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和熹皇后秘史 > 第一百二十六章 四两拨千斤

第一百二十六章 四两拨千斤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邓绥冷冷道:“陛下已经下旨追封孟知图为一等明贤公,也会厚待其家眷子女,至于那罪魁祸首刘壁,陛下已下旨问斩,牵连其中的霍家也削了爵禄。这般处置,尔等还有什么不满之处吗?”

“不敢,不敢,陛下处置极为妥当。”张谦甚是恭谨的继续道:“只是陛下毕竟年轻,未经世事,这次的事情又难免让天下臣民们担心陛下治理朝政经验尚有不足,人心难安啊······”

看他们大有不依不饶之势,邓绥暂且退一步道:“那么依众位卿家的意思,此事究竟应该怎么处置呢?”

张谦与高翎互视一眼,高翎上前一步道:“太后,当年先帝临终前传位殇帝时,因担心君主年幼,国政不稳,故而托孤于当朝重臣。如今,太傅不幸薨逝,陛下又年轻,治国经验不足,臣等一致认为应仿效先帝,设立辅政大臣,共襄国事。”

原来打的是这个主意,邓绥立刻参透了他们此番借题发挥的真正原因。

转念一想,他们要分的可不止是皇帝权,分明是对自己这个太后放心不下,要仿效当年太后、徐防和郑众三权分立的局面,制衡自己。邓绥倒是想要看看他们要把谁给推出来,便不动声色道:“那依你们之见,谁堪辅政之重任呢?”

高翎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司徒陆珩大人,乃是百官之首,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可谓辅政大臣的最佳人选,总领内政,还有······”

“高翎,你这是什么意思?”站在邓绥身旁的陆珩一听这话却急了起来。他心想,太傅去世以后,自己身为司徒总领朝政,虽无辅政大臣之名,却实有辅政大臣之权,又难得太后信任,如今还要担这虚名有何用,反而引起太后芥蒂。高翎现在唱这么一出,把自己置于何地,究竟安的是何居心。陆珩愤愤转向邓绥道:“太后,臣以为······”

邓绥轻轻摆了摆手,示意他先不要说话,她注视着高翎,继续不动声色道:“还有谁?说下去。”

高翎略为迟疑了一下后接着道:“太常张谦大人。张大人出身行伍,精通兵法,可总领军事外交,辅佐陛下安定江山······”

张谦站在一旁一声不吭,只听身后十余名朝臣们异口同声道:“臣附议!”

邓绥沉吟片刻后,转向陆珩问道:“司徒大人以为如何?”

在陆珩看来,此刻的情景,像极了两年前却非殿上那场惊心动魄的政变。那场政变的结局,所有人都看到了。当时那般势均力敌剑拔弩张的局面,邓太后都可以谋定朝野,如今大局已稳,大权在握,张谦和高翎他们还能翻出多大的浪来。

除了这个原因,还有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这两年时间,陆珩对这位年轻的太后不知不觉之中早已心悦诚服,她的睿智,她的开明,和她的胸襟,既非当年的吕后窦后之类女流可比,甚至连文景皇帝也不遑多让。只是张谦和高翎这些人还在执迷不悟,既不懂女人当政并非什么祸国亡国之征兆,更看不清他们自己根本没有与邓太后相弈的筹码。

于是,陆珩神色凛然掷地有声道:“启禀太后,臣以为不妥。当年先帝托孤辅政大臣,是因为新帝乃无知幼童,可如今的陛下已经成年,处事果决,仁政爱民,有明君之风范,何须多此一举?再者说,先帝崩逝之际,内有民生困顿,外有强敌窥伺,如今海晏河清,天下安定,难道各位还不相信太后与陛下的治国能力吗?”

一番话说的张谦和高翎纷纷低了头。

邓绥从容的扫视了一遍众臣,她的目光沉静中带着能穿透人心的锋利,看的那些朝臣们一个一个的跟着低下了头,显出无地自容的窘态。邓绥的目光最后落在了张谦身上,问道:“太常大人以为如何呢?”

张谦哪里还敢分辩什么,连连道:“司徒大人所言极是,臣等思虑不周,还望太后恕罪,望陛下恕罪!”

邓绥遂云淡风轻道:“张大人,高大人,还有诸位卿家不必慌张,你们都是为了国事着想,何罪之有。今日之事,孤就当什么也没发生,各位也不必心存芥蒂,大汉朝还需要各位尽心尽力,才能辅佐陛下开创一番盛世。”接着,邓绥又话锋一转道:“至于陛下,确实处事有莽撞之处,以后诸事还要与众位臣公多加商议。”

刘祜上前一步,郑重道:“母后放心,儿臣会记住这次教训,以后自当慎之又慎。”

“臣等惭愧,臣等惭愧!”众臣见状,纷纷跪拜道。

看着邓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四两拨千斤,轻巧的将一场危机化解于无形,刘祜心里真正的敬服,也明白自己的手段和能力,比之太后确实相去甚远,自此每遇重要或难决之事,都要向邓绥讨教主意。

对于这位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后,刘祜从最初的畏惧,到后来的戒备,到如今才算真正放下芥蒂,从心底里把她当做一位良师,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亲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