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1627崛起南海 > 1952.第1952章

1952.第1952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不料这种判断也依然未必准确,去打听消息的手下告诉他,自己也没有听信这些负责招生的人一面之词,后来还随意找了几名文人模样的人打听了一番,但却并无统一的意见。简单来说,儋州很多书院都有自己所专精的领域,来这里求学的方向不同,那可能所认为的顶级书院归属也会有差异。

“不都是学写八股文的地方,能有多大差异!”薛正突然觉得有点头疼,自己早先还想要扮作游学文人进入儋州,但还好没去尝试这个路子,否则很可能半天不到就会在外人面前露馅了。

其中一名手下应道:“老板,事情不是这么简单,儋州的书院授业范围甚是复杂,而海汉的科举更重实务能力,又不考写八股文,所以这边书院所授的相关课程顶多也就是文学研究、公文撰写之类,但若是要求个好出路,据说光学这些是不够的,还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冶炼、航海、术数、土木、农艺,诸多技艺总得学个一两门。”

另一人也奉上一张宣传材料道:“老板你看这家琼西书院,上面所列出的授课专业竟然有二十余个,课程分类更是多不胜数,我在那里听对方讲了快半个时辰,也才听他说完四五个专业而已。”

儋州的文教产业早已经与十年前大明统治时期截然不同了,不再是以经史子集和相关的儒家著作作为授课和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方向也不是大明的科举考试了。海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文教领域大力倡导职业教育,让民间教育机构以培训产业工人为主要发展方向。

这种转型让儋州生出了一大批如琼西书院这样的职业教育机构,但外来者往往就不太了解这样的新业态。薛正之前只知道儋州以文教产业兴盛而闻名,但万万想不到这个兴盛的方式与自己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当下甚至都无法确定,到底怎样的书院才算是本地最好的教育机构。

看来要靠名气来分辨书院实力是不行了,以这些书院招纳学生的宣传方式,薛正倒是很想给他们评一个“儋州最能吹牛皮书院”排行榜出来。

那么或许办学规模可以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参考标准?但薛正再次被手下的回答给打击了。

本地书院所设的各种专业中,门槛低学费少的自然最容易招人,学员只需短期培训合格之后便可推荐就业,但这类专业往往技术性不强,比如航海类专业,最快只要六十天就结业,然后就安排去海船上充当实习舵手或是领航员。而海汉航海业的快速发展让这类有一定理论知识基础的技能型水手供不应求,所以开设有航海专业的书院大多学生数量较多。

而那些开设高级专业的书院,因为对入学者的基础和个人条件都会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学生数量也会偏少一些,但其学成之后的就业形势却要好得多。比如金融、贸易相关的专业,其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往往都是商务部下属的国营商业机构、海汉银行、驻外办之类的机构。即便进不去这些衙门,也还有一大堆私人经营的商行虚位以待。但要就读这些专业,学生往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且培训期较长,学费高昂,普通人往往难以具备足够的条件。

这类书院虽然学生数量较少,但质量出众,培训出来的成品往往就已经一只脚踏入社会精英阶层了。如果要以办学规模而论,这类书院恐怕连本地前十都排不进去,但其真正的实力却很难让人忽视。

薛正听得头昏脑胀,当下更是难以决断,现实情况远比他事前想象的更为复杂,他似乎稍稍有点理解,为什么霍先生叫卖的信息会报出如此高价。这要让他自己去确定一处朝鲜世子必去的书院,那恐怕真得费好大一番周折了。

再探再报,薛正当下也只能给出这样的指令了。他必须要有更清晰的信息之后才能作出判断,而眼前这堆令人眼花缭乱的书院宣传资料却只能起到干扰误导的作用。薛正决定去试试查询地方志,亦或是设法去拜访一下本地主管文教产业的官署,看看是否能够另辟蹊径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张千智完全料想不到自己的对手竟然会因为儋州的书院太多而陷入到举棋不定的困局中,他与汪百锁确定了方针之后,便去请示了本地的行政主官张新,向他汇报了自己的打算。

当年的儋州刺杀案中张千智立下大功,张新对其表现也是十分欣赏,加上两人同姓,便一直将张千智视作子侄看待。这次张千智又到儋州办案,张新也是早早就给各部门打了招呼,尽量配合张千智行事。不过饶是如此,张新在听了张千智的计划之后,也没敢在第一时间就表态给予支持。

“就是说我们现在完全不知道对手是否在儋州,但还是要演一台大戏,目的是要引蛇出洞,让这些人自行暴露,我的理解没错吧?”张新听完之后向张千智确认自己对这个计划的解读是否准确。

张千智躬身应道:“卑职的计划正是如此。若是能引他们现身动手,那便可以赶在朝鲜人抵达儋州之前排除掉隐患。”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