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之挣扎求活 > 第39章 出发

第39章 出发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后世那些二把刀网络喷子老是说古代税收不高,什么农税才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其实他们根本没了解过真正的税制。

就说汉时的税制吧,汉朝有“税”和“赋”两种。“税”就是田租,一般是三十税一,偶尔也会十税一和十五税一,但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三十税一。但他基本不看亩产收成来计税,一般都是定制税,这就是官府不管你收成如何,他都会把年亩产定为一石,每石粮食价格为50钱,并按此计租!。

而且自定税以后,每石稻米价格从没低于过50钱,去掉灾荒之年虚高的价格,一般都在百钱以上。

然后就是“赋”,我们常说的人头税,分为“算钱”和“更赋”,“算钱”不分男女,从七岁到五十六岁没人每年交一算(120钱)。“更赋”也称“代役钱”,成年男子从十五岁到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必须去边疆服役三天,但这基本不可能去服役的,所以要缴纳300钱作为代役,商人和家用仆役加倍。

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一个拥有一百亩耕地的五口之家有三个男子,正常年景收获一百石粮食,总收入为5000钱,他必须缴纳税赋至少为3850钱,高达77%的税率。这还只是正税,没有计算各地增加的苛捐杂税。

如此高的税率,正常年景自耕农也就能勉强度日,一旦发生灾害,官府照常收税,自耕农只能把土地连家人卖给豪强地主以求庇护,或者抛荒逃难成为流民。在东吴,这些流民还有一个名字——山越。

孙策入主东吴,为了拉拢民心,一开始宣布轻徭薄赋并大肆杀戮世家大族获取军资。虽然得到百姓拥戴,亲切的称他为孙郎,但为世家所恶。及至孙策被刺,孙权继位,全盘转变执政思路,大量提拔世家子弟,东吴短时间内上下一心空前团结。但是东吴被部曲私有的体制所累,世家豪强无需缴纳税赋,财政收入始终不高,国力并没有显著增强。

当然这些豪强地主也是分等级的,有爵位的豪强只需要缴纳一点点“口赋”。没爵位的也需要缴纳税赋,如果他们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爵位,就随时会面临被上位者吞噬的命运。所以当年鲁肃在周瑜向他募集军粮的时候慷慨的把自家一半的粮食捐了出去,为的就是能够得到向孙策效命的机会,这才有了后来进献孙权著名的塌上策。凭他的才学成为东吴第二任大都督。

鲁肃是识时务的,他更是一位饱读诗书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充分的利用了这个机会使自己成为了上位者,站到了社会的顶端。但更多的地方豪强却并没有像鲁肃那样具有战略眼光和能力。

就像庐陵贼首李桓,南海贼首罗厉,冶县的随春,他们跟鲁肃原来一样,都是地方豪强。只是因为没有官职地位,又不服从东吴朝廷管辖,当然最主要的是朝廷盘剥的越来越重,不堪忍受之下奋起反抗,随即被老将吕岱率兵剿灭。

随春算是识时务的,看情形不对立刻投降。吕岱为了分化打击敌人,上表任命随春为偏将军,命令随春随军反攻李桓、罗厉,二人在内外夹攻下随即败亡,人头被送往建业,部下除部分投降之外大部分逃入深山加入山越。

其实随春也不是什么好货,不但在冶县当地大肆侵吞良田山林,还经常劫掠过往商旅。冶县民众生活所迫大量依附与他,成为当地最大的豪强。但奇怪的是,孙权并没有任命他为冶县长,而且把这个职务给了甘瑰,甚至给了甘瑰临机之权。

这点马淳在和甘瑰商议如何治理冶县的时候就提了出来,马淳道:“至尊此次对主公的任命绝不简单,首先随春这个偏将军的职位与他身份不符。这本就是吕镇南为了分化瓦解三贼叛乱临时上表任命的职位,如今三贼已平,庐陵、南海已服王化,但冶县依然如故。随春表面上归降朝廷,实际仍自行其是,犹如诸侯。这是至尊和朝廷所不愿意看到的。”

甘瑰点头道:“所以至尊才会让我这个武将出任冶县长,目的是钳制随春?看来朝廷最后还是要向随春下手的。”

“其次在下听说冶县民生凋敝岁无所出,且民风剽悍,随春又拥众过万,主公此行任重道远。”

甘瑰笑道:“若非如此,吕壹老贼怎会轻易让我免罪任官。你我兄弟当戮力同心做下一番事业,方不负大好年华。”

马淳一想也是,在山阴城豪族众多,即便是想做些事情还要顾及那些世家豪族的利益。自己区区白身小子,何时才能出头?那冶县虽然有随春这个大boss在,但目标明确,见招拆招就是,不见得会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