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带着农科院和爷爷一起穿了 > 第32章 借粮

第32章 借粮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崔教授最近因为忧虑一直没休息好, 如今看到孙女平安回来这才松了口气,他无奈的叹一气:“听说冀州刺史被杀了,朝廷派晋州附近的军队去镇压, 这仗怕是得打一阵子。”

时知觉得冀州刺史死的挺冤,他虽有处置不当的过错,可真的罪不至死,这两年朝廷不断加税还拖欠饷银弄得出了乱子这可不是冀州刺史一个人的锅, 可惜叛军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朝廷那只能找他算账。

崔教授揉了揉眉心:“前两天桐州刺史王茂和防御史靳忱来清河了。”

时知听了这话后眼睛转了转:“他们是不是来借钱粮的?”

朝廷拖欠饷银肯定不止冀州, 桐州的官员看到冀州出了这种乱子, 自然要想办法解决的。

崔教授点头道:“是啊,崔氏是桐州最有势力和名望的家族, 只有把崔氏说动了,别的家族才会跟着掏腰包。”

对于这一点时知是很认同的, 但她想的更多,这次可以借但下一次呢?国库空虚是大家都知道的, 这种拖欠饷银外加增加赋税的事肯定还要时常发生。

时知想起朝廷那副半死不活的样子, 嘲讽道:“他们开口借可说了什么时候还?如今寅吃卯粮, 他们哪来的还账能力?”

“眼前这一关都难过去, 他们哪还有余力去考虑以后?”崔教授这两天看着这两位封疆大吏着急上火的样子也不是不同情。

可崔氏又不是他一个人的,况且这朝廷又不是他的, 用自己的钱给朝廷养兵这才是傻子呢, 可又不能真的一毛不拔。

这种情形下, 时知也是赞同借粮的,她想了想道:“族里有讨论结果吗?”

崔教授嗤笑:“他们大概是不想出太多, 但又怕真出兵祸危机自己, 吵吵了两天也没出个切实结果。”

时知早就知道崔氏大祖房的旁支族人是个什么德性了, 要不是脑子拎不清楚, 也不会仅仅因为嫡脉子嗣出问题就衰落成这样子,看看人家别的世家,旁支子弟该出息的还是出息。

时知冷笑:“等过几年,一定要好好腾出手给族里修修枝,这些年他们是被原先的家主惯出一身毛病”

但现在还不是动用雷霆手段的时候,外患未解时知决定先忍一忍那帮脑子不清醒的家伙。

她心里大概估算了下存粮对崔教授道:“爷爷,咱们可以给一部分粮,家主府前两年的陈粮都可以给他们,大概还有将近两万担,刚好也当清理积压存货了。”

崔教授诧异的看着孙女:“你想做交易?”他这孙女可不是个吃亏的主儿。

时知笑了:“知我者祖父也,有家主府这两万担粮食,族里再拿五千担,所有人眼里这几乎是崔氏大出血了,这个诚意相信刺史和防御史都会明白的。”

崔教授算了下,的确是这样,崔氏田地在桐州有很多,这个世界幅员更加辽阔,土地资源并不短缺,崔氏经营几百年,光桐州地界的土地就有六七万顷土地,当然了这说的是整个家族,那家主府也是占了上万顷土地。

注意了这里说的是“土地”并不是良田,这些“土地”除了产出固定适合生产粮食良田外还有林地、山地和没有开垦的荒地。

而“良田”又分为上等田、中等田和下等田,桐州地界家主府的万顷田地中良田只有两千顷也就是二十万亩。

看着也很多了对吧,但换算一下产出,崔教授他们过来前,风调雨顺时上等良田平均亩产百斤出头,但大多时候旱涝灾害每年都有,所以一亩地产出几十斤是常态,很多时候甚至颗粒无收。

崔家农庄上的农人其实算是卖身的佃农,但就像崔氏这样的顶级世家劳动力也是不够用的,所以有一多半良田会租给普通百姓耕种,田租五取二,每年因为年景不同再加上田地产出不同,每亩平均下来也就二十多斤。

作为土地的主人,田地交税也是地主的事儿所以每亩地还要交一斗田税也就是六斤粮食。

家主府出租了大概十五万亩土地,最好的年景田租收入粮食三百万斤左右,也就是三万担,当然这是前几年的数据。

今年桐州总体上没闹大规模的旱灾和涝灾,加上小麦和蜀黍的新种子还有新的耕作方法在桐州推广,家主府在桐州地界的租子的总共收了将近四万担粮食。

因为有“神农六号”在崔氏农庄种植,崔教授改良了套种耕作方法,把“两年三熟”这种在这个时代只有雏形还不成熟的耕作模式进行了改良,在庄子大规模实验并获得了成功,今年刨除留给农人的口粮入仓大概也有三万多担粮食,然而外人不知道这事儿,明面记录入仓的粮食是一万多担。

家主府现在田地收入只有桐州的收粮食,桐州以外的土地和庄子一部分已经出售,剩下没卖的这几年都是直接换成金银送回来的,毕竟粮食太多运输不方便不说还容易损坏,所以账面上一年也就入账五万担粮食。

这些粮食除了自己吃还要拿来养仆婢、工匠、护院兵勇,家主府还有着马场和养殖场这也需要饲料粮食供给,外人眼中家主府还真没有多少存粮,一下子拿出两万担粮食真算大出血了,半年的田地收入呢。

崔教授一时想不出孙女想干嘛:“那咱们用粮食交易什么呢?”

