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 第105章 晋江独家

第105章 晋江独家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晚上睡觉,小苗和梅子住一块儿。

冬子跟五一睡高低铺,三子睡沙发,刚刚好。

第二天,小苗跟冬子、梅子去部队大院逛了逛。

还专门跑到家属区,在楼栋底下站着,朝上望了望。

那套房子搬进了新住户,阳台上晒着衣裳,有大人的,也有娃娃的。

冬子和梅子看着,就像了却了一桩心愿。

到了柳进军家,看到床上躺着的小娃娃,就挨个抱了抱,把孙玉华紧张得不行。

“梅子,轻点,可不能把妹妹弄醒了……”

这是柳凯跃,小名跃跃,才三个月大,嗷嗷起来嗓子可嘹亮了,整个楼洞都能听见。

冬子和梅子住了一个星期,就要回去了。

快开学了,要准备一下。

柳进军有一个上学机会,心里很犹豫。大哥打电话给他,说机会难得,千万不要错过了。可家里有一摊子事儿,哪里走得开?

孙玉华瞅瞅女儿,咬了咬牙。

“进军,你就去吧!”

“玉华,凯凯三岁正顽皮,跃跃在吃奶,你自己哪行啊?”

“进军,有托儿所呢,冬子和梅子都住过托儿所,五一也住过,就把凯凯搁在托儿所好了……”

孙玉华故作坚强,柳进军还是不放心。

孙梅英听说后,就赶过来。

“进军,有大姐呢,玉华这边有啥事,我招呼着。星期天接凯凯过去,跟三子做个伴儿……”

“好,那大姐费心了……”

家里安排好了,柳进军决定去军校学习。

他今年三十一岁,原地踏步的话,就面临着转业。他希望留在部队上,这些年下来,早把部队当成了家。

*

赶在开学前,柳进军带着冬子和梅子去了金陵城。

田大旺一家又恢复了平静。

秋季开学后,田小苗在本校读高一。

五一上了小学一年级,大名叫田朝阳。从学校报到回来,就仰着脖子大声宣布:“爸爸,妈妈都听好了,我叫田朝阳,不能再喊我五一了!”

“好,田朝阳同学!”

田小苗憋着笑,五一就像个小大人。

高中开了不少课程,田小苗下了力气想学好数理化。她跟盛爱龄一个班,还是同桌。这是盛爱龄要求的,班主任点了头,让她俩坐在了一起。

这时候,持续了几个月的辩论有了结果。

以往,握笔杆子的都是知识分子,工人群众是没有发言权的。这一回展开了话语权的争夺,其他单位还好,文化界是重灾区,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思想方面的。

田小苗看着报纸,想起了后世的公知。

编个故事,阴阳怪气的,影.射一下。殊不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会看不出来?或者是无病哼哼,风花雪月的,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与社会脱节。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世界观要改造。文艺创作要从实际出发,要从人民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那一套。

舆论是武器,你丢了,别人就会占领。

上面早就意识到了,大鸣.大放就是想把问题暴露出来。不然,怎么改造?

机关的整顿力度也很大,下放干部达八十多万人。

有的去厂矿企业,有的去街道,有的下乡蹲点,工资待遇不变,但工作变了。留在机关的干部也不好当,被群众监督着,兢兢业业,生怕出了问题。

田大旺听说老何去高校当书记,吃了一惊。

他打电话过去,何宏民倒是很自在,说:“学校清静,没那么多事儿……”

曹玉英一开始很生气,老何是十三级干部,说下来就下来了?可听说高校分配房子,面积还很大,又高兴起来。

孙梅英这才明白,小苗不让她乱说话,就是怕人家揪小辫子。这是思想表现,不积极也就罢了,千万不能拖后腿儿。

看看老何资格多老,硬是被岳父一家拖累了。

*

“增产节约”运动开展以来,成效很显著。

到了十二月,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全国上下都很振奋。教育领域也开了新篇章,正式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这对“扫盲”运动和教育普及很有帮助。(注2)

田小苗怕错过了,打算教大旺和梅英汉语拼音。还准备去新华书店买一本最新版的《新华字典》,让大旺和梅英对照着汉语拼音,学习生字,提高文化。

这时候,老家那边传来了消息。

田大顺去了镇子上,进了加工厂。这是县供销社投资兴办的,把山菌、山菇、野果子等加工包装后,销到大城市去,甚至出口换取外汇。

靠山村分了三个招工指标,给了田大顺一个。

村里有意见,说凭啥给田大顺?就他那表现谁都比他强。

可田秋山还是签字同意了。

这是江队长从县里弄来的指标,特意提到了田大顺,说:“本来,一个村最多两个名额,这是县里照顾,多给了一个……”

田大顺喜出望外。

自打大壮兄弟去了镇子上,赶着驴车到处收山货,还按月拿工资,把他眼馋得不行。听说是江队长帮得忙,就跟许凤莲一个劲儿地抱怨着。

“瞧瞧你,那时候把人家得罪了,什么好处都轮不到……”

因为这个,田大顺没少跟田老汉诉苦,说要一碗水端平,让大旺也安排一下。田老汉给大旺写信,田大旺晓得家里的情况,大哥一家娃娃多,负担重,可这得瞅机会,不能给江队长添乱。

一九五七年,县里大干快上,弄了不少项目。

可城镇人口不能再增加了,就把厂子设在乡镇。招来的职工自带干粮,公家管发工资,福利待遇也有,就是不管口粮。农忙时,回家种地,农闲了集中干活儿。

这么一来,也符合城镇的情况。

江文松调到了专区。临走前,给靠山村安排了指标,算是对当年蹲点村落的支持。余晓华也随着调动了,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县城。

田大顺和田大壮在镇子上,跟柳老汉一家联系上了。

去年,柳进山开的山货铺子入了合作社,被县供销社并入了土产公司,是最早一批职工。柳老汉也随着入了供销社,看管仓库。后来,柳进军联系了老战友,把二哥柳进山调到了县土产公司,算是走出了山区,也能把一家人带起来。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对农村的限制也开始了。

上面发了通知,限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动。也就是说,城乡差距开始拉大,农民想进城变得困难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注1:参考了百科知识中关于建设成就、科技奖的相关资料

注2:参考了百科知识中关于一五计划和汉语拼音的相关资料

=======

昨天太忙了,没来得及更新,很抱歉~

^_^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