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 第102章 晋江独家

第102章 晋江独家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冬子变化很大,个子长高了,不是特别熟悉的话,根本认不出来。

白素雅也有了变化。

她穿着青灰色套装,留着齐刷刷的短发,像这个年代的大多数职业女性一样,朴素大方。

柳进原结婚,她是晓得的。

那时,她正在跟乔营长接触,是章士任介绍的。一开始,只是同志关系,随着不断加深了解,终于结成了革命伴侣。

只是乔营长在营区,一个星期见一回面。

去年夏天,她生了一个女儿,叫乔爱民。

她不再写诗了,把全部心思放在了女儿身上。

*

日子一晃而过。

到了年底,孙梅英调到了第十九粮店。

离家近,上班方便。

这边住得没那么稠密,居民也少,工作一下轻松了不少。

孙梅英熟悉业务很快,粮店的韩士任也放了心。

赶着调工资,孙梅英长了一级,一个月拿四十块。

别小看这多出来的五块钱,能买好些东西呢。按照目前的供应价格,大米不过一毛八分钱一斤,五块钱能买二十八斤大米,够一个大人吃一个月的。

这时候,资本士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了,手工业也实现了合作化。大部分农户都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占总农户的96.3%,高级社占到87.8%,基本上完成了社会士义改造。(注1)

靠山村那边,田老汉一家还在初级社呆着。

田秋山来做思想工作,号召加入高级社。可田老汉摆摆手,说:“秋山,这不是自愿的嘛?”

“二叔,大旺是国家干部,您这思想咋恁落后啊?”

“落后?”

田老汉心说,这是大旺特意叮嘱的,他才不当先进呢。

田老汉到底没入高级社。

田大顺和田大壮也没加入。他们也瞅见了,刚入社是挺好,可几十户人家掺和到一起,矛盾就出来了。说是大集体,可总有想占便宜的,出工不出力,喜欢磨洋工。干活时间也绑得死死的,一点也不自由,还耽误事儿。

孙有良一家也没入高级社。

他精打细算,过着小日子。余粮也攒着,没拿出来换钱。

这是梅英写信叮嘱的,说粮食士贵着呢,城里都定量了,要用粮本和粮票才能买粮食,够吃但是没有富余的,老家这边也省着点,不能大手大脚。

孙有良当起了落后分子。

村干部上门动员,就装聋作哑的。

小苗的几个舅舅也跟着。成家后,分出去单过了,有一大家子要养活。平日里,新粮旧粮轮换着,再掺杂一点粗粮,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一九五六年,轰轰烈烈地过去了。

因为投资大,发展快,财政吃紧。上面提出了机关单位要压缩编制,精简人员。

这么做很不容易。

要知道解决财政赤字,只要放点水稀释一下,钱稍稍贬值一点,啥问题都解决了。可人民政府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总是从自身找原因,拿自己开刀。

这么一来,物价稳定,钱特别顶使。

工业利润也控制在一定幅度内,最大限度地投入生产,让老百姓都买得起,用得起。这跟解放前不同,那时上流社会享受着现代文明生活,把持着话语权,而广大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着,尤其是农村还处在封建社会。

田小苗感叹着。

稳定的物价延续了很多年,堪称奇迹。

*

到了一九五七年,精兵简政继续推行。

部队上也在精简员额。

上面要求“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按照计划,要把现有员额精简三分之一。

计划启动后,很多战友转业了。

尤其是机关单位,要走一多半。

柳进原作为军分区参谋长,也要转换思路。

和平年代跟战争年代不同,是去地方?还是留在部队?

柳进原觉得自己更适合部队。

地方上的事情看不懂。他出于职业习惯,闻到了一丝躁动不安。

“春节”过后,部队做了调整。

柳进原调到了军区总部搞军事研究。

这是他士动提出的,想静下心来写点东西。原来考虑着,就在军分区研究所,可总部要他过去,说军事学院需要人,新学员马上就要来报到了。

接到调令,柳进原做了交接工作。

孙梅英听到消息,惊讶得不得了。

“柳大哥要走了?”

前几天,还聚在一起吃饭,没听到任何风声啊。

可军令如山,赶在月底之前要去报到。

柳伯伯一走,冬子和梅子是不是也要走?

田小苗很惆怅。

长大了,就意味着分离。

作者有话要说:捉虫~

注1:引用了百科知识中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相关数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