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综穿之一路向钱 > 第40章 清穿断发皇后7

第40章 清穿断发皇后7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造办处的能人们, 在皇上稍稍点拨之后,很快就把烧制玻璃的技术发扬光大,特别有钻研精神的,研究出来更大更结实的玻璃, 连工艺玻璃的方向都有人在研究了。国内工匠弄出来的东西, 那可是纯国风, 看着比那些西洋玻璃物件顺眼多了。那些个东西,运过来不容易, 还都是贵族们淘汰下来的次等货, 贵得要死。自家生产的,那是什么档次。

工业玻璃弄出来, 能大批的生产了, 透明度好,强度也高, 京城权贵们第一批的都换上了玻璃窗。先是宗室王府, 后是达官显贵们,再到富商, 百姓家暂时是用不起的。

圆明园和皇宫里也都换上了。冬天太阳升起来时候, 窗户低下暖洋洋的, 往暖阁里的暖炕上一坐, 喝点小酒,涮个锅子, 看着外面的雪景, 可太享受了。

楚然这时候最喜欢待在蓬岛遥台的屋子里, 周围湖上都是雪,远住是山,景色绝了。

相比起香皂那种小物件, 玻璃才是赚大钱的呢。

这回她没再说挣私房钱了,内务府上上下下的,自打香皂卖开了,都来她这儿哭过一遍了,咋滴呀?我们做了啥错事儿,碍了主子娘娘您的眼了?那么大的利,沾都不让我们沾啊?您这是防谁呢?内务府不是管你们皇家事务的大管家了?

这回玻璃的生意,交给内务府办。但是不能以内务府的名义办,内务府的生意,都是交给皇商办的。那不行。皇商一个个的,靠着背景当了皇商,那挣来的银子,大头不知道进了谁的口袋呢。

而是专门成立了大清商行,归到内务府下。

大清商行自己在各地设铺子售卖货品,但是不零售,只批发,各地的商户可以到商行里进货。能卖多高的价,挣多少钱,那就是商家自己的事情了。只要你按时按量的足额交税,不犯法,就没人多管闲事。

刚开始,只设的销售网点,没设厂,主要也没那些熟练的工人。京城的造办处里正加紧的培训新工人,下一步就是到各地设厂,挂靠在大清商行名下,就地取材,连运费都省下了,利还能更大。

玻璃就是大清商行专供的第一种商品。

各地商行的负责人都是内务府派出去的,每半年一考核,干不好的滚蛋。

挣的钱当然也归内务府。

内务府的,就是皇上皇后的。以后皇上出巡,木兰秋狝,到处逛的费用,就不用麻烦户部了。

玻璃归了内务府,楚然与吴扎库氏说的新生意,就不是那个。这回是真的胭脂水粉。这不是香皂也勉强能算在这里头嘛,商路打开了。再搭着卖胭脂水粉就是捎带手的事儿。

方子是楚然研究出来的,对外是这么说刚研究出来的。这不是一直看医书嘛,出点儿成果也是理所当然。除了在药膳上,就是打扮上,有成果,别人不会怀疑。其实她那方子当年她在郁水小院住的时候,就不知道做过多少。

随便拿出来两个,也是美容养颜的好东西。

吴扎库氏有经验了,这回说什么也没自己拿主意就干。跟楚然建议,把宗室福晋命妇格格们都带上一起吧。

也行呗。

就叫了一些人,像是履亲王福晋,庄亲王福晋,慎郡王福晋,諴亲王福晋,这几个得用的叔叔辈的福晋,都叫上了。吴扎库氏不用说,是总联络的。还有几个铁帽子王家的福晋,家主与皇上关系亲近的,就叫上呗。还有像是怡亲王福晋这样儿的,也不与皇上多亲近,也不掺和别的事儿,但是地位显贵,又是皇上亲堂兄弟的,把福晋都叫上吧。

乾隆爷别的不多,糟心的叔伯那是真不少,糟心的叔伯又生了一百多个糟心的堂兄弟,一个个的,脑子不好的少,那些个当爹的都那么能折腾,儿子能笨到哪里去。就是不乐意好好的当差。这半年,师父光是调理这些个糟心的叔叔、堂兄弟、堂侄孙们,就没少费劲。能提溜起来的,扒拉着都给提溜到园子里先放身边儿看着,调|教上几个月,看着行的,给安排差事,还熊的,接着在身边带着。把这些直近的都捋顺了,再远一步的,才好处理。要不然,这些个熊玩意儿,正经事儿干不了,拖后腿就能把人拖累死。

时间一长,就有人显出来了。该拉拢的,楚然这边儿都没落下。

福晋们都是香皂的大客户,那香皂的利润,知道的不仔细,隐隐约约的都听说,一年也是百十万两银子的利。太后老显摆儿媳妇孝顺了几十万两银子嘛。想着给太后拿大头的话,利也不少了。

