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重启激荡年代 > 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一丘之貉

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一丘之貉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程式澎附和道:“对,咱们沐城拥有非常好的篮球群众基础,打篮球的人多,喜欢看球的人更多,每次承办篮球比赛,几乎场场爆满。”

傅松一脸懵逼:“沐城是‘篮球之乡’,我咋不知道?”

程式澎道:“篮球是从西方经由沐城传入中国的,沐城举办了全中国首次‘国际篮球赛’,这是史料记载的,不会错的。”

傅松只觉得不可思议,如果沐城是中国的“篮球之乡”,为什么“篮球之乡”没有一直cba球队?

没有职业篮球队的城市,也配叫“篮球之乡”?

就像没有一米八五和八块腹肌,眼睛不像梁朝伟、鼻子不像吴彦祖的人不配叫渣男。

“50年代那会儿,没有很多的娱乐项目,除了看看周六电影,就是看别人打篮球。”

说话的是统战部部长姜万云,一个50多岁的老头儿,身材不比傅松矮多少,听说这老家伙以前是沐城篮球队的主力。

“1956年以前沐城是省直辖的,有个莱阳专署,还有个文登专署。原来的专署机关都有个业余篮球队,组队的都是机关干部。

我们那时候冬天就利用中午的时间,吃了午饭以后,上班以前打球;夏天的时候天长了,就在下午下班以后,那时候打球一直能打到黑天看不见……。”

傅松微微撇撇嘴,50年代普通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你们这些机关里的人特么的还有力气打篮球。

郭贺年、刘銮雄这些湘江人,听得津津有味儿,郭慧光仗着年纪小,追问道:“那沐城有没有拿到冠军?”

姜万云道:“刚开始我们是业余队,一边工作一边打比赛,60年就从乙级联赛升到了甲级联赛,61年沐城男女篮都是省里第二名。

打完省里的比赛后,沐城就成立了专业篮球队,62年我们就包揽了省里的男女篮冠军,63年蝉联,64年省里没有成年队比赛,青少年比赛我们还是冠军,65年的联赛男女篮又拿了双冠。

加上青少年比赛,沐城一口气得了四连冠,名气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郭慧光又问:“这只是省里的冠军,全国的冠军呢?”

姜万云笑道:“全国赛是以省或军区为单位参赛,沐城篮球队在当时只是一个地方队,没有资格参加全国赛。

不过除了省里的联赛,沐城篮球队还每年到东北去一次,东三省的篮球水平都很高。路线一般都是大连、鞍山、沈阳、辽阳等等,有时候还转到河北唐山。

除了沈阳军区和辽宁省队之外,其他的球队我们都碰过,一直保持不败,基本没有对手。

1964年,参加完全国甲级联赛后,一直都在全国排前几名的吉林队来到沐城。

我们在老少年宫那里打了一场比赛,最后我们赢了吉林队两分,当时观看比赛的人特别多,人山人海的,房子上都趴着人。”

傅松笑道:“有点像看露天电影。”

姜万云表情夸张道:“比露天电影的场面还火爆,老少年宫你可能没印象,有点像苏联那种老厂房,人站在窗户上把阳光都给挡住了,房梁上都蹲着人。”

刘銮雄道:“这倒是个很好噱头。姜先生,沐城有职业篮球队吗?”

姜万云神色一黯,摇摇头道:“66年后沐城就再也没参加过大赛了,不久后沐城的篮球队也解散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恢复,唉……!”

傅松道:“内地一直都没有职业联赛,哪来的职业球队?都是地方和省财政在养着,是不是姜部长?”

姜万云笑道:“那倒是,现在的篮球队确切地说,应该叫专业队,跟国外的篮球队确实不一样,我们是为荣誉而战。

不像国外的篮球运动员为钱打球,听说那个叫乔丹的一年工资就好几百万美元,啧啧,在场上打一分钟,就能顶我好几年的工资,吓死个人了。”

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傅松以前也跟姜万云见过几次,但今天才发现这小老头儿居然这么风趣,笑着道:“姜部长,俗话说的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正是因为美国职业联赛舍得给钱,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球员涌现出来。”

姜万云晃晃脑袋道:“以前我们代表沐城打比赛,每天只有两毛钱的补贴,可我们甘之如饴,压根没考虑过钱不钱的。

后来成立专业队后,挂靠在沐城体校,有工资了,但也没多少钱,确实跟国外的没法比。”

傅松道:“体育比赛职业化是大势所趋,我估摸着用不了多久国内肯定会成立像nba一样的职业联赛。”

姜万云笑着问:“傅总,你是咱们沐城的大企业家,到时候可以赞助一支篮球队嘛,让我这个老东西也过过眼瘾。”

特么的,这个老家伙不讲武德!跟程式澎、徐英一丘之貉,也是个死要钱的!

傅松干笑了两声,打哈哈道:“这个到时候再说,再说。”

扯完了题外话,大家的注意力又回到了正事上。

徐英道:“市里倾向于成片开发的方式,土地出让价格可以商量。”

傅松撇撇嘴,自己这个师姐真是打了一手的好算盘。

过去,土地成片开发主要是由国家先征用成片土地,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再吸引外商到区内投资办企业,也就是所谓的“筑巢引凤”。

比如深圳的蛇口工业区就是这种模式,还有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这种模式。

但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受资金的约束,一般而言,1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大概需要1-1.5亿元人民币。

很多地方一年的财政收入就几亿、十几亿,根本无法承担这么高的开发成本。

于是,有人就想到了利用外资来开发成片土地的新路子,也就是所谓的“引鸟筑巢”。

最早提出这一模式的是1988年海南洋浦开发区,但枪打出头鸟,这一模式被一些人批判,最后一直拖到去年才正式启动。

这一模式在海南受阻,却很快被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厦门经济特区等地区所采纳。

实际上上海浦东的土地批租出让、沐城老城区旧城改造本质上也是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地方政府省时省力,关键是省钱,甚至不用花一分钱,还能赚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