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周易哲学解读 > 下卷: 《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三)

下卷: 《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三)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周易》第十三篇《同人》,是讲述聚集民众力量的原则问题。

本篇里的“同人于野”,“同人于门”,“同人于莽”,皆是象征。。本篇通过象征的手法揭示了聚集众人的力量在于国家的利益之上。

《大有》,《谦》排序为第十四,十五。而这两篇文章没有运用比喻。

《周易》第十六篇《豫》是论述安逸的辩证道理,文章中的“介于后,不终日”,“勿疑朋盍簪”是比喻。

第十七篇《随》,是论述“追随”的道理。文中的“王用亨于西山”是个比喻。这是象征位置取得及稳固。暗示文王曾亨于岐山后,才拥有天下。

第十八篇《蛊》是论述承继”基业”的道理。

《蛊》篇题目里的“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是比喻。在《周易》里有不少“利涉大川”的句子,这句话不是指顺利的渡过大河,而是个象征的句子。这是象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即正确的发展方向事情,其结果用“利涉大川”来比喻。

而本篇中的“先甲三日,后果三日”,这是七日来复的观念,在这里是个比喻,意指完成子承父业(指基业的承继)非一日之功,要有一个过程。

第十九篇《临》,是论述统治之道,即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题目里的“至于八月有凶”这是个象征的句子,象征事物的转化。

第十九篇《观》,是对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而立论。也就是谈方**问题的。《观》篇的全文是:“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窥观,利女贞。 观我生进退。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观我生,君子无咎。观其生,君子无咎。”

本篇中“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童观”,“窥观”是比喻。这里的“童观”,“窥观”,是比喻观察认识事物的不全面性和错误性。虽然“童观”,“窥观”的概念很难说清,但都能意会“童观”、“窥观”是属于不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那么如何才是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呢?可作者并没有给出。但人们不难知道“童观”,“窥观”相反的则就是正确观察方法了。

《周易》里的第二十篇是《噬嗑》,这是讲述“狱讼”上应明察秋毫的道理。即断狱上应善于分析研究。

《噬嗑》的全文:“噬嗑,亨。利用狱。 屡校灭趾,无咎。 噬肤灭鼻,无咎。 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噬干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何校灭耳,凶。”

本篇的题名“噬嗑”就是个象征,用口中有物咀嚼其滋味以喻断狱上要善于分析研究。篇中的内容是通过吃食不同的肉来象征对刑狱的把握。因本篇全是用喻,用喻过多,也因时代生活习惯不同及时间久远,就很难把握作者比喻的真实内涵,这就出现比喻喻事的模糊性。比喻说理不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所以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去认识客观世界。比喻说理它是人的认识的初级阶段,即原始思维认识阶段。

https://www.xddxs.co/read/48132/28359545.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ddxs.co。新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co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