也都知道和亲王福晋分了利,这半年,和亲王府明显阔气了,和亲王也没掩饰。手脚很大。王爷们都羡慕呢。

这回皇后说要卖胭脂水粉,还给大家伙一起分钱,分多少银子不说,二十几号人,分到手里,也不剩啥了,三五千两的,也不能当大钱用。但是能跟皇后一起做生意这个事儿,比钱可重要太多了。来前儿自家爷都嘱咐呢,哪怕是让出点儿本钱也行的。

本钱当然得出,还能让你们拿干股啊?想啥美事儿呢。一家拿一千两意思意思是那么回事儿就行,也不多要。重要的是,你们得出人,出管事。一家哪怕是出一个人呢,组成一个督察组,到各地去查账,别让下面的人把咱的银子给贪了去。

各家的人都有,有人在背后闹鬼的机率就小了。

回去很快的都把一千两的银票送到和亲王的府上,管事的人也很快都选好了,押送着第一批脂胭,往各地出发去了。

这事儿原本也该叫上傅恒的福晋那拉氏的,但她不久前得了重病。皇上跟楚然说,是因为那拉氏说了一些大逆的话,傅恒才让人下的手,怕她连累整个富察家。才让她养病的。好好的福晋不当,非想着跟皇上搞一下婚外情,也不知道她图什么。该。

事情进行得这么顺利,堂堂皇后,一国之母,带着宗室福晋们做生意,与民争利,却没有人出来反对。

那是因为皇上这半年,威望越来越高。八月的时候,傅恒带着刚做出来的火药去了大金川前线,几乎是立刻就全歼了叛军,火器威力之大,亘古未见。之后不久又传出来恰克图买卖城,老毛子不老实,又派了兆惠带着火器过去,把老毛子打老实了,重新签了更有利的条约。之后又让傅恒与岳钟琪带着大杀器巡了一回边,哪里不老实的,就捧一顿。

武力就是男人的胆,皇上手里握着这样的利器,那皇权就是铁稳的,人心就是稳的,他说什么,那才是真圣旨。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都是纸老虎。蒙古部族一个个的,知道皇上有了新武器,既不用怕他们了,以后打仗也不用再依仗他们的骑兵,也都老实得不行。有那机灵的,就把儿子送到京城来当差,明为当差,实为人质。反正往根上倒,肯定都能倒成爱新觉罗家的外孙身份。进京投靠外祖家也没毛病。

这个结果,最高兴的就是宗室的王爷福晋们了,蒙古的王子都进京当差了,那他们的女儿就不用抚蒙了。嫁给那些个王子也行啊,反正都是在京城,嫁给谁不是嫁。公主抚蒙,改成王子和亲也挺好的不是。还是得京城嘛,繁华之地。

军事上有大胜,民政上也没闲着。玻璃都烧出来了,水泥能造不出来嘛。那玩意儿也没复杂到哪里去。把原理一说,自然有人能研究出来。只是才刚研究出来没多久。有水泥了,最大的用处是可以修路了。先是京城到圆明园的路,底层沙石,上层水泥,跑马跑车快了不说,不怕雨水天气这一点,就是最大的好处。

国库里银子多,想干啥不怕没本钱。多线并行,也能负担得起。这才是皇上敢这么折腾最大的底气。

大清银行,大清邮政的,也都有雏形了。

还有船舶司,皇上请了好些个外国人进园子,问了许多的事情。然后就把造船,造大船,造能出海贸易的大船的事给提上了日程。军机处的老大人们熬了大半个月,才定下了章程,争来吵去的,选出来一个各方都能认可的懂水事的将军,还有新晋的简亲王德沛给派出去坐镇。老头儿算是宗室里比较能干的,做过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两江总督,如今是吏部的满尚书,又刚刚袭了简亲王的爵位。在海边待了小十年,他是知海事的。对南边的人事也熟悉。造船的事儿,必要与南边的大商家借人借物,一般人,他也摆布不开。

这不是找了外国人打听事儿嘛。

捎带手儿的,国外现在有啥先进的东西,也就都知道了。比如蒸汽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早都开始了,蒸汽机,纺织机,也都出现了。

别人有,咱是不是也得有?不能让人落下吧?

以前的皇上怕打仗,怕海盗,怕传教士,闭关锁国。现在的皇上可不怕了。武器就是胆气。就是干。

皇上有胆气,那臣下的腰杆子就硬。干就干,谁怕谁。

这不是,最近,皇上就带着人跟蒸汽机死嗑呢。非要做出来不可。造办处的工匠们也不知道让皇上怎么给洗的脑,好家伙,一个个的,都给打了鸡血似的,按照那些外国商人的描述,恨不能一天十二个时辰不睡着,把那个织布机给弄出来。

还有个好事儿是那些被招进京的外国商人,有一个人给皇上的礼里面,有一包橡胶树的种子。当知道清国皇帝对新事物特别有兴趣,对外国也很好奇才招了他们进京之后,都想着法子带新奇的东西。那个人在美洲待了好些年,一无所获,混得都快当裤子了。连家都回不去,最后一点本钱,蹭上了来清国的船。实在没啥带的,就在当地收集了一堆各种植物的种子。

