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走出香江 > 第67章 钱从何来

第67章 钱从何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王志强自然懂,这是最后的依凭,一旦使用,就再也没有威胁了。

离开茶楼街,蔡致良回到明秀大厦,在办公室接见了从台湾来的廖成凯。廖成凯此次向他汇报金河德州电子的事情,经过三个月的生产,良率已经逐步提升至三成以上。

临近月底,据廖成凯推测,本月将首次盈利,大概20万美元。

“总算是见到盈利了。”蔡致良道:“之前你曾提议过,后来顾教授也跟我建议,扩大电子厂的规模。我思虑再三,决定还是听从你们的建议。”

廖成凯自然大喜,这本就是他此次前来,所要争取的,没想到在听完他的汇报之后,蔡致良率先提了出来。

“确实应该扩建了,从下个月起,即便是良品率再有所提升,也难以满足现今订单的需求。”

“订单都是发往何处,北美吗?”蔡致良的猜想,应该是北美的需求比较大,毕竟那边的工厂都被挤破产了。

“不是,大多是在台湾内部消化了。”见蔡致良不信,廖成凯道:“近十余年来,台湾电子工业迅速发展,产值已经超过十亿美元,而台湾只有我们这么一家晶圆厂,消化工厂这点产能,不再话下。我此次前来,本就是跟你说这个事情,希望能够扩大规模。”

或许订单量的迅速增长,让廖成凯调查了一番电子工业,有了超过十亿的规模。既然如此的话,确实应该扩建工厂了。

“扩建工厂的事情,你同工研院,以及德州仪器的代表提过没有?”扩建工厂的话,是需要追加投资的,自然需要知会另外两个股东。

“还没有。”毕竟蔡致良才是大股东,没有他的同意,廖成凯跟其他人说了,也不管用啊。

“你此次回去之后,就跟他们商议一下,再筹资一个亿,问问他们能投资多少?”蔡致良想了想,道:“还有银行那边,能贷多少,尽量贷多少。”

廖成凯道:“工研院和德州仪器那边好说,只是银行那边,估计不会答应,上次还是白纸黑字的合同,都拖延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此一时,彼一时,当时工厂尚在建设中,前途未明,如今已经产生盈利,前景一片光明,怎么能一样呢。”蔡致良分析道:“就像当初联华电子寻求投资之际,各大公司不看好其盈利前景,纷纷捂紧钱袋子,而等到联华电子产生盈利之际,立时眼红不已。所以你再次去找银行贷款,他们不仅不会拒绝,甚至比你想象的更加慷慨。”

“好的。”廖成凯有些不以为然,不过蔡致良这番话倒是为他提供了一个思路,道:“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台湾的大公司中集资,而不仅限于工研院与德州仪器。正如您所说的,既然眼红联华电子丰厚的利润,那么遇到技术更加先进,利润更为丰厚的金河德州电子,想来他们也不会拒绝的。”

“可以。”蔡致良点头,道:“你回去后,尽快拟一个名单出来,最好是同半导体产业相关的公司。如此一来,我们先行一步,同这些半导体公司结成联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后来者,保证金河德州电子的利益。”

“我之前就一直在半导体公司做事,他们会动心的。”廖成凯显得很有信心。

随后,两人商量了一下投资与扩建方面的细节,都觉得工研院追加投资的可能性不是很高,目前的重点还是德州仪器和银行贷款。

这样可以保证蔡致良的控股权,并有望得到德州仪器的技术授权。只是如此一来,需要蔡致良投入的资金太多。

————

如果蔡致良不愿投入太多,那就必然需要拉拢各大半导体公司的投资,就只能降低自己的持股比例,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也正如蔡致良刚才说的,如果本地公司能够投资,对于扩张金河德州电子在台湾人脉和渠道,好处自然不用多说。

最后的问题便是扩张到何种程度,以及需要多少资金。

如今晶圆的月产量不过1万出头,芯片产量不过50多万,当然,良品率还是可以再提升的。经过两人讨论后,决定将晶圆的月产能提上至3万片以上,规模是现在的三部,预计需要2亿美元左右的投资。

只是,钱从何来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