时知神色有些雀跃:“官职和蒲尊山的地契,不管桐州刺史也好防御使也罢,他们手里有的不也就是这点儿权利了吗?”

既然朝廷拿不出钱还账,那用官职和一座煤矿换些钱粮也不是不行的。

崔教授嘴角疯狂抽搐,他怎么才知道自己这个孙女还有当“奸商”的潜质,这种话竟然就这么从她嘴里出来了。

“也不是不行,”崔教授其实也觉得可行,既然要出血,那换点什么总算不太亏本。

时知美滋滋的道:“爷爷,清河郡都尉的职位和一座煤矿让桐州刺史和防御史去朝廷那里运作下应该问题不大吧?”

都尉掌握一郡军事,职位仅次于郡守,是正四品武官,品阶不高不低,统兵两千人,官职实权恰好也不大不小。

其实原本清河郡的都尉是崔氏控制的职位,毕竟在大本营嘛,所以这个职位以前尽管不都是姓崔的做,但全都是拜在崔氏门下的官员任职,可七八年前崔清辞官后不久这个职位就脱离了掌控,而崔清当时因为儿子去世对任何事都心灰意冷也没再争取。

这是崔教授和时知过来前的事,他们穿过来时光适应新身份已经自顾不暇,根本没有余力去挽回政治资源上的颓势。

至于煤矿,现在大多数取暖和冶炼主要是还用木炭,煤矿挖出的“黑炭”现在大多还是穷苦人家冬日用来取暖的,所以煤矿并不怎么值钱,蒲尊山是桐州一座大型露天煤矿,从朝廷发现到开发有四五年的时间,但因为用途不大,开发的产量并不多,时知惦记它很久了。

别看时知这么稀罕它,外人眼里这座煤矿大约就是个“添头”而已。

崔教授沉思片刻道:“我写信给三老爷,让崔玉烟回清河。”

崔玉烟是崔三老爷崔静海的庶长子,今年二十四岁,读书没什么天分,打小喜欢舞刀弄枪十七岁时就被三老爷送去军营了。

听说崔玉烟现在在越州军营已经混到了正六品的子将武官官职,也算是族里比较有出息的后辈了。

崔玉烟的母亲是舞姬出身,即使生下崔玉烟和崔玉炽也没有资格入族谱,前几年崔灿没了后,崔玉烟兄弟才在崔清和崔静海合计下入了族谱。

庶出的庶出,生母又是贱籍,哪怕他的父亲身居高位又是家主的庶弟,在崔氏族人眼中也是不如旁支嫡脉尊贵的。

崔氏一族很少有投入行伍做低阶武官的,只有庶出尤其生母地位不高的庶出才会选择去刀尖上拼个前程,当然了像太尉或者大将军那样手握重兵的高阶官职另当别说。

族里拿这五千担是本来就是意思着要出的,家主府拿大头才是用来交易的,这官职给崔玉烟也不怕族里说闲话,毕竟花钱的又不是他们,更何况清河郡都尉换成崔氏的人是全族受益。

果然在崔教授把筹码拿出来时,王茂和靳忱几乎都怀疑自己幻听了,两万五千担粮食?

这可是桐州三万驻军三个月的口粮!崔氏就算再豪富拿出这些来怕也要把家主府的粮仓搬空一半儿。

他们表面上说“借”,可彼此都清楚这就是块“遮羞布”,朝廷和地方都还不上的,可他们实在没办法了,总不能眼看桐州也乱起来吧?

他们敢开口,所倚仗的不过是世家比他们更怕战乱发生在桐州的心态,因为一旦乱起来头一个遭殃的就会是他们这些“肥羊”,地方安稳才是他们得以延续的基础。

同样是顶级世家的冀州赵氏听说死了不少人,要不是他们家主当机立断跑去晋州避祸,此刻都已经灰飞烟灭了。

可他们同样明白世家在某些事上,永远是精明又吝啬的,长久以来世家都在“不见兔子不撒鹰”和“不见棺材不落泪”两种模式来回跳跃,万万没想到这次崔氏竟然这样“大方”与果决。

如今有了崔氏打头阵,去动员别的世家和大族就容易很多,今年桐州有了“福种”加上年景不错,桐州驻军一年的粮饷说不定就有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