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和熹皇后秘史 > 第一百三十八章 玉门关之围

第一百三十八章 玉门关之围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个围的确不好解。

邓骘带去的援军是大汉最为精锐的部队,如今就算倾全国之兵营救,以汉军余部之战斗力也难以迅速打败气焰正盛的胡羌联军,加之即便此刻调集兵力,大军开拔,抵达玉门关也要十日,在关内粮草告急的情形下,若不能迅速解围,关内汉军支撑不了太久,到时候营救无果,反而将极大的折损兵力。

更危险的是,如今汉军主力被困的消息已经传开,若将大军悉数调往玉门关,其他边塞防守空虚,难保关外的鲜卑、乌桓、车师等蛮夷不会趁虚而入,对大汉群起而攻之。届时整个大汉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战火之中。

此时此刻,却非殿上的每一个人心里都明白,玉门关之围难解,可是没有人敢说出来。因为现在被困的,不只是大汉的大将军,还是当朝太后的亲兄长。

最后,还是太常张谦道:“太后,陛下,臣以为,玉门关之围凶险万分,万不可轻举妄动,需从长计议。”

邓绥立刻声色俱厉的斥道:“玉门关危在旦夕,哪有时间从长计议?太常何意,莫非要看着五万将士困死边城吗?!”

众臣们看着曾经面对滔天巨浪也可闲庭信步的太后,此刻再也无法保持镇定,毕显咄咄逼人之态,纷纷沉默不语。

一时间气氛无比凝重。刘祜见状,只能小心翼翼的调解道:“母后莫急,太常大人的意思应该是玉门关之围定然要解,只是形势危急,如何解围,还需从长计议。”

张谦见刘祜为自己解围,便立即附和道:“陛下所言极是。”

邓绥这才压下心头的怒火,目光坚毅的直视众臣,以一种不容置喙的口吻道:“玉门关,必须要救!谁愿领兵出战?”

玉阶之下却无一人回应。

邓绥扫视着眼前这群面露惊恐不安之色的臣子们,全然不见一丝与山河共存亡的血性,既失望又愤怒。她想起了在自己豆蔻年华之际,在贺兰山下的边塞中,看到的那一个个誓拒强敌,马革裹尸也毫不退缩的铁血将士。

也许汉人们安逸的太久了,就连自己也安逸的太久了。

就在邓绥险些克制不住怒火拍案而起之际,张谦上前谏言道:“太后,调兵需要时日,玉门关粮草告急,怕是撑不到大军来援,远水难救近火,臣倒是有个提议······”

“讲!”邓绥急不可耐的命令道。

张谦接着道:“凉州都尉府是距离玉门关最近的屯兵之所,凉州驻兵也是大汉的精锐之师,都尉耿夑更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不如命凉州驻兵先行奔赴玉门关解围,以便给汉军主力集结争取时间······”

听到耿夑的名字,邓绥心头不由一紧。自

先帝将耿夑贬斥凉州戍边后,快十年了,她再也没有见到过他,甚至都很少再听到别人提起他的名字。曾经威名赫赫,立下战功无数的车骑将军,仿佛被世人遗忘了一般,独自孤守着大汉的边关。

沉默良久,邓绥方才神色凝重的问道:“凉州都尉府有多少兵力?”

底下有人回答道:“一万五千驻兵。”

邓绥紧缩蛾眉问道“胡羌联军,有多少人?”

“照情报来看,至少五万······”

突然只听“砰”的一声,邓绥重重拍案而起,面带愠怒斥责道:“你们是想让这一万多将士再去送死吗?”

面对太后突如其来的暴怒,众臣们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还是刘祜机敏劝道:“母后莫急,朕以为太常所谏也有道理。大军征调需要时间,不能让玉门关内的大将军和五万将士们坐困山城,凉州骑兵素来骁勇,只要能拖住胡虏,争取时间,关内守军就有机会突围,只要能突围,大将军率关内守军内外夹击,何愁胡虏不灭。这是眼下最好的办法了·····”

“陛下所言极是······”众臣们纷纷附和道。

千般滋味涌上心头,邓绥第一次感觉自己没了主意。她的理智告诉她,凉州骑兵救援玉门关应该是眼下最为稳妥的方案了,但是她却莫名的抗拒。她隐隐知道自己所抗拒的是什么,可她也很清楚自己没有意气用事的权利。因为她是大汉的太后,她的心里只能有国,只能有天下,不能有一丝私情。

“好吧······”邓绥终于还是妥协了,没有人注意到她的眼底略过一抹悲凉,只听她沉声道:“即发圣谕,加封凉州都尉耿夑为车骑将军,立刻率兵驰援玉门关。”

接着,邓绥看向张谦道:“太常张谦——”

“臣在。”张谦上前一步领命。

“加封你为征西大将军,即刻征调兵力粮草,十日之内务必抵达玉门关解围。”

“臣领命!”

一切调配妥当后,邓绥正色对朝臣们道:“众位爱卿,汉兴数百年,胡虏无数次侵扰边境,烧杀抢掠,践踏大汉国土,但是我大汉将士们铮铮铁骨,寸步不让,才换来了如今的太平盛世。今日五万将士被困玉门关,孤知道要解救玉门关险之又险,可是我们不能退!因为如果我们今日丢下玉门关退回关内,明日,匈奴人就会再往前进一步,甚至西羌、鲜卑、乌桓,都会以为我大汉软弱可欺,纷纷卷土来犯。这是你们想看到的局面吗?如若不是,那么孤今日在此立下一誓,不论付出什么代价,玉门关一定要救!不止玉门关,属于大汉的每一寸土地,孤都寸步不让!从现在开始,孤不想再听到一句偃旗息鼓之语,诸位好好想想破敌之策,才是正道!”

一番话说的十余位手掌重权的朝臣们无地自容。这位出身将门的年轻太后,在面对强敌时不让须眉的气度,令他们不得不汗颜,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几乎要遗忘掉的气节和斗志。在经历了无数内斗倾轧,习惯了各种尔虞我诈之后,这一次,朝野上下真正的第一次同心戮力共克时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大汉的幸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