢?把《周易》说成内容是哲学而是通过占筮的形式来实现的,更是一种有害的说法。《论语》也是哲学,为何不去通过占筮形式来实现呢?金教授还认为《易传》是孔子作的,并且认为《周易》不被人理解,主要是在于它的思想理论高深。可想金景芳在对《周易》的研究上,还有很远的距离。

在金景芳之前的李镜池先生就有过论述。李镜池的《周易探源》一书“序”里这样说:“《周易》是我国最古的一部书,其所以难解,除了它的文字古简以外,还由于它是一部占筮书,其中隐藏着编著者的哲学思想,而编篡时所采用的材料(占筮记录)时代当更加古远。”

“《周易》的内容性质,我认为《周易》原是一部占筮书,为供占筮参考而作,但它由许多占筮辞经编著者的选择,分析,改写和组织,它就不单纯是占筮书,而是寓有作者的思想的占巫书……所以《周易》是以历史材料(旧筮辞)做根据表现作者哲学思想的一部占筮书。”(《周易探源》中华书局李镜池著 1978年版第1页第6页)

黄寿祺先生的《周易泽注》前言说:“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这部奇书的思想光华,是通过神秘的‘占筮’外衣,焕发出恍惚窈冥的象征色彩。它那蕴蓄丰富的变化哲理出现之际,人们对之既向往又‘陌生’,乃至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的性质,历来颇有争论。主要的分歧是:或以为是筮书,或以为是哲学著作。这一问题牵涉到对《周易》经传大义的认识,由此这里亦分经传两部分试作探讨。

显然《周易》的卦形,卦爻辞创成之后,其最突出的效用是占筮。……因此《周易》的‘经’部分,虽以占筮为表,实以哲学为里,应当视为一部独具体系的哲学著作。”(《周易译注》“前言”黄寿祺、张善文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再看《周易译注》对《乾》“用九(1),见群龙无首吉(2)”的注释:

“[注释]:(1)用九,这是指明《周易》哲学以‘变’为主的一方面特点。《易》筮过程中,凡筮得阳爻,其数或‘七’,或‘九’。‘九’可变,‘七’不变,故《周易》筮法原则是阳爻用‘九’,不用‘七’,意即占其‘变爻’,若筮得六爻均‘九’时,即以‘用九’辞为占……。”

黄先生一面讲《周易》筮法,一面又说《周易》哲学以“变”为主的一方面特点。

高亨也是一位有名的学者,又是一位有名的易学家。其《周易古经今注》写于1940年,重订于1963年,分“通说”和“注释”。“注释”部分又经过1981年重修,到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

《周易古经今注》“旧序”里说:“《周易》古经是因古人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筮就是算卦。古代算卦,一般是巫史的职务,巫史们在给人算卦的时候。根据某卦爻的象数来断定吉凶,当然有些与事实偶然巧合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经验。他们把一些经验记在某卦某爻的下面,逐渐积累,成为零星的片段了筮书,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补充编订。《周易》古经至此才告完成。”(《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中华书局高亨著 1984年版)

这说明高亨先生把《周易》定性为筮卜之书了。但高亨又不像黄寿祺等说的那样《周易》卜筮是表,而哲学是里。而高亨并没有认为《周易》有哲学的思想,可高先生既然认为《周易》是筮卜书,又何必那么兴趣的去研究,还注释那些认为的“筮卜辞”又有何目的呢?难道是发扬算卦之术吗?

高亨同李镜池那样是坚定认为《周易》是卜筮之书。《周易古经今注》“旧序”里又说:“讲《周易》固然不能抹煞象数,然而总是讲不圆满,反而使人迷乱。”

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里的“周易古经通说”共分七篇,其中把《周易》用“筮”来命题与表述的就有两篇,一是《周易筮辞分类表》,一是《周易筮法新考》。

而陈鼓应在他的《道家易学建构》一书中开篇这样写道:“《易》本是殷周之际的占筮之书,自西周到春秋战国的漫长时间里,逐渐由哲理化而哲学化,其哲理化是春秋以降解《易》者的成果,而其哲学化则是受了老庄及稷下道家思想的洗礼。”(《道家易学建构》陈鼓应著商务印书馆 2010年版第1页)

陈鼓应这一段话表述了几个概念,其一,把《周易》定位与定性于殷周之际产生的占筮(现称算卦)之书。其二,一部本是占筮之书,逐渐由哲理化而哲学化,是春秋以降解《易》者的成果。其三,倒是陈先生与大多数学者说法不同的是,即所认为的一部占筮书,而其哲学化则是受到老庄及稷下道家思想的洗礼。这是说把“巫婆”变成“哲学家”,应归功于道家了。这说法可不同于大陆上主流说法本是儒家解《易》的功劳。这是在为道家争功。

曾是北大哲学系教授,东方易学研究会会长的朱伯昆,主编的《易学基础教程》一书里的绪论开篇是这样说的:“《周易》原本是西周时期形成的占筮典籍,即算卦用书,但在后来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又说:“《易传》解经的特点是,将西周作为占筮用的典籍哲理化,使其成为讲义理的典籍,为《周易》奠定了理论基础。”

