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综穿之一路向钱 > 第58章 七十年代巧媳妇13

第58章 七十年代巧媳妇13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二哥三哥两家的动作都不慢, 主要是为了孩子上学的。

赶在九月开学之前,家都搬过来了。

让楚然非常无语的是,一家雇了一个拖拉机,把家当都搬过来了。

被褥啥的带过来那很正常, 能理解, 可那农村用着方便的长条板凳也拿过来能干啥?还有那老式的大衣箱子, 里面都能躺个人的,当地农村几乎家家必备的, 用着方便, 可拿城里来,多占地方啊。偏老人说啥也舍不得扔, 本来都给做好的床不用, 把那个柜当床用,在上面放个床板, 人家就那么睡。

还有又是炕桌又是地桌的, 那炕桌是真的没处用去。还有碗柜,连个门都没有, 就几块板钉了一下, 再挂个布帘子。也都带着。

最让人不能理解的, 为啥要把锄头, 柳条筐啥的都带着呢?

听那意思,吴家两老还一个劲儿的念叨着, 秋收完把粮食都拉过来, 当口粮。

您也不想想, 如今分了地,能打上万斤的粮食,交完公粮还得剩下好几千斤呢, 就那么大的地方,放哪啊?卧室都当粮仓用吗?这是怕家里不来老鼠还是怎么滴?

老人就这样儿,你还没法说。看肖老爹那意思,还觉得他三儿子家这样儿,才是正经过日子的,和吴老爹可有话聊呢!俩老头儿倒是有伴儿了,天天跟一块儿唠嗑看叶子牌。

楚然就特庆幸,得亏自家婆婆不是那样儿的,要不然她得疯了。

自家婆婆那是活儿干不了多少,但你怎么过日子,在外人看来多败家,她都不会那么觉得。

像是现在,一个楼梯,门对门住着,对面锄头板凳的放了一阳台。自家这边儿,大阳台上放着三层的架子,最上一层摆着和几十盆花草,中间一层带拉门的,可以放杂物,最下一层带着架子,可以挂小衣裳,棚顶也有大的晾衣架,可以晾衣服。阳台再没放别的东西。

客厅里又是博古架又是百宝阁的,再加上三面的木沙发和茶几,就放不下别的了。那沙发上都是老太太自己做的漂亮的垫子和背靠,身上衣服不干净都不敢往上坐的那么好看。厨房里也是,满的柜子架子,台面上就放着两个灶两个锅和一个电饭锅,再啥都没有了,干干净净的。厨房连着餐厅呢,放着六人的跟沙发配套的旧椅也是讲究。连厨房的小阳台上,放着两个瓷米缸,还有专门放菜的架子。

卧室更讲究,老两口那屋里,是个老式的雕花楠木架子床,带着白底碎花的床帘,榉木的大衣柜,楠木的矮柜还有红木的梳妆台。

唯一不和谐的是一个原木的婴儿摇床,是师父顺手做出来,给孩子用的,老太太非让放她屋里,说孩子归她哄。

除了这个,那屋里,基本是按她小时候的闺房样子布置的了。

哦,对,还多了一个小圆桌,中间养着一盆水仙,还放着干果,瓜子花生糖果啥的零嘴。

主卧是现代中式,没婆婆那屋那么古典,床是师父自己做的,大衣柜化妆台啥的都是买了旧的,但被楚然用空间里原来的东西换了一下。置物的架子也是师父做的,还做了飘窗,养着灵雨水浇的蝴蝶兰。

最小的房间,孩子还没生,几年也用不上,而且上学之后要常住胜利路那边,这间就改成了书房,带个单人床,也能住。书都是机械类的,师父这两年对外可是很努力的在“补课”,人家现在虽然没学历,但不是没文化了。

