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郡主的谋略 > 第六十二章 解决之道

第六十二章 解决之道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刺史府的库房里,小吏在整理登记上榜学习的考卷,平和、康柏等人则将筛选出来的考卷誊抄下来,蜡烛燃尽之时,终于誊抄好了考卷四十九份,在一旁等候好的小吏将这些落榜的原卷巴拉巴拉,通通放入一个大箱子里,等上一年就可以取出烧尽。

王府里,慎王爷又把如玉公子拉开当长工了,如玉公子对此表示不满,建议慎王爷找刺史府的各位大人前来帮忙。慎王爷说:“宋大人最近疲于应付杨岳,自顾不暇,公子你就多受点儿累。”

对于慎王爷撂挑子的行为,如玉公子很是不齿,他道:“刺史府不是还有别驾,司农啥的嘛,叫他们过来看看啊!”

慎王爷道:“事情还没办呢,大张旗鼓的宣扬出去多不好啊,万一出意外多不好啊!”

从未觉得慎王爷如此聪慧的如玉公子傻眼了,他觉得慎王爷就专门坑他,也不找两个帮手,想想也不甘心,他道:“外人不能帮,王爷也别把它当成我的事,王爷今日就留下来给我当个书吏吧,记录一下有用的想法吧!”

“本王去给你唤康柏,他这个在行。”慎王爷想打退堂鼓。

“康柏昨夜都忙了一晚了,王爷是准备拿人家当牲口使吗?”如玉公子反驳道。

慎王爷败下阵来,妥协道:“好吧,说来这也是本王的事,麻烦公子也是过意不去,本王就打个下手吧!”

如玉公子看着这个怎么说都是他有理的慎王爷也是够够的了!当下,拿起誊抄卷看了起来,看到想法不错的,就叫慎王爷记下人家的名字、籍贯、主张、措施,就这么一份一份的看,也花费了大半晌的时间。说完了还不算完,如玉公子将慎王爷记下的重点又看了一遍,又和慎王爷商量了一番,最终敲定三位学子有实干之才。

第一位学子余悸,祖籍大凉山脚下的昭觉县,那里山高且抖,常年干旱,农田主要分布在山上,庄稼经常因干旱而死,产量颇低,他主张凿山为梯,将完整的农田依坡势转变成波浪形或条形,蓄水、保土,防止水土流失,增加产量。

第二位学子商恩,祖籍汉阳,那里临近河道,每逢雨季灾年,江水涨潮,总是会波及周边村庄,农田尽没,百姓流离失所。他主张加固河堤,分流江水,堵不如疏,多改几条河道,以备不时之需。

第三位学子房腩,祖籍衡阳沥水,名字虽带水字,确实一座四面环山的小村,那里交通闭塞,学子外出求学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实在是因为山路太难走,太费时间。他主张修路,蜀地各州府、县村阡陌交通,纵横交错。

看完这三人的言论,如玉公子对慎王爷说:“王爷,你我二人均出于世族,所以有时候我们的想法不一定是百姓的想法,百姓最朴实的想法是吃饱饭睡好觉,可怎么做,还是要听听当地人的建议,毕竟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很多年,对它的了解远甚于我们,我们只能在知道他们的想法、建议后,考虑、斟酌、加以改善。百姓才是官员最大的靠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