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 第59章 此去通途25

第59章 此去通途25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谢雁怎么看都不像是会抱着人哭的类型,反而苏擎更有可能。

想到这里,他自觉离苏擎又远了一点。

宋修竹的组员们也在讨论。

“没想到她会提出这样的方案。”

“如果我们也选桥梁,在这个方案面前恐怕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没错,”

组员看了眼宋修竹,这才感受到自己选题的优势,“她太厉害了,十五岁?我十五岁的时候,还在提前补高中课吧?”

“宋修竹,你觉得她这个方案能不能过?”

宋修竹想了想,道,“这个方案只可能有两个成绩。”

他对谢雁提出的新理论并不熟悉,在仅有的数据面前,无法立刻判断这个方案的可行性,但他依然根据自己的直觉猜测了结果。

“第一种结果,因为理论不成立,而直接成为废方案。”

组员好奇问,“第二种呢?”

少年眼神微动,看着台上镇定自若的女孩,他轻轻松了口气,道,“一个挑战超出世界第一斜拉桥跨度近两百米的方案,一个世界斜拉桥从未构想过的主跨径,如果能成立,第二种可能,显而易见。”

它会打破斜拉桥的技术瓶颈,推进斜拉桥技术突飞猛进,同时,让世界第一的斜拉桥——

出现在华国!

这个方案,如果被评审判断具有可行性,就不是设计方案比赛第一,而是华国第一,世界第一!

而宋修竹和谢雁两个小组的方案,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忘记了,这只是个方案设计大赛。

如果是正式的桥梁设计方案,必然会更加谨慎,小心,保守,求稳不求胜,且将每一个现实因素都考虑在其中。

但方案设计比赛,比的是一种概念,一种想法,一种挑战和一种技术。

谢雁的方案,毫无疑问,这些全都符合。

它唯一的缺点,就是过于的大胆。

林铸江所问的每个问题,看似并不看好这个方案,不是在挑问题,就是在打压设计者的积极性,甚至他自己在整理的理论,也没有站在赞许的角度,而是站在怀疑的角度。

没有别的原因——

他对谢雁的要求,并不是要夸赞她的想法多么天才,设想多么聪明。

他提问题,挑难题,泼冷水,是因为他把这个方案,当做真正可行的桥梁方案去考虑。

而这种考虑,他早就设想过了,只是一直因为工作原因,没有进一步地花时间去研究。

以林铸江的眼光,怎么看不出这个方案的潜力和冒险?

但在过去的数年工作生涯里,他冒着风险,挑战过无数的不可能!

这几个问题,谢雁回答的很自信,但他也从她的回答和态度中,看出来一点——谢雁是知道这个方案的风险和困难的。

他问出的几个问题,她都早有准备。

但是,她也有克服这些困难的决心。

这几天,他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沪城要修建第二条跨江大桥,该选在什么样的地方,是否采取和以前一样的桥型和技术。

得出的结论是——

宁缺毋滥!

第一条跨江大桥修建时,加国的桥出现了裂缝,他晚上睡不着觉,房间里贴满了裂缝的照片,一张一张,每一条裂缝的模样和数据,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那个时候难吗?

难,也要上!

新方案若能成功,以后六百米的跨度就不再是问题,浦江上任何一个合适的地方,都可以架桥,都可以直通两岸。

这座桥若能成功建造出来,将在未来的数十年内都领先国际的斜拉桥水平。

桥柱不会落在江里,船只不会有撞柱的危险,这对于经常起雾的浦江来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优势。

评分结果出来,按照方案设计大赛的标准——

苏擎组的六百米跨江大桥设计方案,毫无悬念地夺得了第一!

第二名,是宋修竹的跨江隧道,第三名,也是桥梁设计方案。

显然,在最后的评比中,更多考虑的是创意、想法、观点和理论优势。

苏擎组的桥梁设计方案距离满分只差了三分。

这三分,都是林铸江扣的。

“这个方案还有一些风险和困难点没有现实数据作为依据来解决,斜拉索的实验数据也等待补充。”林铸江说完自己的扣分理由,最后道,“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敢想,敢写,敢造的方案!”

而华国的桥梁,正需要这样的方案。

方案设计比赛的前三名,都送去了有关部门,谢雁估计,这个项目不出意外会由林铸江来负责。

因为整个沪城,找不出第二个比他更了解空间结构性理论在桥梁上应用的人!

方案设计赛结束,三人组却没有解散。

苏擎和方斯闻快毕业了,这一两年,其实他们已经在参与沪城的各个桥梁的设计当中,等斜拉索的实验数据出来,确保可行,林铸江又将这个方案提了出来。

沪城经过审查和验证之后,决定采取它作为第二座跨江大桥的方案雏形!

与此同时,这个方案也报上了全国桥梁设计方案大赛中,作为同舟大学的参赛项目,最后夺得了第一的名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