不但有橡胶树的,还有玉米和甘薯的,以有一些个当地特产水果的。水果种子每样挑出来几棵,种到西洋楼那边儿院子里。玉米甘薯那些,国内现在本来就在大量的种植了。所有的加一起,都没有一个橡胶树的作用大。

皇上马上派人给云南总督送去,让他安排人种植。

这个是真有大用的。

也不是只种橡胶,这不是研究着织布机嘛,顺带的就想到了棉花,又给伊犁将军下旨意,让在那边儿种棉花。那是后世著名的棉花产地,不能浪费了好地方。

有些事情,一旦开了头,那再想止,都止不住的。

就比如创新这个事儿吧。

这里有这么多穿越人士呢,在庄嫔因为香皂的事,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封嫔仅仅半年之后又晋了庄妃,地位直逼纯贵妃之后,大家都看到了晋身的新方向,皇上也不在宫里,心思也没地方用,都想着法子往新事物上使劲呢。

老那么想着,总能想到一些方向的。

比如鄂常在。

过年的时候,因着皇后新丧,也没大过,把太后太妃们接到园子里,吃个团圆饭,就算完事儿。没有烟花,没有戏的。特别简单。太后不喜欢这样的素静,都没在园子里多待,过了正月十五,人家就回宫了。

后妃们是跟太后一起出宫的,就年夜饭的时候,见了皇上一面,一起给太后,皇上皇后拜了年,一句多余的话都没说上,就又打包给送回来了。

有点儿特殊待遇的,就是纯贵妃。她不是和嘉公主的生母嘛,和嘉才三岁多不到四岁,正是活泼的年纪,小姑娘粉雕玉硺的,爹妈长得都好看,孩子就不会丑,楚然可喜欢了,估计平时纯贵妃了没少引导,小嘴儿可甜,哄着楚然抱着她舍不得撒手。太后还凑趣儿说喜欢的话等皇后孝期过了让她自己生。

生不生的,那都是后话了。

喜欢小公主,大过年的,得给孩子压岁钱,还得给年赏啊。造办处新做出来不少小玩具,楚然挑了不少给和嘉。其中就有能人用木头组装出来的会自己动的小动物,小马小羊小猴子啥的,特别可爱。全是榫卯组装的,一个钉子都没有,做好了再图上颜色,特别精巧。

宫里的孩子,加上进宫一起过年的宗室王府的孩子,好几十个,太小的没带进宫来,七八岁的都能带着小的玩儿了。楚然不让拘着,只让仔细的看着,玩儿去呗,这么大的孩子,就该是到处疯跑的年纪。孩子们拿着那些个玩具玩儿,不知道谁说了一句,要是能做出来自己动的车马就好了。

说者无心,听着有意。

鄂常在就是那有意的人之一。

她是坚定的令妃粉丝,向来唯令妃马首是瞻。也是想抱上后宫最粗的大腿。这半年,形势急转,她倒是没转向,但是心里向着令妃,不耽误人家想挣钱。连令妃都对皇后暂时服软奉承着了,她当然也很识时务。

回宫后不久,就通过内务府的信差,给楚然送来了图纸,说是她想出来的不消耗草料的人力车。

楚然一看,哎哟,这不是自行车嘛!

她这想像力也不知道是怎么触发的,自动的玩具能想到自行车上去。

想出来了,那就做吧。交代李玉,让内务府配合着鄂常在,真能做出来人力车,也算是她功劳一件。

好家伙,跟庄妃那种闷着搞研发的不一样,这位鄂常在的风格是,一丁点的事儿,也得跟楚然汇报。每天要写上十几二十页纸的信,连文字带图纸的,详细的叙述她的研究进度。从造办处的人最开始用木头做出来模型,到想用木头作成品,到用铁,到怎么一点点的研究着能让车运起来,又到铁太重,不方便,成型难,以及没有合适的材料做车胎,各种各样的问题,怎么出来的,怎么解释的,有什么困难,事无巨细的天天那么报。

把楚然给磨叽的呀,不行不行的。

还不能说。她这个相当于是研究笔记了,其实是很好的习惯。

就是爱在领导跟前摆功劳这个事儿,太功利了些。也不知道这姑娘穿过来之前是个什么出身。一套一套的。怎么那么像某个特殊年代里那些口号喊 得响□□的积极分子呢!

而且她的这个研究进度,连带着,发掘了一些新问题。那就是钢铁,炼钢炼铁的技术,以及新型材料,各种化学材料的制作,就很紧迫。钢、铁,几千年了,技术很成熟,春秋战国的时候,技术更先近,可惜失传了,再过两百年,都没人能做出来几千年前那么精致的刀剑来。

造办处的人不知道不要紧啊,皇上知道啊。连楚然都没来得及学,这不是刚看到周武王登基就死了嘛。但师父受过的教育那就多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