吴家两老就搬家那天来了一趟,再说什么也不过来了,说不习惯,没地方下脚,老太太眼睛不好,只说屋里太香了,她都不敢大口喘气儿。

二嫂家在二楼,没老人,带得东西没那么纯朴,可也没强多少,饭桌碗柜啥的也都带着呢。除了床是新做的,基本都是旧的。跟客厅那古董沙发一点儿都不匹配。

四嫂家好多了,他们成家就在城里了,之前加盖那小屋,也放不了多少东西,拿过来都能直接用的,又填置了一些。好歹看着像是楼房该有的样子。

搬完了家,孩子也送上学去了,肖老爹负责接送。

二哥三哥就开始张罗着开业了。

铺子一直没租着。

但又急着挣钱,就先租了民房,那磨豆腐不得有地方嘛。然后买了一辆三轮车,先流动着卖,刚开始一天两盘,没一会儿就卖完,越做越多,二哥干活不惜力,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做十盘,卖到下午才回家。能挣二十块钱。但这样,他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人是熬不住的。稳定了每天做五盘,不太熬,一天也有差不多十块钱的收入,一个月顶他之前在渔场小半年的,城里开销大,去掉开销,也顶他以前干三个月。

三哥家的面馆不能流动着卖,人俩也有招儿,去批发市场,那边儿人流大,摊临时的路边摊子。早上三轮车把炉子炭锅啥的都带上,再带个案板,材料一并带上,酱卤提前在家里熬好,面条也提前都擀出来,到地方现煮就好。两毛钱一碗,生意也很不错,一天也能挣五六块,两口子干劲儿特别足。

流动着都能挣这么些,有铺子肯定挣得更多,还方便,都急得不行,到处打听合适的铺面。

楚然肚子月份渐大了,店里她开始培养裁缝,做衣服其实没那么难的。手巧有基础的很快就能上手。楼上买了十台缝纫机,她出图纸,没有人上门做衣服的话,也不休息,全做标准尺雨的成衣,放在楼下卖。一楼成衣店雇上两个售货员,都是口齿伶俐会说的,再雇个店长,管总账,她不用总去的。

隔壁的家具店,师父也是大撒手,石井子是木匠村,肖家堂兄弟好几十个,前面堂兄弟排行靠前的,儿子都比他年纪大。找上几个关系好的,再带上村里手艺好的几个木匠,就能把架子支起来。再在货站旁边买块空地,方便运木头,简单的盖个厂房,就能干活儿。这会儿的家具样式也不多,卖得最火的就是组合柜,年轻人结婚,条件允许的,都会买上一套。再就是床了,床农村是不买的,平房也都是炕,就是住楼房的才会卖。其他书架茶几沙发啥的,走得都很慢。订货了现做都来得及。主要就是各式的组合柜挣钱。

师父只给出图纸,再把一把成品关,店都不怎么管的。给了牵头最有威信的那个堂侄子三成的股份,所有事情都是交给他管,那人也干得很开心。

厂里也轻松一点了,新学期开学之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开始毕业实习了,零件厂的技术科分了两个,总厂技术科分了十几个,大厂嘛。这些都是真正的天之骄子,脑子相当够用,还很珍惜工作机会,带这种徒弟特别好带。不太难的活也都徒弟干了,他这当师父的当然就轻松,总厂那边儿都不咋过去了。

这不是就有空收拾胜利路的房子了嘛。房子太旧了,除了大框架,差不多都得修整一遍,之前都给改成办公室了,还都得改回来。家具差不多都得现做,自家买的那些老家具,还有楚然空间里存的,都是中式的,可那房子本来就是倭式加欧式的中和的,再弄上中式的家具?那不成了大杂烩了。顺便的,因着楚然惦记那小区的房子,他还得打听着哪一栋有可能买卖的,要怎么操作能成。到是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那边。

楚然挺着大肚子,能干的活儿不多,在家里待的时间长了。就想着家里老人年纪渐大了,特别是楚家奶奶,八十多了,再是她之前在家那两年给偷着用灵雨水改善身体,也是慢慢变老的。就买了一堆萝卜白菜黄瓜啥的,在家里做泡菜,放上灵雨水。自家日常吃着,对身体好,用坛子装上,给老家送回去,让老太太和楚爸楚妈常吃着,也好。

现在从三盛裕往来龙城方便多了。下半年,有专门跑线儿的客车了,三天一趟。两块钱一张车票,不便宜,但是确实方便很多。

楚大哥大嫂现在隔上两周就能来一趟,楚然这边儿又是搬家又是大肚子的,不放心来看看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大嫂不是张罗着买房子嘛,也是来看房子。每个月都有新开的小区,不到腊月土冻实了,都有开工的,有的选呢。

