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走出香江 > 第172章 应对之策

第172章 应对之策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什么证据?”

陈强道:“就是和昌实业与宝德投资,奔达集团,还有罗氏国际等等,凡是郑一鸣怀疑的对象,都在调查的范围之内。”

“这么多企业,准备调查到什么时候?”蔡致良有些无语,等调查出结果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陈强也知道,有些急病乱投医,解释道:“这次有些突然,重点自然还是和昌实业和宝德投资,至于奔达集团,最近跟天门置业在九龙的地块上产生冲突,也不清楚是一家,还是联合起来的。”

“你接着调查。”蔡致良进而吩咐道:“东方日报不是讲,天门置业因为在内地的大量投资,而面临危机吗,那就将所有在大陆有投资的上市公司,都曝光一遍。总之,就是将水搅混了,看看那条鱼会浮上来。”

一旦水被搅混了,天门置业也就不起眼了,如果还想要进一步搞天门置业,必然会有其他动作。

“这也是个办法,我等下就安排,撤了明天的头版。”报社明天的内容已经安排好了,现在又得重新排版了。

“除此之外,还需要发表几篇评论,核心观点就是看好房地产业,不看好本港的纺织业,房地产市场会继续高速飞涨,而纺织业会被逐渐淘汰。”看好房地产,自然是为了托住天门置业的股价,而看衰纺织业,自然是新账旧账一起算,毕竟动用了东来贸易行的资金,总要有些彩头。

“怎么还有纺织业?”房地产可以理解,但是纺织业就不同了,目前还是支柱产业,得罪的人太多。而且,这将是明秀报社第一次如此大力气捧一个行业,也是第一次如此大规模贬低一个行业,不得不慎重,以至于陈强有些犹豫,一旦出错,将极大影响明秀报社的信誉。

“放心吧,总体只是善意的提醒,他们会感谢你们的。”蔡致良还是老一套,道:“具体内容,韦敏半小时之内会传真给你。”

“行,我跟老鲍说一声。”陈强叹了口气,今晚有的忙了。

“辛苦了。”蔡致良随即挂断电话。

周六休市,这是明秀报社的主场,打头阵的是天天日报,明秀报社旗下目前销量最高的报纸,详细例举了各大投资公司在内地的投资状况,剩下的就交给股民们自己去评判,下周一自见分晓。

特区开放已经十年的时间,港交所的上市公司,有一家算一家,十有八九都能跟内地扯上关系。天天日报所要做的,就是将大家拉回同一个起跑线,谁也别死拽着谁不放。

将水搅浑的同时,也将祸水东引,像中信泰富,九龙仓,长江实业等等,尤其是新世界发展公司,这个月初还宣布在粤省投资交通基建,而天门置业与之相比,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公司,也就是近两年随着房地产市场暴涨,以及并入世贸大厦,至今亦不过30亿的市值。随着天天日报的宣传,尽量隐藏在汪洋之下,不再显山露水。

而明秀日报作为销量最高的财经日报,自然不会像天天日报那样煽风点火,重点关注蔡致良所提的两个行业,发表了两篇文章。

第一个自然就是房地产领域,回顾了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这十年间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尤其是中英联合声明,确定香港回归之后,房价不断走高。虽然近两个月,恒生指数已经跌回1987年股灾后的水平,而房价相较于股灾时的价格,已经翻了一倍。

明秀日报最后做出预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房地产升值的趋势不会改变,甚至会如同日本一般,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

在房地产市场评论中,也不忘提到怡和,去年集资百亿,在美国房地产最高峰的一年,怡和购入大量的土地,随着今年房地产市场遇冷,距离去年的高峰已经跌去5%,并还在持续下跌,告诫广大地产公司,投资需谨慎。之所以加入怡和,主要是郑一鸣觉得此次天门置业时间背后有怡和的影子,本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原则,也将怡和捎带了进去,实话实说而已。

另一个行业自然就是纺织业,而评论以《香港纺织业的慢性死亡》为标题。明秀报社从现代纺织业的兴起作为开端,论述了纺织业在欧美的发展,到二战之后日本的崛起,从四小龙到四小虎,纺织业沿着一条固定的路线,不断的迁移,兴盛乃至于最终衰落,论述了香港纺织业即将走进坟墓。对比同期的四小龙,再没有一个经济体,如香港一般,依旧以低端的纺织业,占据四成的工业水平。

评论中论述了香港纺织业不断向四小虎和大陆迁移的事实,重点批评了以罗氏国际和丽新制衣为代表的制衣业,不思进取,至今依旧在最低端的纺织业打转,被淘汰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月初以来,应港交所和相关人士邀请,发表数篇评论,看好香港的经济发展,一直没什么效果,让陈强和鲍国威甚至有些怀疑明秀报社的影响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厉害。

但是这次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不过却又在情理之中。

此次涉及的纺织业,自六十年代以来,就是是制造业中雇员最多的工业,涉及30万人的饭碗,以及其背后的家庭生计,再如何重视也不为过的。

以致于明秀报社的宣传机器这次全力开动,真是惊天动地,风头一度盖过刚刚上映的《奇迹》,这部由程龙和梅艳芳两大天王巨星主演的电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