又说:“《易经》作为西周时期算命的书,由六十四个卦象和解释卦象的卦爻辞组成,其解释卦象的文字即经文十分古奥,后人往往不易理解。卦象如何组成的?某卦象下如何系之某卦爻辞?也难以理解。如何依《易经》算命?为什么《易经》一书能算命?也需要加以解释。这样,自然形成了解释《易经》的各种著作,先秦时期形成的《易传》即十翼,即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而写作的。”(《易学基础教程》朱伯崑主编九洲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我们看到《易学基础教程》一书的绪论里出现的这些说法,是否是类似古代一则寓言里那个叫卖“矛”与“盾”的说法呢?既然已说“《易传》解经的特点是,将西周作为占筮用的典籍哲理化,使其成为讲义理的典籍,为《周易》奠定了理论基础。”可又说什么《易传》即十翼,是回答“如何依《易经》算命?为什么《易经》一书能算命?”这《易传》岂不还是解释本为占筮的《周易》如何占筮的吗?岂不与已说的“将西周作为占筮用的典籍哲理化”是个自相矛盾的说法吗?

而《易学基础教程》所说的《易传》是将占筮的《易经》给哲理化,是如何的能把说成是一部占筮算命的书,由《易传》变成哲学书的,是点金术,还是换项术。正愁找不到学界里似一种普遍的认为“是《易传》把占筮的《周易》给哲学化了”的说法是个空白或空头理论呢,可《易学基础教程》给出了答案。因为前面也举了一些大学问家的说法,认为《易经》是占筮书,而《易传》是哲学书。也说是后来是通过《易传》才奠定《易经》的哲学基础。正如也是易学方面的专家廖名春总结说:“从古至今,人们对《周易》一书的性质,素有两种对立的认识。一是视《周易》为卜筮之书,一是视《周易》为义理之书。视《周易》为卜筮之书的,多是就《周易》本身而立论,视《周易》为义理之书的,多是就《易传》而立论。”(《帛书〈周易〉论集》廖名春著上海古出版社 2008年版第129页)

确实现在的易学界形成一般的认识是《周易》是占卜之书,而《易传》是哲学。过去学者往往把《周易》与《易传》混淆在一起来谈论,这是受于汉朝“三圣”说的影响,把《易》说成是伏羲画八卦,文王系辞,孔子作十翼。现在稍微有一些易学知识的人,应该能分清《周易》与《易传》两者关系。

说《周易》是占筮书,《易传》是哲学书,这在当今易学界里是公认的。但都没有细说《易传》是如何能把占筮书变成哲学书,总听起来似天方夜谭。一部占筮书,在做《易传》者人手里变成哲学书。是否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那么多算命的书,也能有谁一一给于改变成哲学书,多么的好啊。那么中国现在可就成了哲学王国了,会叫西方人刮目相看的。

《易学基础教程》第三章第一节里这样说:“如前所述《易经》是周人占筮记录的系统化,古人依据其中的卦爻象和卦爻辞推人事断吉凶的,是一部算命的书。《易传》是对春秋战国以来各种《易经》解说的总结。早在春秋时期,有些人就企图摆脱宗教巫术的束缚,从理性的角度对《周易》进行改造。子服惠伯说:‘易不可以占险’,孔子提出易‘不占而已矣’,而注重‘观其德义’,已经开始不把《周易》用于占筮,而作为分析客观事物和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境界的依据,人们对《周易》的态度有了一个根本的变化。这样,人们逐步赋予《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辞以新的内容和含义,使其成了表述哲学思想的工具。《周易》的性质一点一滴地改变。哲学观点也在一点一滴地积累。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各哲学流派的出现和百家争鸣的开展,随着人们理性的进一步觉醒和思想的解放,人们对《周易》的框架结构作出了全面的哲学解释,根本上改变了它的巫术性质,终于打破了迷信的领域。《易传》就是这类解《易》著作的一个汇集。儒家的伦理观念,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天道观,成了《易传》解《易》的指导思想。占筮书变成了一部哲学书。”(《易学基础教程》九洲出版社朱伯崑主编 2002年版第124页)

原来是这样把一部占筮算命的书变成了一部哲学书,你听后能相信吗?总之我们是不相信的。把占筮算命的书变成哲学书,何必呢?累不累?为何不另劈溪路,独立自主的去写一部哲学书好了,在一部占筮书上,有哪么多人下功夫,去改变占卜性质,变哲学思想,都属不正常了吗?

而实际是《易传》里一部分应属先秦时期的《周易》学术内容,确实继承了《周易》的义理思想,并用义理去阐释《周易》,而不是看到《周易》是占筮书而在改变它,变成义理(哲学)。而另一部分应属战国末期到汉初修订完善的《系辞传》、《说卦传》恰恰相反,才逐渐的把《周易》的解释为筮卜之书,并给予筮术的理论原则与方法,才真正的造成后封建社会至到今天人们受其影响,错误认为《周易》是卜筮之书。这就是当今“易学”权威者受其影响给《周易》的定性。

https://www.xddxs.co/read/48132/28431676.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ddxs.co。新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co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