在听说铺子的租金之后,嫂子也惦记着买铺子,让楚然帮着问。楚然就知道,卢家这是也没少补贴她,楚家可没钱让她买铺子的。

如今这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政策越来越好,广播上隔三差五的就播南边儿那小渔村的事儿,不是港商就是外商的。资本家都招进来了,做小买卖的做没人管了。龙城大街上的人越来越多,随处都能见到赶着马车进城卖瓜果蔬菜的农民。快秋收了,园子里的菜也都快罢园,收上来自家吃不完的,都能换钱了。再过上一个月,收秋菜的时候,来卖菜的肯定更多。

行势这么好,有多大的能耐都给你施展空间,城郊眼头儿活的农民,现在日子可不比上班的挣得少。渐渐就有了贫富差距了。

前面那些年藏着掖着不敢露富的人家,也都慢慢的显出来了。那些年家家都差不多,这两年再看看,最先富起来的,还是以前就有底的人家多。卢家年前修院子,盖了五间大瓦房,连三间仓房都是砖的,大家都觉得很正常。好些老人儿都说呢,那酒厂要不捐出去,整个三盛裕都是人家的。

也不只是被拱上公社首富的卢家改善大,那么大的公社呢,又是经济活跃的古镇了,藏着富的人家多着呢。要不,才分地两年,全公社盖了砖房的就好几十户,钱哪来的?

所以,大嫂这样儿,别人也是酸一句卢家人心眼儿多,藏住钱了,再说不出别的。都没有肖家人背后多的多呢。肖家老太太分家产,哥五哥儿得了好些金银的事儿,传得满公社都知道,这不是黄金公司报警了嘛,就给传开了。好些人在背后骂地主老财呢。但是骂也没啥用,还是酸的。

楚然在家里不忙的时候,就陪着嫂子逛街看看房子看看行情啥的,走着当锻炼了。常出去走,对街面上一天一个样儿的变化,感受特别的清晰。

到了秋收的时个,街上的人明显少了,都回家收粮去了。

三哥家的摊子也暂时的收了,老家今年的地得回去收呢。两口子回去的,把孩子扔家给俩老人看着,老太太看不了,主要是吴老爹看着。二嫂都不去豆腐房了,在家里照看爹妈和几个孩子。肖家老两口也帮着照看。

秋收一完,直接把打的玉米都磨成玉米和大碴子小碴子,带回来的成品。拉了一拖拉机,回来挨家的送。一家分上两袋子,主要是没地方放。还剩下的,三嫂出摊的时候放在边儿上顺手就卖完了。新玉米贴出来的饼子好吃,且好卖着呢。

紧接着就是收秋菜,大葱白菜萝卜土豆就这几样,家家都是不少存。以前拿本儿买的时候,跟打仗似的得抢。现在好了,农村赶车上来卖得很多,想买多少买多少。好家伙,一家一家的,真是整车的菜往家里搬的。

楚大哥今年也是早看好了行市,收秋菜的时候,组织了马车队,队里谁家要卖菜的,统一收上来再组织人一起进城来卖,一天几十车,进城就被抢了。来来回回的折腾了十来天,才卖完。实在是没有菜可卖的了。这不是各家还得留够了自家吃的嘛。卖完钱,当天回去就能分钱,十天,少的一家能分上几十块,多的人家都有卖了五六百的。那钱挣的,一个个眼珠子都发红,都跟楚大哥说,让来年想法子多给买菜籽,地里粮食只要留够了交公粮和做口粮的,全种上菜,真挣钱呀。到后面一个屯子也凑不出整车的,就不组织车队了,各家有还要卖的粮食菜啥的,自己想法子折腾去吧。

之前住厂里的家属楼,地方就那么大,又是按本儿买,就那么些东西,二哥三哥家给送点儿,楚大哥家给送点儿,四嫂的弟媳妇儿是个情商高的,也给送。都放在四哥家加盖那房顶上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