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不负大明不负卿 > 第1317章 过度民主的假象

第1317章 过度民主的假象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对于货币改革,朱翊镠设想,有没有可能让铜钱永久退出市场?而像后世那样用“钞票”代替?大明当前的“银票”其实已在充当这个功能。

而对于盐政改革,似乎要更为复杂些,当前盐政改革离不开盐引(几百年后其性质还是一样),而盐引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复杂货币”。禁止私盐、推行盐业专卖制度到底有多难?

朱翊镠与三位阁臣确定改革的方针以及大体方向,但具体到底怎么做还需要廷议与诸位官员共同决定。

将主要思想传达后,朱翊镠接着说道:“三位阁老回去好生琢磨,如果盐政要改,那么茶税、酒税等,是不是也可以一律改为专卖制度?”

朱翊镠可不是随口一说。

茶叶是百姓必需的消费品,但需求量又有弹性,正所谓“寡需则量增其价而不为虐。”本朝建国之初,在南直隶严禁私茶,所以南直隶的茶税收入有六十余万两白银之多。

以晚明人口比明初增加五倍计,那茶叶消费量也该增加五倍,晚明若严格实施茶叶专卖制度,则榷茶收入应该不少于2000万两白银。

再看酒课税。北宋光是酒课的一年收入,就可达到相当于晚明一千四百九十八万两白银的程度。

而晚明人口至少北宋两倍以上,酒类消费规模可能还超过两倍。以最保守估计,如果明代实施类似宋代那样严格的国家专卖制度,榷酒一项的收入至少可达3000万两白银。

不妨先拿宋朝的赋税制度举个例子吧,看一个小国如北宋、南宋(相对于明朝),能将财富扩展到什么程度?

北宋时,两税尚占56%,但至南宋已降至20.4%和15.3%。

与此同时,商税急遽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这样,包括商税在内的非农业税,也就自然而然占据了财政收入的大部分。

北宋皇祐治平年间,商税比重不过40%左右,及南宋绍兴、乾道之交,仅茶盐榷货即占49%,连同经制钱、总制钱,非农业税达79%强。

而至淳熙、绍熙年间,茶、盐、酒等达56%强,加上经制钱、总制钱、月桩钱,非农业税更达84.7%。

而明朝的领土面积,人口数量都远远大于南宋,盐、酒、茶三项的消费更远大于宋朝。

然而南宋政府从中获得的收入接近5000万两白银的价值,而明朝政府却只有300万两不到。

至明朝,货币经济较之前代要发达多了,资本主义也已经萌芽,市场比较繁荣,各项商业制度也比较完善。

而南宋是个偏安一隅的小国,可为什么明朝政府,对,只能说是政府,反而不如南宋富裕呢?

自嘉靖后期,国家财政经常出现困难,入不敷出是常态。

对外战争穷兵黩武支出过大吗?或是白银进口减少货币体系崩溃了?或是铜生产匮乏?或是纸币的发行导致通货膨胀?或是注定逃不过三百年定律?

历史上,比明朝穷兵黩武的朝代很多,比明朝挥霍无度的朝代也多,明朝财政体系最后到底是怎么崩的呢?

朱翊镠在想,如果大明能在——至少盐、酒、茶增加税收,那么富裕程度该会远远超过宋朝,也会大大超过以暴力国家机器、进行掠夺之实的清朝。

至少在工业革命尚未到来之前这段时间,大明应该不会逐渐走向末路。

当然,这是朱翊镠的想法,尽管也得到内阁三位阁臣的附和赞同,但具体实施起来恐怕还有很大的难度。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因为明朝“过度民主”的假象(不准,姑且这么说吧),造成国家对许多领域的控制力微弱,甚至失去了控制。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